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化办学困境多:尚无沿线国家小语种专业
当下,海南高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海南高校不断探索开拓国际化办学领域,寻求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途径。但海南高校国际化办学也面临诸多困境,如,高校国际化意识不强、国际化办学水平低、学科专业不健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的小语种尚未开设、国际学生总体规模小等,我省培养国际化人才亟待破局。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非洲学员在演讲。
样本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试水“国际化”
3月的三亚,国际色彩浓郁。首次澜湄合作机制领导人会议在此召开,中国和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家的领导人牵手合作。
地处三亚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同样颇具“国际范”。
3月26日是周末,但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魏晶却忙个不停。该学院与1538年成立的世界名校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签约合作办学。学院与马尔代夫Antrac Holding公司和Holiday Home公司签约合作,共建船员培训中心,学生在马尔代夫培训合格后,可以拿到马尔代夫的业界证书,全世界通用。
理念:办国际化开放型的本科大学
魏晶是博士、教授,求学、工作和游历过30多个国家,是海南省2008年从山东大学引进的人才。她刚来时,全校仅一个外教,国际合作与交流一片空白。
8年后的今天,全省4所本科大学中最年轻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国际化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异军突起。她说:“学院对外合作办学,由点对点变成了点对线,目前合作的外国大学连成线,遍布五大洲。”学院先后与五大洲的高校合作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教育合作交流协议43份,主持承办教育部、外交部主办的国际论坛、国际研讨会10余场,接待和参加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会议100多次。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党委书记韦勇提出“办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理念,确定学校主要发展方向:海洋、旅游、生态、民族。与别的高校副校长分管国际合作交流不同,他直接分管。
现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国际化办学成果初显:学校拥有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中方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海南)三亚基地、教育部外交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多个国际交流平台。
合作:落地海南首个中外合作本科项目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中奥学院2013年开始招生,但记者在学院没有见到一个第一届的学生。询问中奥学院院长黄学彬是何缘故,他说:“中奥学院沿用奥地利的办学体制,学生大三下学期全部实习。第一届学生正巧读大三,全部实习去了。”
中奥学院创办过程不寻常。这是魏晶来海南后,推动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2009年开始运作,到2012年获得教育部的批准,2013年招生,历时4年。艰难辛苦难免,但魏晶觉得值,她说:“这是海南省第一个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也是奥地利的大学旅游专业在中国唯一的合作项目。奥地利IMC应用技术大学在奥地利应用型大学中排名第一,旅游休闲管理是其最好的专业。“奥地利整个国家都是景区。IMC大学培养的旅游人才,全世界都欢迎。”
中奥学院第一届学生的实习格外引人注目。迪拜的七星级帆船酒店来三亚招聘7个实习生,80多人应聘,中奥学院的陈梦龙等3名学生成功获聘,今年春节前飞赴迪拜,开始为期7个月的实习。其他学生都在三亚的五星级酒店实习,不是做服务生,而是人力资源助理、大堂主管、主厨翻译等。黄学彬说:“学生受欢迎是因为英语好,学得很专业。学生大一时英语必须考过雅思5.5分。学生也可到奥地利实习,毕业后在世界各地的星级酒店就业,就业一步到位国际化。”
去年3月,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奥地利总统海因茨·菲舍尔,特地到三亚见证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奥地利IMC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生的签约。
引进:从德国招入9名博士和博士后
魏晶最近的得意之笔,是与旅德海洋大气学者联合会共建中德热带海洋海岛科学中心,一次引进9名留德海洋类专业的博士、博士后,其中8人落户成为教职工、1人每年阶段性在学院工作。魏晶说:“这个优秀的团队,对学校由综合性大学转成海洋类大学后的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他们的研究将填补南海研究的空白。”这个团队领头人张旭博士年纪轻轻,却在世界公认的顶尖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发表过论文。“他看中我们学校的发展潜力和诚意,看中海南的海洋生态环境。”
继中奥学院之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五大洲的合作院校双向交流,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国际人才。魏晶说:“引进美国斯坦福大学王素文教授团队,创建海洋观测研究所。与希腊国家港口实验室主任、国家技术大学谈妥合作,为我校邮轮游艇专业提供资源和资金。”与德国不莱梅大学、哥廷根大学、乌克兰马卡洛夫船舶大学等共建专业课程,均在实施之中。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不断深入。魏晶告诉记者,该学院正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高校合作,今年共建泰语、马来语、菲律宾语等小语种专业。近几年已经派出340多名学生做交换生,去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交融: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91人
23岁的艾乐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4级留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我不喜欢冷,我喜欢热带,喜欢大海。”每个周末他都骑电动车到大东海去游玩。他在大东海游玩时,常遇见故乡来的游客。“我毕业后想留在三亚工作,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旅游合作、贸易发展机会很多。”
从2009年起,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开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学校现有来自非洲、亚洲、美洲、欧洲的留学生共98名,其中越南、佛得角、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共91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先后培养来自东盟国家留学生154人。部分留学生回国后,已在政府部门从事对华事务工作,成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
21岁的马来西亚华裔少女蔡芯华,是2013级留学生。“我是全家讲中文最差的,父母亲在家都讲中文。他们希望我学好中文,要我到中国来留学。”
魏晶说,今年商定招收老挝、泰国、缅甸等9个东南亚国家留学生90人,以及巴基斯坦20人、科摩罗20人,将于9月入校。争取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受单位,到2020年留学生人数达1000人。
突破:海南高校将在国外办第一家汉学院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走出去”,今年将有大动作。目前,海南高校没有一家“走出去”在国外办汉学院,今年将有突破。魏晶告诉记者,学院将是海南第一家在国外办汉学院的高校,今年与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印度尼西亚万隆旅游学院合办汉学院。“每所汉学院都是一个和国外文化、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好平台,不仅仅是教几个汉语学生,更多的是宣传中华文明、历史、哲学、文化,把国外多种优质资源引进来,把师生派出去,促进多文化交流与合作。”
魏晶透露,学院正与越南芽庄大学共建学生海外实训基地,协助海南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
瓶颈
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高校难题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开拓国际化办学不是孤例,海南很多高校都在探索。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掩盖海南高校国际化办学面临的困境:国际化水平低,不能适应海南对外发展人才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
难题1: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意识不强
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张超剖析海南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弊端时说道:“高校国际化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主动服务意愿较弱。”
- 商品多氛围足人气旺 海口特色农产品走俏冬交会(2019-12-16)
- 海口美兰区灵山镇美庄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聚焦民生工程解(2019-12-16)
- 海口台湾两地共建回流文物交流平台(2019-12-16)
- 全球知商(海口)科创项目对接会在海口举办 8个国际项(2019-12-16)
- 海口市2019年度社科规划课题顺利结项(20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