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施永青:楼价与购买力关系复杂

移动版    时间:2016-04-01 20:00

主张政府应采取措施遏抑楼价的一项主要理据,是楼价已与购买力脱节。这种说法自相矛盾,楼价如果与购买力脱节,理应没有人买得起才是,为何楼市依然交投旺盛,而且价位节节上升(指在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前)?

于是,有人指这是大量炒家入市所导致的;为此,政府于两年前向短期转让的炒卖行为征收15%的额外印花税;炒家很快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但楼价依然升个不停。

于是又有人指这是大量内地买家来港投资造成的,于是政府又引入买家印花税,专门针对非港人的外来买家,但楼价的升势依然未阻。

于是,人们又把矛头指向那些本地投资者,认为有些人已有楼住,还要买第二间楼,抢走了用家买楼的机会,要连这种行为也加以惩罚。政府于是向第二次置业的人士征收双倍印花税,然而,楼市仍在高位徘徊,没有明显向下调整。

照道理,在这么多不同形式的印花税的遏抑下,楼市中大部分非自用的买家都不会入市,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真正的用家,而他们竟一样买得起。这说明甚么呢?这表示:即便没有炒家与内地投资者,用家中仍有一部分可以有足够的购买力去支撑楼市。因此,不能说楼价与购买力脱节。

现实是现时楼价仍有用家买得起,否则市场上何来成交?只不过并非所有人都买得起。这在每年只有一万多、二万个私楼的社会是正常的。香港还有四成多住户未有买楼,共有一百多万个家庭都想有机会买得起楼。如果供应只有二万个,该如何分配呢?如果用市场机制去分配,就该由这一百多万户中购买力最强的先买。因此,楼价反映的是这批能力强的人的购买力,不用反映所有未买楼的人的购买力。

香港楼价不断上升,反映社会上有人向上流动,每年都有新的一批人达到负担得起楼价的能力。只要达资格的人多过供应量,楼价就会进一步上升,以筛选哪一部分人有资格先买。

如果某年经济不景,新达到有资格买楼的人少于该年的供应量,那楼价就得下跌,否则供应量就无法全部消化。香港的空置率低,每年的新盘大部分都卖得出,反映楼价未有与购买力脱节。

社会上有一部分意见认为,政府有责任把楼价压到大部分人都买得起的水平,这根本不切实际。若果这么多人都买得起,那这么少的供应该卖给谁好呢?

居屋是用抽签的方法,如果私屋也用抽签的方法来分配,那赚钱赚得多也没有用。人们便会失去努力工作求上进的动力。届时,人人只能寄望政客能为他们制定出一些对他们有利的分配措施,而没法透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更好的生活。这不是香港人最想看到的景况。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272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