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百年书屋如今只剩门框 海口市民呼吁护古建

移动版    时间:2016-05-16 20:18

原标题:百年书屋如今只剩门框 海口市民呼吁护古建

古老的城墙,曾承载着多少战争与鲜血……日前,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报道的《商报深度调查:海口鼓楼、邢氏宗祠等百年文物古建“明珠暗藏”却失修崩塌破败不堪,多处濒危古建喊“救我”》一文引起市民极大关注。国际旅游岛商报社发出的文物征集令也迅速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反响。13日,有市民爆料,称海口市琼山区忠介路上,宗伯里附近的古老城墙已混入居民楼群中,往日风采不见。此外,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万寿亭街的百年书屋如今也只剩下一个门匾。得知此消息后,记者立刻前往进行了实地调查。不少市民拨打商报热线,呼吁相关部门制定措施保护文物古建。

百年书屋如今只剩门框 海口市民呼吁护古建

▲1.城墙被居民楼覆盖2.城墙上长满杂草3.城墙被商业街隔断

   古城墙上长满杂草和碧绿的苔藓

沿着忠介路直走,就看到了位于中间的宗伯里的门楼。高高的门楼中间,“宗伯里”三个大字十分醒目。牌匾两侧,网络赌博,则是一副楹联。上面写道:“宗英辈出高歌盛世伯乐盈坊喜咏和谐”。而就在这个门楼不远处,就是老城墙。

站在街道上可以看到,老城墙外围已被刷上了灰色的油漆,与旁边的商铺连成一体,两者中间仅隔着一个灰色油漆小铁门。城墙两侧,均是楼房。从城墙上朝里看,墙体上有各种生活垃圾,而墙体一侧的居民楼墙壁上,挂着的是排水管道。排水管道还正在不断地往外排水。

从宗伯里大门出来,正对面就是古城墙的一个断壁。断壁上,古老的青石依旧坚固,而青石之间的泥土也没有丝毫脱落。断壁的一侧,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古城墙”三个字,石碑上原写的是“琼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标注的时间则是“1990年7月”,由当时的琼山县人民政府立碑。向左走,有一条小巷,名叫草芽巷。沿着一米宽的草芽巷向前走几米远,就看到了古城墙主体。古城墙不算远,仅有二三十米,而且呈半弧形。古城墙的墙壁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杂草,以及碧绿的苔藓。

往前走到拐弯处,就看到了一座小庙,以及用青石块砌成的台阶。台阶旁边,一处石碑已经没入土中大半截,仅剩下一个“石”字。旁边的台阶,则直通城墙上的房屋。

从商业街的一家小旅店上楼后,沿着旅店房间的铁窗往外看,则可以看到,古老的城墙早已被多户民居覆盖,入目只是民居的屋顶和蓊蓊郁郁的灌木,城墙已被完全覆盖。这片城墙,与如今的培龙市场后面的一条商铺连接了起来。从街道上看去,苍翠的绿色与古朴的瓦房屋顶融合在一起,显得十分独特,又有些许苍凉。

城墙被商业街隔断大门已找不到

住在草芽巷古城墙附近的徐先生,今年62岁,在忠介路开着一家服装店。谈到古城墙,徐先生笑呵呵地说,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古城墙历史悠久,所以大家都会自觉维护古城墙。

“平时,都不让孩子们爬上去玩。”徐先生说,每当看到有孩子往城墙上爬时,大人们都会让孩子赶紧下来。时间久了,附近的孩子们也很少爬到城墙上去。“城墙上,还有住户呢。”

48岁的张先生,家就在城墙上。张先生回忆,他家的房子是很早以前就建起来的。“差不多是我爷爷那辈人建的房子。”张先生笑呵呵地说,他从小听老人说,以前的古城墙并不是如今的残垣断壁,以前的古城墙比现在长很多,也比现在要高一些。而且,城墙原本有一个大门,但是现在找不到了。“城墙原本没隔断,现在被商业街隔断了。”

