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7月百城房价出炉:7个省会下降 现在适合赶紧买房?

移动版    时间:2016-08-13 03:24

北京8月12日电 全国百城7月房价格出炉,整体平均房价环比连涨了15个月。你家省会城市房价是最便宜、还是最贵的? 现在是不是得赶紧出手买房?中新网记者梳理各个省会城市最新房价等数据,以及权威机构人士对楼市的预测,供网友参考。

这几个省会城市房价今年降了

报告显示,去年7月份10685元/平方米的百城平均房价,一年后涨到了12009元/平方米。

作为各个省份的重点城市,省会城市在医疗、教育等有着相对较好的资源,省会城市房价走势颇受各地民众的关注。

中新网记者梳理国内30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首府;不包括“拉萨”,因缺乏数据)今年以来新房价格走势情况发现,南京、合肥、武汉三个省会城市的今年房价涨幅超过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跃升为楼市“四小龙”中的南京、合肥房价涨价超两成,每平米分别涨到18290元、9698元。其中,南京房价超过广州,仅次于上海、北京。

7月百城房价出炉:7个省会下降 现在适合赶紧买房?

房价总体上涨情况下,长春、乌鲁木齐、昆明、成都、海口、沈阳、太原,这7个城市房价却出现下降。例如,海口新房价格从去年12月的每平米9527元下降到9199元,降幅为3.44%。

而省会城市房价最便宜的则是贵阳和银川,今年两个城市房价虽然小幅上涨,但房均价依然没超过每平米5000元。7月份,贵阳房价每平米4623元,银川是4894元。

哪个地方居民去省会城市买房压力小?

不谈各个城市是否存在限购等政策,若按各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北京、上海、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但买房承担的压力依然居前几位。北京为例,城镇居民靠一人工作赚钱全额付款买90平米的房子需要攒钱65年,如果夫妻两人共同承担则工作近7年的收入就可付20%的首付款购买首套房。

贵州、宁夏、内蒙古、吉林、湖南等几个省份城镇居民去省会城市贵阳、银川、呼和浩特、长春、长沙买房需要工作赚钱的期限较短。例如,贵州城镇居民单人去贵阳买一套90平米房子需工作赚17年的钱;若是夫妻共同买房,则需工作8年多,但如果只是付20%首付,则仅需工作2年的时间。

7月百城房价出炉:7个省会下降 现在适合赶紧买房?

相比城镇居民,农民去省会城市买房的压力更大一些。根据统计局公布数据,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城镇居民的低2至3倍。201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1194.8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421.7元。

一线城市工作赚钱,在省会城市买房可取?

有网友支招,“一线城市买房难,可赚着北上广深的工资,回老家省会城市买个房子。买房压力可大大减轻。”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公布本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明确了到2020年的人口控制目标。北京提出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上海提出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广州提出控制在1550万人以内,深圳提出人口发展预期目标为1480万人。据此计算可知,未来五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人口增长空间分别为129.5万人、84.73万人、199.89万人、342.11万人,未来落户空间更小。

记者梳理发现,随着这几年省会城市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不断提高。目前很多省会城市没有买房限购政策,还可上户口。异地买房可提取公积金,亦使得一线城市工作人群回省会买房压力进一步降低。

例如,按北京城镇居民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在广西南宁买一套90平米的房子,自己一个人工作近13年可全额购买,工作近3年可付首付后贷款购买。如果在贵阳购买,则更容易,不用2年时间,就可支付20%的首付款。

7月百城房价出炉:7个省会下降 现在适合赶紧买房?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房价这么涨涨涨 现在赶紧买房?

报告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一百个城市的平均房价,已连续15个月环比上涨,同比上涨也持续了12个月。

房价未来还要涨吗?

报告称,今年上半年较为宽松的融资、信贷环境推动热点城市量价上涨,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市场杠杆率较高。为控风险,下半年信贷政策收紧预期加强。

中国社科院7月发布的《中国住房2016中期报告》认为,在整体经济政策没有重大调整和变化的情况下,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第二季度,房价的增幅或将呈现减缓的趋势。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原副会长朱中一分析,随着热点城市调控收紧,加之有效需求的提前释放,下半年一二线城市楼市涨势会明显放缓。

目前,南京、苏州等上半年楼市高烧的城市已出台相关收紧性政策。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中新网表示,一旦房地产信贷供应量减少,市场很可能出现快速下调。预计下半年各地楼市将继续分化,整体成交量、房价涨势将趋缓。(程春雨)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35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