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探索的琼海模式(组图)
移动版 时间:2016-09-03 08:29
如今的琼海,城市生活的便利同乡村美好环境融合在了一起。图为鸟瞰博鳌美景。本报记者 古月 摄
本报记者 蔡倩
不管是在嘉积镇北仍村、多文村,还是在塔洋镇鱼良村,乃至是会山镇加脑村,抑或是在琼海其他乡村,人们很难分清迎面而来的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同样幸福的笑容。
这里有远离城市喧嚣的幸福,有享受暖阳和清新空气的幸福,也有不用离乡背井就能发家致富的幸福,各得其所,各有其乐。“田园”与“城市”,看起来在含义上有些相反的两个词,在琼海这片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得到了和谐统一。
如今的琼海,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美好环境融合在一起,既可以让城市居民享受美好的田园风光,找回那些久违了的“乡愁”,又能够让农村人通过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感受到城市的不再遥远。
新型城镇化:品质生活乐民心
城乡环境的变化,让琼海人写在脸上的是笑容,收获在心里的则是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那些漂流在外而又回流的琼海人对此感受颇深。据了解,琼海在外打工的共有6万多人,有4万多人因为环境的改变而返回家乡创业就业。过去,琼海沿海侨乡的人们都曾经把“下南洋”作为谋生的重要途径,而现在仅潭门一地,不但有7000本地人返乡,而且还吸引了1万多名外地、外籍人员来潭门安家置业。
“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有它独具特色的气质魅力。琼海就像是一首田园小夜曲,让人温暖、舒服、回味无穷。对于琼海打造‘田园城市’,最后的目标和落脚点是‘幸福琼海’。我们要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让市民感受到乡村的生活气息。让广大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生活品质,让他们笑意写在脸上,幸福发自内心!”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琼海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生动诠释城乡统筹、区域平衡、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理念,向世人展示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动人画卷。
琼海市按照省委“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总体部署,全力实施“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原则。不砍树’是保护生态的红线,‘不占田’是敬畏自然的红线,‘不拆房’是社会稳定、民生和谐的红线,”符宣朝说,“坚守这三条红线,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自然、历史和文化风貌。”“种树不砍树,修房不拆房”是琼海上百年的传统,用嘉积镇礼都村党支部书记黎文儋的话就是:“祖屋要有人气,逢年过节海外的亲人回来了,才能找到家。”
成功“创卫”:幸福家园渐成真
琼海,因资源而美,因洁净而秀,因民风而雅。然而,就在5年前,琼海也曾街道不平、地面不净、楼房破旧,与秀美的风光形成强烈反差,被人们戏称“漂亮姑娘穿着破衣服”。
2010年3月,琼海掀起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大会战,把创卫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确定了“标准创卫、民生创卫、文化创卫”三大体系,高标准规划,多层次推进,严要求管理,城市面貌和人文环境出现巨大变化。2015年3月,琼海市荣膺“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成为我省继三亚市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万泉河畔,一条名叫溪仔的老街,已完成改造,将迎来再一次繁荣。
嘉积镇副镇长黎泰奋告诉记者,2013年底,琼海市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将脏乱老旧街道重新包装,打造出一个个有创意的新景点。
老街的文化积淀转化为新的旅游资源,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卫生城市注入更多文化活力。万泉河酒吧一条街、银海杂粮一条街、嘉积步行街、台湾风情小吃街、溪仔老街,琼海嘉积镇以“文化创卫”创造性地打造出的5条特色卫生街道,目前已基本建成。而以“嘉祥、积庆、新民、纪纲、元亨”5条老街为基础,整体包装打造的“嘉积新纪元”景区,不仅是一次包装挖掘,更彰显出琼海人对新时代、新梦想的期盼。
从直观的城市干净整洁,到人人受益的民生设施改善,继而到挖掘文化净化乡风,琼海5年的创卫历程,给这座东部中心城市带来的深刻影响,已成为一种持之以恒的发展观念、环境意识和工作方法。“恬静、温馨、精致、安宁、浪漫、宜居”的城市目标逐步成为现实。
产业兴旺:农民收入“一变四”
3月10日,博鳌镇美雅村“阿叔农家乐”的村民老板郑元锋面带喜色。因为吃饭的客人太多,他不得不加设餐桌。这一天,超过300名游客光顾他的饭庄。
大约于2013年初,在琼海推进博鳌风情小镇建设时,美雅村建起绿野驿站、水塘咖啡等,引来游人。郑元锋第一个“吃螃蟹”,建起农家乐。“从开业到今天,刚好3年了。员工都是村里人,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30人,月工资在2000块左右。”
“坐地生财”,在琼海并不鲜见。城镇化不但美化了琼海的环境,而且也拓宽了产业发展的路子,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实现创业就业,过上富足的日子。
在产业发展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乡村旅游业。以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农业公园、旅游绿道建设为依托,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琼海各地乡村旅游业风生水起。
