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门渔民:渔船比以前高级 相信日子会越来越舒心
潭门渔民王振福在他的渔船上。本报记者罗霞摄
琼海潭门渔民王振福
不舍耕耘在南沙
-本报记者罗霞实习生杨紫琼
通讯员邓韶勇
尽管没有舷梯,年近四旬的王振福还是敏捷地攀上了他的渔船,来到位于二层的控制室,准备介绍他的“家”。一年中,大概有半年的时间,他都在这艘船上,自如地穿行于南海的暗礁、急流和风浪中,以捕鱼为生。
王振福是琼海潭门渔民中的普通一员。数百年来,当地人以海为田,向南海要生存,向南海寻喜乐。接力棒传到王振福手中时,同样会有大风大浪,不同的是不一样的人生。按王振福的说法,潭门人到南沙的渔船比以前高级了,相信日子会越来越舒心。
子承祖业闯南沙
38岁的王振福,虽然年龄不大,但已有21年赴南沙捕鱼的经验。
“第一次是1992年,南沙的六门礁。”王振福回忆,当时船长是他的父亲,船比较小,大约40吨级。同行的还有潭门的另外两条船。那时船上没有导航,用罗经,开多少度,凭老船长的经验。
一路行程很辛苦,但也很快乐。辛苦的是,出海时间长,每次一两个月。睡觉时如果遇上海上风力很大,浪打上来,没法睡,只能坐着。快乐的是,潜水捕鱼收获不小,一晚上一个人能抓到的石斑鱼就大约有100斤那么多,这还不算其它海鲜。
赴南沙捕鱼,对于王振福而言是子承祖业。“我的父亲、爷爷、爷爷的爷爷,都是以到南沙捕鱼为生。”王振福说。
琼海渔政管理站站长符拉帅告诉记者,对于潭门渔民来说,去南沙捕鱼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他们已经把南沙看成了世代耕海的“土地”。
昔日的小船员,如今已成了颇有经验的船长。“我当船长已经有八年。”王振福介绍,跟祖辈们一样,他和十几名船员照例是采取潜水捕鱼的作业方式。以往没有潜水服,如今他们个个穿着潜水服,在南沙海域的岛礁边遨游,收获石斑鱼、龙虾、海参等海产。
敢闯敢做品苦乐
琼海渔政管理站内有一份南沙海域部分岛礁名称地理位置一览表,“这里的50多个岛礁,我基本去过。”王振福如数家珍地说。
王振福的渔船是110吨级,比他父亲的船大了不少,船上的设备也明显增多。“这个是北斗卫星导航通信设备,政府免费给安的,可以导航、发信息,海上遇险时可以报警。”王振福在他的渔船上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对讲机和今年免费新安装的避碰设备等。
在政府的帮助下,王振福的渔船拥有了更好的导航、避险手段。
这些年,王振福敢闯敢拼,勤于出海,普通的年份能赚几万元,好的年份赚得更多。2010年,他花了近40万元建了一栋两层小楼。
镇上的熟人说,王振福家日子好了,现在就缺辆车了。他听到后,嘿嘿地笑。
锲而不舍祖宗海
王振福的家里最近挂上了两张大照片,一张是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潭门时和当地渔民的合影,其中有王振福的父亲。另一张是今年刚刚举行的两岸妈祖佑南疆祈福大会上的两岸渔民合影,其中有王振福。
潭门渔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关心,这让王振福非常高兴。“今年,镇上有了大变化,修了路,环境更好了。”
格外令他高兴的事是,“三沙建市后,我们渔民去南沙捕鱼感觉心里更踏实了。”他希望,未来去南沙捕鱼会更安全。
高兴之余,王振福也有困惑。“以前每次捕到的鱼很多,现在越来越难了。”他介绍,以前在礁盘上抓鱼,石斑鱼随处可见,现在少多了,一般抓到的多是刺鲍鱼。
除出海捕捞外,王振福还在尝试着转产养殖石斑鱼,其实他对于南沙一直割舍不下,“祖祖辈辈都去南沙捕鱼,不能断了,一定有办法更好地捕鱼。”
怀抱着这份信心,王振福准备十余天后继续奔赴南沙。(本报海口8月25日讯)
- 美味鲜果忙推送 特殊油墨在发光 鄂企“链”出更大朋友(2024-12-22)
- 漳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申报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24-11-07)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年新年贺词(2024-09-27)
- 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国际巡展开幕式上的致辞(2024-09-22)
- 湖北骄傲!武汉首位!刚刚,他当选了奥斯卡奖评委!(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