在草芽巷内居住的一位小商铺老板娘说,古城墙一直有社区居委会的人负责管理。“双创”之前,社区的工作人员时不时会来古城墙看一看。“他们之前差不多每周都会从这里经过一次。”该老板娘说,“双创”之后,社区的人几乎每天都会从这里走过,也会来打扫古城墙的卫生。然而,毕竟只是对城墙做了小范围的维护,所以在古城墙的墙角,仍有一堆吃过的贝壳。墙体上,也长满了茂盛的青草。

百年书屋如今只剩门框 海口市民呼吁护古建

▲百年书屋只剩下门框

  百年书屋仅剩古老门匾和门框

“你来,或不来,我就在这里,不言不语。”从草芽巷出来,沿着忠介路朝着琼台书院的方向走,走到路尽头右拐没多远,就是万寿亭街。顺着万寿亭街向里走,则有一个十分古老的门匾,在高高的围墙里静静地挂着。如果不仔细抬头向上看,从这里经过的人,多半不会注意到这个门匾。

“珠崖义学”,古朴的四个大字在百年门匾上沉默着。门匾外围已经被主人家用围墙围了起来,门匾上的斑斑绿苔已经顺着门匾底部长了上去,甚至已经遮掩了“义”字的左下半部。在其周围,也并未见到与文物保护单位相关的只言片语。

记者征得主人同意,进入大院后,就看到,这座门匾仅剩一个古老的门框,而门匾上早已遍布绿油油的苔藓。被围起来的门匾下,成为一个临时放杂物的地方。

门匾对面的屋子里,是海南地区典型的祠堂。祠堂中间是供奉的地方,摆着一张供桌,左右两侧的墙壁上挂着历代先祖的照片。而供桌的右侧,一个人物像及其简介十分显眼。通过简介可以得知,这个大院,曾经是一所免费学校,其开设者名叫吴典,曾是清代海南进入翰林的第一人。书屋是自1786年-1789年间进行为免费授课而建的。值得一提的是,吴典在开办这所免费学校的时候,还在琼台书院掌教。

门匾破败不堪早已无人问津

“珠崖义学”是一间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书屋。然而,曾经书声琅琅的学堂,如今却只剩下一个残留的门匾和门框,原本的古老学堂不复存在。

97岁的吴开燕是这所学堂的开办者,吴典的第八代后人。“现在,这里的事情,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了。”躺在小竹床上的吴开燕,一双眼睛中充满着睿智与骄傲。他说,这处宅子有400平米,是他家的祖宅。他还记得,这处宅子,一直都是学堂。在他小时候,附近的孩子都来这里读书,当时,学堂里有两位老师,专门教孩子们读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在他10岁的时候,因为日本人登岛,抢占了他原本住在纺织厂的家,于是,一家人就从纺织厂搬到了这里。后来,日本人把学堂毁掉了,仅剩下这个门匾。“这学堂有三百年的历史啦,原来是有一间大屋,两侧都是厢房和走廊。”

“政府曾经为书屋立过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但是很久以前,邻居搞房屋建设的时候,石碑被围掉了。”吴开燕无奈地摇摇头,说,如今,了解这个学堂的人,仅剩他自己而已,但是虽然很多人曾来了解相关情况,最后却又不了了之。

提到这所学堂,吴开燕的语气中满是骄傲,但也流露出深深的惋惜。看着如今门匾变得越来越破败不堪,甚至无人问津,他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他虽然很希望能够重整家风,但是苦于年纪大了,而且也没有人真正关心这所学堂的命运,所以暂时没了重整的打算。

如今,当初的学堂早已变了模样,原本古朴的建筑早已消失在硝烟弥漫的战乱中,替代它的则是一幢气派的六层小楼。院子里,除了平坦的水泥面,就是一个搭棚式的停车场。那块镌刻着历史痕迹的学堂门匾,孤零零地立在如今的铁门旁边,在高高地围墙中苟延残喘。

文物古迹征集令

征集文物古迹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大国,文化底蕴深厚。有不少文物古迹存于坊间,因地理位置偏僻或知名度等问题而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在海口,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虽然不同程度折射出海口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因不同缘故而受到冷落或未能受到良好保护。为了更好地发掘海口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遗迹,传承中华文明,现特向社会发出文物古迹征集令。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30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