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官员职级越高,在朋友圈越沉默
相较于公众,官员虽然也用微信朋友圈,但却是谨言慎行,原因既与其视之为权力场,害怕对己不利,也在于其未能充分认识互联网的作用。
和老百姓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各类信息相比,官员、基层公务员的微信朋友圈很“单一”,除了工作,多是转载类文字、图片,很少表露个人观点、情感,而且职级越高,转发的东西越少。
微信已经成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来记录生活点滴、表达观点,可以用于社交、学习工作。官员也经常用微信,只是他们确实甚少像普通民众一样敞开心扉,随性而行,他们常常潜得很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躲在暗处看世界。
这不能不说与官员的身份和微信的半公开化有关。作为公职人员,其公开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执政党的形象,在公开场合言谈举止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可能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比如涉及有悖职业要求,有损公职人员和组织形象,影响政策制度执行的话,是绝不可以说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对公职人员公开场合的言谈举止都会有一定的“规矩”。
尤其是官职越大,其公开形象的代表性越强,如果讲一些有违组织原则,有悖上级精神的话,不仅是形象问题,而且还可能让人产生错误联想,损害组织团结。
此外,公职人员随便对热点问题发表观点,也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官方表态,误导社会舆论,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而且一些管理部门明确规定,不允许相关人员发布与自己职务有关的内容,否则会受到处罚。这也是公职人员不多说的原因。
而最为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人言可畏”,“言多必失”,一般人尚且如此,官员说得越多,越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越容易受到同侪的排挤,领导反感。
可是,正常的社会里,公职人员应该被放在相对透明的环境中,公职人员身处行政决策和执行之中,更懂得其中问题,更需要他们站出来指陈利弊,提建议和解决方案,与公众形成互动,一起推动问题的解决。反之,制造官员压抑的言说空间,不利于清明社会的建立,不是什么好的征兆。
在此,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官员要正视互联网的力量和作用,正视微信朋友圈所能发挥的效应,要让其成为官员为政、治理的工具,而不是简单将其视为另一个权力场。比如,曾经就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因为财政经费或推广渠道有限的地方,官员借助朋友圈进行旅游宣传、推广当地农产品特产等工作,结果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树立起品牌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更进一步来说,如果官员将其作为解决民生、经济问题政务平台,与公众坦诚相见,那么朋友圈就不仅仅只是朋友圈,更有助于官民关系的融洽,让公众见到一个接地气、实干、人性化的官员形象。
因此,官员使用朋友圈,不必太过于自我设限、过于敏感,要积极转变思维。与其害怕它成为自己的“祸源”,不如想想如何让它为自己的治理、为政所用。(西越)
- 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2022-11-20)
-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2022-11-20)
- 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是否要隔离?权威回应来了(2022-11-20)
- 新华社评论员:既要整治层层加码,也要防止放松防控(2022-11-20)
- 习近平同泰国总理举行会谈(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