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潭门渔民世代传抄小册子指点南海航路 不输卫星导航

移动版    时间:2016-09-11 08:26

  国际先驱导报7月12日报道 潭门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闯南沙的?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只是有一本不知被多少辈渔民人手传抄、记录了通往南海航路的小册子《更路簿》,默默地记录了这份古老的历程。

  “有了更路簿,能当海师傅”

  “我的曾祖父是清末最有名的船长,爷爷死在南沙。”说起祖先的耕海历史,身为琼海市副市长的潭门渔民后代郑庆智有些激动。他对记者说,我国古代造船术发达,有指南针,只要手握罗盘(指南针)和‘密码本’,潭门人就能找到西沙群岛、南沙群岛、黄岩岛。

  郑庆智所说的“密码本”就是《更路簿》,是海南渔民用方言著述的南海航行指南,是海南渔民千百年来耕耘“祖宗海”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与传承。据专家研究,它最早出现于元代,明代流传推广,盛行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带着它,潭门人遍闯“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的浩渺南海。

  “有了更路簿,能当海师傅”、“家有更路簿,能当好船长”、“有了更路簿,出海赛神仙”……在海南岛东海岸,琼海潭门至文昌东郊、龙楼、铺前一代的老渔民中,流传着很多这样的顺口溜。

  “在南海,只要有罗盘和《更路簿》,我哪里都敢去,只要有船就是畅通无阻的。”老渔民杨庆富79岁了仍信心十足。

  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和妻子唐玲玲教授潜心研究《更路簿》20多年。据他们考证,《更路簿》探索并固定下来一些航海线路和生产中心,经现代卫星导航比对,准确度极高。

  然而,自卫星定位系统出现之后,小册子《更路簿》的实用价值大为降低,如今,在潭门见到一册真正的《更路簿》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一些老渔民为了留一份念想,才把它和罗盘仔细保存。

  命名了百余座南海岛礁

  穿过村落间不甚平坦的乡间小路,绕过椰林,88岁的老渔民卢业法与他的儿子卢家炳捧出了一册发黄的《东海更路簿》,连他们也不知道具体抄于哪个年代。

  按照潭门人祖先的地理感觉,远处的西沙与南沙,分别被称为东海与北海。

  翻开薄薄的宣纸,工整的小楷记录着“自潭门驶出深一更巽乾十六更到七连”“自猫注驶三圈巳亥四更半收”……

  如今,使用卫星定位系统航海的现代渔民,大多看不懂这些表述的含义。

  只有老渔民知道,“巽乾”“巳亥”是中国传统描述方位的词语;“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距离单位,一更表示10海里;而“猫注”“七连”,则是那些从来没有在地方史志中留下名字的潭门先人,用方言为南海诸岛所取的俗名。

  “猫注”指的是永兴岛,七连指七连屿,太平岛被称作“黄山马”,北礁被称作“干豆”,浪花礁俗称“三筐”,景宏岛被称作“秤钩”,仙宾礁被称作“鱼鳞”,美济礁被称作“双门”,曾母暗沙被称作“沙排”……

  “在《更路簿》里,渔民们依据自己生产、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形象,赋予南海136个岛礁富有特色的俗名。”根据周伟民与妻子唐玲玲的考证,《更路簿》命名了百余座南海岛礁。作为地名研究专家,周伟民对南海岛礁的名称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比对。他说,渔民一般将岛称作“峙”,将礁称作“筐”,将沙洲称作“铲”,他们甚至标注出某个小岛的特产,某片海域的鱼货情况,到该处生产生活是否可行等,细致入微。

  中国拥有南海主权的历史铁证

  作为一种经验的总结,《更路簿》不止一个版本,甚至每个船长都有属于自己的版本。

  海南省博物馆为了筹备二期展馆开放,自年初就开始广泛征集各类文物。近日,该馆征得一份手抄本《更路簿》——《东海更路》。专家根据纸张上的电话号码“589”推断出它产生的大致年代为1920年前后。

  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乔红霞和周伟民教授还发现,这本更路簿不止被一位船长使用过,一些页面增加的线路明显是使用时添加的。

  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曾说,海南潭门渔民上千年前就到西南中沙群岛海域进行渔业生产,渔民手抄的海上航行指南《更路簿》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靠口口相传的经验闯荡南海的历史更为悠久。

  “《更路簿》充分证明,我国在南海历史性拥有捕鱼权、航行权和所有权,它是证明南海诸岛中国主权‘活’的证据,是历史的铁证。”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在今年全国两会海南代表团讨论时说出上面的话。他还谈到,由于在世的老船长不断老去、作古,年轻渔民基本看不懂,“活化石”正面临消失危险,他建议设立重大专项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予以抢救性保护。(本报记者发自潭门)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36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