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房价不能再涨了,人均收入竟不够一个月房贷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6元,同比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6.5%,接近上半年6.7%的经济增速。
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聊天方式来讲,提到工资就要再说说房价。如果参照上班年年平均工资来计算,一家两口人不吃不喝的情况下,一年的可支配收入约4.8万元,以此收入大概5-10年的时间在非市中心买套小户型还是没问题的。换言之,在贷款政策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能够达到可支配收入标准的人群是完全可以供得起房。
那么既然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抱怨房价过高,远远超出了群众的购买力而买不起呢?
对于我国来说,目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远超超过纽约、伦敦等国际独食,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房价之间的鸿沟一直是人们对国内房价过高质疑的主要依据。但是中国的房价,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价,从来都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脱节的。对此,有句话说得很正确:“房子从来不是给穷人建的”。
与此同时,我们在分析国外的房价与人均收入的数据时,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用来与我们做比较的发达国家,其社会已经形成了菱形结构,即中产阶级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均收入非常接近于收入中位线,其是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出该国的人均购买力和真实的收入水平的。
但是在诸如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却不然,几乎大部分经济增长较快速的发展中国家,其房价与人均收入之间都有着巨大的差距,中国更是如此。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社会是金字塔结构,人均收入难以反映出中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
一个月收入竟不够还房贷
举个例子来说,最新的百城房价为11816元/平,也就是说目前想要购买一个一百平的房子需要近120万元,按照目前的首付最低两成来计算,需要贷款100万,如果是基准利率,30年等额本息,每月需要还款5201元。而目前,上半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1886元,每个月仅1981元,不足房贷月还款的四成。
而根据中国银监会2004发布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应将借款人住房贷款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月所有债务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含55%)。
更何况,如果是不想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的话, 每月偿还各类贷款金额不应该超过月收入的30%。就此来看,我国的房价和收入水平是极为不健康的,而且按照此种情况来计算的话,我国的绝大多数老百姓是不可能从银行获得贷款,既然拿不到贷款,买房就更无从谈起。
房价高实质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所以,在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房价自然会出现脱离社会大多数人收入水平的情况,特别是在面临住房的供应量和优质房源供应量不足的情况时。
一方面,如果说住房的供应量只有20%,那么就意味着在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只有最富有的20%人口能买到住房,而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中,他们的收入可能是社会平均收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那么房价指数就会提高,工薪层瞬间被抛离出拥有购房能力人群之外,甚至中产层也只有最顶尖的人才有能力买得起。
另一方面,即便住房的供应量充足,但是人们在住房的选择上却是有很强的倾向性与导向性。位置区域的住房永远是供不应求的,而社会中大部分的教育、医疗资源又恰恰集中在这一地区,那么人们自然会趋向于抢购这部分最好的住房。但这种哄抬只有高收入和购买力强的群体能够参与其中。如果资源足够优质,即便是最富有的10%,为了能压过别人,也需要付出远超过自己收入的价格,因此,那些看似天文数字的学区房为什么会产生也就不难理解。
究其原因,过高的房价应当是个财富分配的问题。在我们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收入差距却没有缩小,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呈几何式增长,同时社会资源又不断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集中的情况下,房价也自然会得到市场的依托,而水涨船高。
因此,靠行政手段单控房价谈何容易,社会结构的调整、公共资源的分配、收入分配的改革无一不是造就高房价的凶手,必须承认房价过高的现象实际上是社会收入差距的体现,没有政治改革作为基础,单纯的调控政策只能是隔靴搔痒。
- 入琼70载 中交与海南共奋进(2022-03-28)
- 龙湖集团2021年核心净利增20.1%至224.4亿元(2022-03-25)
- 海口·中交国际自贸中心媒体品鉴会瞩目全城(2022-03-21)
- 今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建设筹集240万套(2022-02-28)
- 南海·幸福汇二期圆满交付,盛启美好生活!(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