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楼下高歌住户难入眠 海口商住两用楼双方都憋气

移动版    时间:2016-08-13 03:18

楼下高歌住户难入眠 海口商住两用楼双方都憋气

  海口商住两用楼

  据了解,“商住两用楼”是一种住宅概念,是开发商用来引导消费的措施和市场营销策略性的手段。国内有地产专家认为,真正的“商住两用楼”是指一幢楼底层是商用、上层为住宅的楼房,至于目前将住宅物业与商业用途混同的所谓“商住两用楼”,还没有得到过国家的认可。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商住两用楼的管理和监督,尚处一个不够完善的阶段。实习记者陈敏摄影报道

  问题一:楼下夜夜笙歌噪音多住户难入眠

  自从KTV开到自家楼下,一个多月来,蓝天路汇亘大厦的业主们就没少闹心。最近,住宅楼业主向多次向本报反映,住宅大厦一楼KTV开业一个多月,每天都营业到凌晨两点,十分吵人,住宅居民怨声载道。

  陈女士一家居住在汇亘大厦12楼。自从一个月前一家名为天籁的KTV开始营业之后,每天深夜,陈女士一家都会习惯性的陷入到焦躁当中。楼下KTV经营时,即使将门窗关闭得严严实实也不能躲避噪音的干扰。一个月下来,陈女士几乎要神经衰弱了,“那个KTV晚上隔音效果并不好,很吵,我们晚上回去睡都睡不着。你想本来我们第二天要上班,他要营业到凌晨两点多,这让我们怎么入睡?”

  10月10日晚上10点,记者来到“天籁之音”KTV。还没走进去,就听到喧闹的音乐声,影响范围至少百米开外。

  记者随后联系海口市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先前也接到市民投诉“天籁之音”KTV噪音一事,环保局美兰分局有关人员已经几次介入调查,但该KTV在营业手续上是齐全的,又是占据商业楼层进行经营,因此执法人员也无法圆满解决这一问题。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将会尽快再派出工作小组对该KTV噪音进行检测,并根据实情决定是否要求KTV提高隔音性能。

  问题二:人员进出频繁公共资源紧张

  10月12日,记者走访了海口市多处商住两用楼,通过采访业主以及物业方面了解到商住两用楼普遍存在的诸多矛盾。

  在玉沙路富豪大厦,一位姓刘的男士告诉记者,他在此处购买了一套公寓,然而入住不久,烦恼就随之而来。由于大厦位于海口商业地段,有一部分楼层被出租后作为商务办公,于是楼内人员混杂。而由于人员进出频繁,电梯几乎层层都得停,尤其是在上午和傍晚的上下班时间,光上下楼就得耗上十几分钟甚至更长。不但如此,有些公司在楼里一租就是两层,一层作为办公,另一层为仓库,所以经常会遇到某家公司正在往仓库里入货。

  问题三:居住质量下降物管成本和难度大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房产纠纷律师向记者介绍,“商住两用房”不仅使业主正常的生活因“商”而受到影响,而且包括公用物品的使用、维修费等都要与“商人们”平摊,这本身就损害了业主的权益。

  记者从海口市公安局消防支队了解到,目前的消防管理法规及条例中,虽有关于商住楼的规定,但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底部商业营业厅与住宅组成的高层建筑”,而非“可居住又可用于办公”的商住两用楼。如果开发商对其规划用途报建的是住宅,并按住宅消防标准审核,无疑增加大楼的消防隐患。

  业内人士:喜欢商住楼只因可省钱

  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向记者介绍,由于市场上真正适合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办公的写字楼并不多,或者说根本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大量企业和经营户选择租用由家居公寓改建而成的商用写字楼。事实上,对于在“商住两用楼”办公的企业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办公也是很影响其商务形象的。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商住两用楼生长的土壤呢?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在于商住楼的开发商以住宅立项,交纳的土地出让金不及写字楼的一半。同档次的商住楼和写字楼相比,前者不仅在价格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获得的权益更多。比如入住商住两用楼的公司,他们日常所交纳的水电等费用一般都是按照普通居民住户标准来收取的,这也给这些公司节省了相当一笔费用。所以除非国家有大的政策变动,否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选择商住两用楼。

  部门声音:管理规定不明确罚单难开

  走访过程中,许多业主向记者反映,当他们向有关部门投诉商用楼房的业主在营业过程中对自己权益造成损害时,总是得不到很好的监管效果。对此,海口市环境保护局监察科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来自“商住两用楼”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噪音污染和垃圾污染两个方面。该工作人员说,因为缺少法律条文,很难做出相应的处罚。

  海口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商住两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市民对这类建筑有大量的需求。规划局以后会完善对“商住两用楼”的定义,对于这类建筑的审批会严厉把关,做到从源头上控制。目前要完全取消还不太现实,因此会延续一段时期,但是今后也将“从紧”,规划部门将会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35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