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吉林用PPP模式探索地下管廊建设长效机制

移动版    时间:2016-08-24 03:05

  “一场暴雨,城市变成大海”,今年汛期,城市局部内涝的问题仍然在全国不少城市延续。大雨内涝、管线破裂、路面塌陷等事故拷问城市安全。城市建设中的短板——地下综合管廊因而备受关注。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 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早在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考察时就曾指出,我们的城市外表亮丽光鲜,但地下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过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对全面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出目标和要求。

  同年4月,吉林省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国家开发银行共同达成将吉林省作为全国首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省的意见,并于7月正式签署了《全国综合管廊建设试点省合作框架协议》(下称“《合作协议》”)。 吉林省在“全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面成为举全省之力推进的典型。

  回应总理关切,吉林省做了哪些尝试?

  举全省之力干地下管廊建设

  省里开5次专题会统一思想

  2015年4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长蒋超良陪同下就经济形势和民生状况进行专题调研。

  “各地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的愿望,主动作为、真抓实干,担负起本地区的发展重任,尽最大努力,让人民尽早过上好日子!”总理说。

  随着总理调研结束,4月23日,北方片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座谈会在吉林召开。住建部部长陈政高透露,“住建部将会大力支持吉林发展,加强与吉林的联系沟通,促进吉林城乡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这次会议之后,吉林省委省政府下了决心,以全省之力干管廊。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强调:要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地上地下统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升功能,补齐短板。

  “突出抓好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为重点全力推进,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和发展质量。”吉林省长蒋超良指出。

  吉林省住建厅副厅长袁忠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合作协议》签订一年多来,吉林省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实施,明确了“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城市综合管廊投融资模式、建设运营模式、评价管理模式。

  “刚开始确实不理解,推的过程挺困难的。” 吉林省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韩东男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目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全国方兴未艾,仍处于启动试点阶段。其他省份均选择某城市作为试点先行先试,而吉林省则举全省之力探索新生事物,“部分地方政府对于管廊建设的理解不是那么深,有一种被动的状态。”

  “就统一思想这个事儿,省里开了好多次会。”韩东男直言,“今年以来,姜有为副省长就召开了5次专题会议,统一各地对管廊建设、对PPP模式的认识。”

  “必须要从根本上认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吉林省住建厅厅长孙众志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利于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又能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保证社会资本可持续回报,也是政府部门推进PPP追求的”

  根据这份《合作协议》,吉林省要在2015—2020年,完成1000公里左右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投资1000亿元。

  按照这样的标准,综合管廊每公里造价匡算为1亿元。

  而与财政部确定的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不同,吉林省的管廊建设要在没有中央财政的支持下,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形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管廊建设。

  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是管廊建设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吉林省财政厅制定出台了《吉林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资本金筹措意见》,明确管廊建设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20%,其中,由省级负责筹措落实15%。目前,吉林省省级财政以股权投资形式共计投入资本金37.2亿元。

  “地下综合管廊投入巨大,商业模式很重要。PPP就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让社会资本进来,没有收益他来干什么?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保证社会资本合理的、可持续的回报,也是政府部门推进PPP所追求的。” 吉林省住建厅城建处处长甘茂东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要按照标准规范双方责任和义务,否则最后可能演变成财政收拾烂摊子。”

  “PPP模式更重要的是解决政府对建设、管理、运营不专业的问题,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孙众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指出,“地下综合管廊是百年工程,后期的运营、维护管理,采用PPP模式可以解决长效机制的问题。”

  眼下,吉林省各城市政府对综合管廊建设十分积极,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全省37个城市编制了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工程设计、招投标和社会资本谈判等各项工作同步推进。2016年以来,住建厅共组织召开了两次全省管廊调度会,一次管廊建设现场会,将年度工程建设计划全部落到市县,将详细工程指标落实到具体路段。

  “管廊建设和PPP都是新事物,我们也是边干边学,” 韩东男表示,“专业人才是稀缺的,遇到难题,不知道怎么办,只能给住建部打电话,请财政厅给财政部打电话,学建设,学金融。”

  吉林省住建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今,全省累计形成廊体48.86公里,消耗钢筋10512.6吨、混凝土619765.8立方米,完成投资50.26亿元。

  目前,四平市、松原市、白山市和长春市已经完成SPV公司(特殊目的公司 )组建,7月11日, 167.43亿元贷款得到国家开发银行正式授信;白山市完成SPV公司注册,公司营业执照已发放,社会资本方首批注册资本金投入使用;通化市于7月12日正式开标,待公示期满后即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p39 四平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

  四平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

  

p40

  案例解析Ⅰ

  “央地共建”的四平模式:小步快走,产生示范效应

  2016年4月下旬,四平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经过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的竞争性评审,在全国20多个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以第三名的综合成绩成为吉林省唯一一个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截至目前,已开工18.93公里,完成成品管廊9.034公里。

  不过,成为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先行者”并不轻松。

  2015年7月,四平市在吉林省率先启动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回首从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一年来的日日夜夜,四平市副市长王宇仍然记忆犹新。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四平市是举全市之力推进管廊建设,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历历在目。

  “与国内同类规模城市比,四平是农业大市,财政小市,经济实力排名靠后,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如何在经济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尽快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王宇坦言。

  在成为试点城市之前,启动资金短缺是四平在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难题。

  王宇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为解决这个问题,四平采取了小步快走的办法,先规划小规模的管廊小环线,快设计、快开工,让一般企业都有资金能力承接,先与一些投资人形成初步合作,产生示范效应。

  “将管廊建设结合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及地下空间利用等统一考虑,使潜在的投资人产生心理预期。未来预期乐观,有实力的投资人乐于接受条件,为组建PPP模式公司奠定基础。”王宇直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35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