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五公祠诸亭:忆古观景好去处

移动版    时间:2016-04-25 20:35

五公祠诸亭:忆古观景好去处

  五公祠外亭台水榭,景色怡人。

五公祠诸亭:忆古观景好去处

  五公祠内粟泉亭也是为纪念苏轼而建。

五公祠诸亭:忆古观景好去处

  五公祠内泂酌亭牌匾

五公祠诸亭:忆古观景好去处

  五公祠内泂酌亭得名于苏轼。

  文/海南日报记者胡续发图/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

  在中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亭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挽联题对点景之地。海口五公祠内的古亭虽然不多,但主要为纪念北宋著名文豪苏轼而建,在五公祠庞大建筑群中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比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构成了五公祠独特而重要的文化景点。

  说起醉翁亭,文人骚客几乎无人不知。这座为北宋著名文人欧阳修而建的亭子,因一篇传世佳作《醉翁亭记》,而名扬千古。醉翁亭建好50多年后,一座同样为纪念北宋大文豪的亭子,在孤悬海外的琼州建起。这次纪念的是苏轼,亭子叫———泂酌亭。

  在五公祠,有年头的亭子不算多。但这个泂酌亭,因其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游客来到五公祠,不能不了解它、走近它。还有设计巧妙、恰到好处的粟泉亭、拜亭,为五公祠增色不少,成了五公祠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泂酌亭得名于苏轼

  要想参观苏公祠,游客得经过一个大门。而两伏波祠前,就没有专门开设的大门。

  从东坡书院的小门楼进入两伏波祠院内,在两伏波祠前的大门位置,是一座名叫泂酌亭的房屋建筑。我国古代亭的建筑形式多是四面无墙,其作用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祠堂中的拜亭或放置石碑的碑亭,另一种是园林中的游亭,供观赏、小憩、停留之用。从位置来说,凡位于祠堂院内的亭,都在前殿或后殿的前面正中,位于园林中的亭是作为一景而独立存在的。而现在游客所看到的泂酌亭,却是面阔三间的房屋建筑,又位于两伏波祠前的大门口处。

  这很奇怪,既然称为亭,就应该是通常所见的亭子的形制。但这座不是,为什么?要想知道其中奥妙,只能从它的历史着手探究。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苏轼被贬海南岛,路过今美舍河边,发现此处有泉水,便指凿双泉,分别起名洗心、浮粟。时任郡守承议郎陆公为了纪念苏轼,让后人记住这一盛事,便邀人在双泉之上各盖一亭,分别命名为“临清亭”和“濯缨亭”。不久,又在两亭之前再建一亭。新建的这个亭子陆公并没有起名,而是要等着苏轼再来此地时命名。

  3年后,苏轼接到朝廷的命令,要其内迁廉州。他再次来到琼州府城,陆公邀请其为该亭命名,苏轼欣然应允,命名为“泂酌亭”,并为泂酌亭赋诗一首:

  “泂彼两泉,挹彼注兹。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以溣以烹,众咸莫齐。自江徂海,浩然无私。恺悌君子,江海是仪。既味吾泉,亦哜吾诗。”

  同时,苏轼还写下《泂酌亭诗并叙》:“琼山郡东,众泉发,然皆冽而不食。丁丑岁六月,予南迁过琼,得双泉之甘于城之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味异。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太守承议郎陆公求泉上之亭名与诗,名之曰泂酌。”

  这一记载说明了泂酌亭和临清亭、濯缨亭、金粟庵一起,都是五公祠年代最早的纪念建筑物之一,而且都是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苏轼而建的。

  “泂酌”来自《诗经》

  很多人看不懂“泂酌”二字的意思,的确,才华横溢的苏轼用典故信手拈来,现代人要想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数专家认为,苏轼命亭为“泂酌”,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大雅》中有一首名为“泂酌”的诗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泂”有远的意思,“酌”本指盛酒饮器,有时也称酒,这里指泉水,合起来指远取泉水。

  泂酌亭在风雨中屹立了500年,在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一场琼北大地震中,被彻底摧毁。7年后,琼州知府谢继科才将这座亭子迁建到府城南隅东坡井旁。那座亭子也起名““泂酌亭”。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琼州知府翁方纲重新将泂酌亭迁建在浮粟泉之右、东坡书院之前,并补题“泂酌亭”三字匾额。

  此后,泂酌亭又经过多次维修。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泂酌亭改变了它的原貌,成了现在的“堂屋”的建筑形制。现在所看到的泂酌亭,面阔三间,房内采用梁架结构,屋顶用灰布筒板瓦扣陇,绿色琉璃瓦镶边。如果不是“泂酌亭”三个楷书大字,看起来就是一座清代的传统房屋建筑。

  有的专家认为,现在的泂酌亭是民国四年(1915年)由琼崖道尹朱为潮大修五公祠时改建而成的。不久,又有人将泂酌亭与旁边的浮粟泉用一墙隔开,使这个久负盛名的纪念苏轼的亭子,最终成了两伏波祠院内的房屋建筑。

  粟泉亭也为纪念苏轼

  除了泂酌亭,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根齐认为,粟泉亭也是海南为纪念苏轼而建的名亭。

  粟泉亭位于琼园内中部偏东位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琼州知府翁汝遇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可是亭还没有建好,他就被调离琼州府。两年后,新任知府谢继科继续建造。只可惜,亭子在清朝末年倒塌。民国四年(1915年),琼崖道尹朱为潮在对五公祠进行维修时,也对粟泉亭按清代样式进行了重修。

  粟泉亭平面呈八角形,建筑面积97.78平方米,绿色琉璃瓦扣陇,攒尖顶,顶中心竖立瓷宝珠,单檐硬山,四周回廊。这本是一座造型优美、符合古代“亭”的建筑用途的亭子,可是不知何年何月,人们又在亭下垒砌八面墙。其中,东、南、西、北方向每面各开一门,两门之间墙上开窗。显然,亭的一大功能———向四周观望的作用没有了。但亭的基本造型和特征还是保存下来了,也称得上琼园中很有纪念意义、能彰显琼园厚重文化内涵的亭子。

  拜亭已不具有祭拜性质

  在两伏波祠的院内正中,有一座漂亮的亭子,这座亭至少已有100多年历史。亭子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45平方米,攒尖顶,正脊两端龙首鸱吻,垂脊飞檐挑角。整个亭子端庄凝重、舒展大方、古朴典雅。

  亭内四根圆木立柱,外围的每角又各立三根圆石柱,柱下双层鼓形石柱础,石柱呈上细下粗的圆筒状,是海南古代常用的形制。朝西南的一根石柱上还有一个榫口,说明该亭在改造时使用了前人用过的立柱。

  阎根齐认为,自从琼崖道尹朱为潮在昭忠祠旧址上改建两伏波祠后,这座亭子的性质就得以明确,有了拜亭的性质。

  拜亭,顾名思义,就是拜谒祠堂前的亭子。当人们正式去大殿参拜祠堂内神像的时候,首先需要在拜亭内摆上供品,点燃香火,举行简短的仪式。同时,还要在亭内整理衣冠,调整情绪,做好正式祭拜前的准备工作。

  如今,这座拜亭早就褪去了原先的祭拜功能。亭内原来用于眺望、小憩的石凳或摆放供品的设施不见了,一尊800年前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虽然与拜亭本身没有什么关系,却为这座拜亭增添了不少光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28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