一业兴则百业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各种组织形式的农家乐、渔家乐、休闲咖啡屋、家庭宾馆遍布琼海的村村寨寨,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在自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与此同时,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中,农村各种特色资源也释放出巨大的潜力,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特色种植养殖业,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延伸纷纷走出“深闺”,成为农民手中增收致富的法宝。
如今的琼海,农民可以通过铺面经营、土地出租、打工等多方面增加收入,收入渠道从原来单一的生产性转为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和生产性4种收入方式。
美丽乡村:田园城市守护乡愁“凭栏拂轻柳,沐风忆乡愁”。去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多国政要夫人参观北仍村,让北仍村一夕之间走进全球视线,“有一种乡愁叫北仍”这句话也悄然走红。毗邻万泉河的北仍村风景如画,民风淳朴。全国各地的人们不远万里来到北仍村,穿过青石小道,抚摸着红木门窗,在古朴典雅的青砖白墙上细嗅着花香。
2015年8月18日,在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上,北仍村获评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北仍村的成功,在于政府对其原有风土人情及风貌的保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三个标准,在北仍村的打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今,北仍村在保护绿色生态环境和保持原汁原味的特色村庄的同时,成功建成了骑行绿道、乡愁味道农家乐、草寮咖啡屋等一批景点,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市民和游客。
今天的琼海,一个个绿色的村庄散落在小镇四周,一间间质朴的民居掩映在绿荫之中,全市500多公里散发着热带风情的绿道,将城市、小镇和村庄连成一体,不分边界,城乡的生活品质越来越接近。
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达到64%,公共交通覆盖101个行政村,110名城区卫生专业人员和优秀教师到乡镇支医支教……北仍村农民王妹说,现在农民享受到很多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条件,谁还想离开农村呢?
(本报嘉积3月23日电)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36410-1.html
琼海市中原风情小镇上迷人的绿荫街道。
本报记者 张茂 摄
本报记者 蔡倩
不管是在嘉积镇北仍村、多文村,还是在塔洋镇鱼良村,乃至是会山镇加脑村,抑或是在琼海其他乡村,人们很难分清迎面而来的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同样幸福的笑容。
这里有远离城市喧嚣的幸福,有享受暖阳和清新空气的幸福,也有不用离乡背井就能发家致富的幸福,各得其所,各有其乐。“田园”与“城市”,看起来在含义上有些相反的两个词,在琼海这片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得到了和谐统一。
如今的琼海,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美好环境融合在一起,既可以让城市居民享受美好的田园风光,找回那些久违了的“乡愁”,又能够让农村人通过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感受到城市的不再遥远。
新型城镇化:品质生活乐民心
城乡环境的变化,让琼海人写在脸上的是笑容,收获在心里的则是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那些漂流在外而又回流的琼海人对此感受颇深。据了解,琼海在外打工的共有6万多人,有4万多人因为环境的改变而返回家乡创业就业。过去,琼海沿海侨乡的人们都曾经把“下南洋”作为谋生的重要途径,而现在仅潭门一地,不但有7000本地人返乡,而且还吸引了1万多名外地、外籍人员来潭门安家置业。
“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有它独具特色的气质魅力。琼海就像是一首田园小夜曲,让人温暖、舒服、回味无穷。对于琼海打造‘田园城市’,最后的目标和落脚点是‘幸福琼海’。我们要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让市民感受到乡村的生活气息。让广大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生活品质,让他们笑意写在脸上,幸福发自内心!”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琼海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生动诠释城乡统筹、区域平衡、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理念,向世人展示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动人画卷。
琼海市按照省委“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总体部署,全力实施“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原则。不砍树’是保护生态的红线,‘不占田’是敬畏自然的红线,‘不拆房’是社会稳定、民生和谐的红线,”符宣朝说,“坚守这三条红线,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自然、历史和文化风貌。”“种树不砍树,修房不拆房”是琼海上百年的传统,用嘉积镇礼都村党支部书记黎文儋的话就是:“祖屋要有人气,逢年过节海外的亲人回来了,才能找到家。”
成功“创卫”:幸福家园渐成真
