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穿城乡二元之墙的“琼海现象”
城乡二元结构无疑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城镇化浪潮无法阻挡的趋势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琼海市探索的“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三不一就”城镇化模式,促进了农村现代化、农业田园化和农民就地城镇化。在这一城镇化模式下,当地着力引导城市公共服务接入农村、城市发展要素回流农业,注重修复城市居民的“乡愁”寄所,初步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双向互动、缩差共富的城镇化新路。琼海市提出的“全域5A级景区”理念,处处是景区,人人是导游,更是提高了全民参与城镇化的积极性。在海南省内,琼海的探索实践已经成为一种“琼海现象”,促使城镇化既“化”得了农民,又留得住乡愁。
“三不一就”为城镇化设规立槛
走进琼海农村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茂密的槟榔林掩映着质朴的民居,小径蜿蜒曲折,三角梅、朱蕉等花卉点缀其间,风光醉人。如此原生态的美景得益于琼海推行的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城镇化新路,“三不一就”的理念充分保护了农村乡土文化和农业生态本色。
2012年底,琼海市将“三不一就”作为城镇化的一条准则,政府出资对镇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提升,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根据各镇村特点,引导百姓发展特色产业。两年多时间里,琼海市在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累计投入近5亿元。
嘉积镇北仍村是就地城镇化一个示范点。琼海市并没有采取“赶农进城”的方式,而是在北仍村原有基础上,扶持当地投资完成了8公里长的环村绿道、920米的巷道硬板化、300米的挡土墙,村里建起一间农家咖啡屋和村内小品景观。如今,北仍村成为周边小区居民散步观光的“后花园”,一些小区主动拆除围墙,和北仍村自然连成一体。
去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彭丽媛教授和多国政要夫人在此举行的一场高规格国事活动让北仍村声名鹊起。为何选在北仍村举行国事活动?琼海市的一些干部表示,北仍村是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窗口,也是让众多外国政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农村最合适的一个地方。
行走在北仍村中,曲径通幽的小道旁,挺拔的槟榔树和橡胶树织成绿色的“大网”罩住整个村庄,充满沧桑感的石槽里伸出鲜嫩的花草,黝黑的陶罐和棕色木桩上挂着的黑色煤油灯,都会成为人们相机中的小景致。一间间青砖灰瓦的村舍将纯净的琼海民居形态展现在游人面前。在丛丛树木中的一间木屋里,游人们正享受着咖啡的醇香。在整体改造过程中,没有拆村里一间瓦房,反而将原有的旧房子“修旧如旧”,成了游客观光的景点。
不到两年时间,北仍村便开始成为海南省内旅游新宠。在如今散客化的旅游趋势下,拥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大打“乡愁”牌的北仍村,不能不说是海南乡村休闲旅游的一个典范,也是琼海就地城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琼海市委副书记张忠惠说,对外地游客而言,在琼海能欣赏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历史人文风貌;对本地百姓来讲,“种树不砍树,修房不拆房”尊重了当地的传统,也给城镇化定下“底线”。同时,农村也能和城市一样拥有自来水、电力、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这让“三不一就”的城镇化模式很容易被接受。
传统农业的功能仅是种植,琼海在农村城镇化中创新拓展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运动功能,着力构建新型乡村综合载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记者在紧邻琼海市区的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看到,这个包括77个(村)居委会、25.3万人口、404平方公里的连片农田,美得就像一个大型“农业公园”。琼海市统一规划,并投资把村寨、河流、田野等用绿道、观光小径等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批特色旅游村和壮观的田园风光带。村民们因地制宜建起了农家乐、乡村客栈、采摘园等,把农民从原来的单纯种植生产中解放出来,以土地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参与到农村现代化和就地城镇化中来。
地处龙寿洋片区的龙寿村委会53名农民以地入股,成立了琼海芳草园农民花卉种植合作社,把原来一年种两季稻的耕作方式变成了一季稻一季花卉。村党支部书记李树说,合作社种植的360亩“龙寿花海”包括万寿菊、格桑花等观赏性花卉,每当春节前后,赏花门票收入就非常可观。
全域5A级景区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
琼海近年来的城镇化为经济结构优化转型打下了良好基础。促进一三产业融合,琼海生机勃勃的乡村游已经成为海南旅游的一大亮点。游客们普遍感觉,琼海好像没有什么景区,又好像哪里都是景区,很美很舒缓,随便走走都是旅游。
2014年,围绕“园田城市,幸福琼海”的发展目标,琼海提出了“全域5A级景区”的理念。“它的简单阐释就是不设围墙、没有边界、不收门票,全域是景区、镇镇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说,“它的直观标准就是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
在就地城镇化的基础上,琼海继续推进全市12个小镇里面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其历史人文禀赋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地方的农村,民居成了旅舍,草寮成了咖啡屋,土特产变成了赶集文化上的旅游产品,龙寿洋、北仍、鱼良、加脑等乡村游成片开花。
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全域旅游,迸发着持续的活力。“我们的乡村旅游是有产业基础做支撑,是与老百姓方方面面生活息息相关的,绝不是昙花一现的产业。”符宣朝说。从2014年10月开业至今,北仍村已经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特色小镇建设以来,依靠旅游扶贫,会山镇188户875人实现精准脱贫,占贫困总人口的85.1%……在琼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作为琼海全域旅游的“总设计师”,符宣朝说,琼海发展全域旅游,出发点是为了百姓。而不是只为了游客来建全域5A级景区,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他将全域旅游推动的“田园城市”比喻为琼海人民的“幸福之屋”,这个屋子由4根柱子来支撑。第一根柱子是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支点和平台,作为联结城乡的纽带,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第二根柱子是农业公园,作为城镇化中统筹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第三根柱子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第四根柱子是旅游绿道系统,把基础设施、乡村景点、特色小镇串连起来,使全市成为一个大景区。
琼海的探索与实践,与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创新——不追求传统景点景区模式,拓展了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了旅游新增长极;协调——推进了旅游与百姓家园间互动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绿色——将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开放——不设围墙、没有边界、不收门票,全域是景区,形成开放发展格局;共享——城乡百姓都能分享发展成果,各个景点变成“市民的公园、农民的家园、游客的乐园”。
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十二五”期间,琼海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5.2%。2015年,琼海旅游总收入49.8亿元,比2010年增长322.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海南着实罕见。
把“母鸡”留在农村让农民有“获得感”
琼海市的干部表示,无论是推进就地城镇化还是打造全域5A级景区,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问题。过去农民“被剥夺感”强,主要是因为政府靠“低征高卖”的征地权力推动城镇化。讲新型城镇化,说到底应是“化”农民。如果说农村税费改革前,向农民收取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只是拿走农民家的“鸡蛋”,那么后来的“土地城镇化”就是抱走农民家下蛋的“母鸡”。琼海的新型城镇化探索,就是让农民即使守着“一亩三分田”,也能成为就业者、创业者、经营者或管理者。
实践表明,“琼海现象”主要凸显出四个效应,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 专家建议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2023-05-27)
- 发遍全国的“上门强制枪毙”短信(2023-05-27)
- “星”光陨落汪海(2023-05-24)
- 美债“庞氏骗局”还能玩多久?(2023-05-23)
- 俄罗斯“献礼”(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