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教生”到“国际生”:南京国际学校发展折射城市开放度
中新网南京8月30日电(通讯员 戴军 记者 朱晓颖)24年时间、从5个美国“家教生”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国际生”,南京国际学校愈发“有容乃大”。这所汇集了世界各地孩童的学校,其发展速度折射出城市开放度、多元性、国际化。
30日,记者探访了这所位于南京城东的国际学校。推开中国椒图神兽(龙生九子)门板,朱红色大门内,是一座座外观古典的中式建筑。
不同发色、肤色、年龄段的少年、孩童,有的席地而坐为灵感争辩,有的安静地进行独立素描。
与中国学校不同的是,这里的课程设置、硬件设施非常多样。从人文、历史、地理,到手工、设计、机械,再到各类运动项目,每一项课程都强调学生参与、多面发展。
校长Arden Tyoschin在这里工作了10年。现在回忆起来,学校就是从1992年的5个美国“家教生”起萌芽,慢慢发展而来。
随着外籍人士跟随企业在南京兴业安家,越来越多的外籍子女加入“家教”小团体。刚开始是租教室,后来,孩子们坐不下了,就搬到丁山宾馆继续上课,学校也正式更名为“南京国际学校”。
Arden告诉记者,在她的印象中,2009年至2013年,学校接纳学生的速度飙升,那几年是学校招生的历史高峰期,“几乎每天都在接收新生”。如何保持平衡稳定的教育资源、如何招募到优秀的国际老师,这些问题,曾经困扰一时。
“我观察到,在中国开办的国际学校,生源增长基本面几乎是一致的。”Arden认为,这和大批外企在华投资爆发式增长、中国各地国际化程度提高不无关系。
南京国际学校的数据也在支持这一点:700多名国际生中,有46%来自亚洲,23%来自北美,21%来自欧洲,8%来自澳洲,2%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不管从哪里来,他们去往的大学也是“天涯海角”: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瑞士、意大利、中国、韩国、新加坡等。
而Arden和她的家庭也融入了南京当地。她的双胞胎儿子中文很“溜”,其中一个儿子曾向她宣告,要返回南京当地小学念书,因为他想念那里的小伙伴,也担心自己的中文日久不练变得生疏。
今年17岁的美少女Sophie,是国际学校12年级的学生。她是出生在香港的德国人,说一口标准普通话。
喜欢南京人的“大萝卜”(形容朴素),又难舍宫保鸡丁等美食,Sophie告诉记者,即便考了外国大学,毕业后,她依然要回到南京工作、生活,“我在这里长大,我算南京人。”
南京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交通设施便捷、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日益改善……这些成了南京国际学校招生总监Sue Northcotte打出的“条件”,吸引新生家长眼球。“在此扎根25年,学校得益于城市的国际化发展迅速壮大。现在或是将来,学校都是折射南京开放性、包容度的一扇窗。”(完)
- 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2022-11-20)
-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2022-11-20)
- 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是否要隔离?权威回应来了(2022-11-20)
- 新华社评论员:既要整治层层加码,也要防止放松防控(2022-11-20)
- 习近平同泰国总理举行会谈(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