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评述|唯有创新方能成为领跑者

移动版    时间:2016-05-05 03:32

  核心技术只能依靠技术创新

  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需。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工业化。工业和制造业规模居于世界第一的中国经济,正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人口红利消退、工资水平上涨、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土地供应紧张以及碳减排任务艰巨,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库存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等问题加剧的情况。从根本上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我国经济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迫切需要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亮点。

  创新是向科技前沿迈进的要求。科技领先国家推动科技前沿的发展、创造新的技术范式,需要花费巨大的试错成本。后发国家有先发国家成功的产品形态、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和经济发展路径可供借鉴,可以通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获得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因此能够节约因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高额研发成本,赌博,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后发优势。随着我国向技术前沿的逼近,在一些技术和产业领域中,已经从追随者转变为同行者甚至领跑者,没有确定的技术路线可供借鉴,并且发达国家对于尖端技术、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装备的出口实施严格控制,引不进、买不来,只能依靠自主创新。

  创新带来实现技术赶超的契机。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的技术突破和应用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抓紧布局新兴技术、培育新兴产业。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新技术爆发的时期,也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由于世界各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差距不大,而且后发国家在旧技术系统的沉淀投资少、转换成本低,高度重视、抓好创新则可能借势新一轮创新浪潮,实现对先发国家的赶超。美国在电气革命时期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日本在电子信息革命时期成为制造业强国。反之,如果对于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视不够,后发国家一度缩小的技术差距可能会被进一步拉大。

  科技创新是大国崛起的路径

  创新消除了稀缺资源瓶颈和生产要素报酬递减问题,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强国崛起的过程就是抢抓科技创新历史机遇、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过程。依靠蒸汽机革命,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在整个19世纪仍然主要依赖来自欧洲的技术进步,但是到20世纪初,轧棉机、缝纫机、飞机、电报机、传真机等一大批颠覆式创新型产品已经在美国率先发明并获得商业化生产。而且,美国崛起过程的创新不仅局限于科技创新,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工业企业、以福特制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也率先在美国出现。日本在成为工业强国的过程中,除了在材料、机械、汽车、电子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上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也发明了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精益化生产方式。

  从现实来看,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但是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仍在大幅度增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5年科学报告:面向2030》,2007年至2013年间,全球研究与发展的国内支出从11320亿美元增加至14780亿美元,增幅达31%。

  2009年以来,美国先后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制造业促进法案》《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计划》等一系列加强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以期恢复美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促进美国制造商成为世界领先的创新者。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美国制造业强势复苏,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一系列新兴技术领域,展现出巨大的领先优势和产业化前景。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纷纷推出一系列政策加强创新,抢抓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如《日本再兴战略》《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及“德国工业4.0”、《英国工业2050战略》等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将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纷纷加大研发支出投入。

  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发展潜力

  创新既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是核心,理论创新是指引,制度创新是保障,文化创新是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并取得显著成绩。我国研发投入总额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超过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以及欧盟28国的平均水平。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引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指标已居于世界前列。2013年,中国SCI论文数量占到全球总量的15.0%,仅次于美国,被引用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尖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高速铁路、通信设备、卫星导航等先进技术产业已具有全球领先的竞争力,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并与其他行业加速融合,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在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较大的差距。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大约1%,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未完全确立。科技创新成果的总体质量不高,产业转化率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整体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装备仍然受制于人。

  同时,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科技创新的软环境还有待完善。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代表技术方面,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非常活跃,我国起步晚,有后发优势,但如果企业不能改变固守模仿思维,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也有再度拉大的风险。

  无论是应对创新本身面对的挑战,还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都要依靠创新。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期,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历史机遇,必须坚持创新的核心位置,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潜力,全面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依靠创新创造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破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制约;依靠创新壮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由大变强;依靠创新改造旧动能、培育和壮大新动能,使我国经济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29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