琼海,因资源而美,因洁净而秀,因民风而雅。然而,就在5年前,琼海也曾街道不平、地面不净、楼房破旧,与秀美的风光形成强烈反差,被人们戏称“漂亮姑娘穿着破衣服”。
2010年3月,琼海掀起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大会战,把创卫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确定了“标准创卫、民生创卫、文化创卫”三大体系,高标准规划,多层次推进,严要求管理,城市面貌和人文环境出现巨大变化。2015年3月,琼海市荣膺“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成为我省继三亚市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万泉河畔,一条名叫溪仔的老街,已完成改造,将迎来再一次繁荣。
嘉积镇副镇长黎泰奋告诉记者,2013年底,琼海市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将脏乱老旧街道重新包装,打造出一个个有创意的新景点。
老街的文化积淀转化为新的旅游资源,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卫生城市注入更多文化活力。万泉河酒吧一条街、银海杂粮一条街、嘉积步行街、台湾风情小吃街、溪仔老街,琼海嘉积镇以“文化创卫”创造性地打造出的5条特色卫生街道,目前已基本建成。而以“嘉祥、积庆、新民、纪纲、元亨”5条老街为基础,整体包装打造的“嘉积新纪元”景区,不仅是一次包装挖掘,更彰显出琼海人对新时代、新梦想的期盼。
从直观的城市干净整洁,到人人受益的民生设施改善,继而到挖掘文化净化乡风,琼海5年的创卫历程,给这座东部中心城市带来的深刻影响,已成为一种持之以恒的发展观念、环境意识和工作方法。“恬静、温馨、精致、安宁、浪漫、宜居”的城市目标逐步成为现实。
产业兴旺:农民收入“一变四”
3月10日,博鳌镇美雅村“阿叔农家乐”的村民老板郑元锋面带喜色。因为吃饭的客人太多,他不得不加设餐桌。这一天,超过300名游客光顾他的饭庄。
大约于2013年初,在琼海推进博鳌风情小镇建设时,美雅村建起绿野驿站、水塘咖啡等,引来游人。郑元锋第一个“吃螃蟹”,建起农家乐。“从开业到今天,刚好3年了。员工都是村里人,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30人,月工资在2000块左右。”
“坐地生财”,在琼海并不鲜见。城镇化不但美化了琼海的环境,而且也拓宽了产业发展的路子,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实现创业就业,过上富足的日子。
在产业发展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乡村旅游业。以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农业公园、旅游绿道建设为依托,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琼海各地乡村旅游业风生水起。
一业兴则百业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各种组织形式的农家乐、渔家乐、休闲咖啡屋、家庭宾馆遍布琼海的村村寨寨,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在自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与此同时,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中,农村各种特色资源也释放出巨大的潜力,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特色种植养殖业,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延伸纷纷走出“深闺”,成为农民手中增收致富的法宝。
如今的琼海,农民可以通过铺面经营、土地出租、打工等多方面增加收入,收入渠道从原来单一的生产性转为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和生产性4种收入方式。
美丽乡村:田园城市守护乡愁“凭栏拂轻柳,沐风忆乡愁”。去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多国政要夫人参观北仍村,让北仍村一夕之间走进全球视线,“有一种乡愁叫北仍”这句话也悄然走红。毗邻万泉河的北仍村风景如画,民风淳朴。全国各地的人们不远万里来到北仍村,穿过青石小道,抚摸着红木门窗,在古朴典雅的青砖白墙上细嗅着花香。
2015年8月18日,在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上,北仍村获评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北仍村的成功,在于政府对其原有风土人情及风貌的保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三个标准,在北仍村的打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今,北仍村在保护绿色生态环境和保持原汁原味的特色村庄的同时,成功建成了骑行绿道、乡愁味道农家乐、草寮咖啡屋等一批景点,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市民和游客。
今天的琼海,一个个绿色的村庄散落在小镇四周,一间间质朴的民居掩映在绿荫之中,全市500多公里散发着热带风情的绿道,将城市、小镇和村庄连成一体,不分边界,城乡的生活品质越来越接近。
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达到64%,公共交通覆盖101个行政村,110名城区卫生专业人员和优秀教师到乡镇支医支教……北仍村农民王妹说,现在农民享受到很多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条件,谁还想离开农村呢?
(本报嘉积3月23日电)
更多新闻 >>
- 秦皇岛村庄规划设计本地编制(2024-12-19)
- 太原加班编写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24-12-12)
- 科创板抗癌药物股票,十大抗癌药物企业股票(附股)(2024-12-12)
- 株洲哪能做能源审计报告(2024-11-20)
- 遵义可以做资金申请报告(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