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纪实:黄岩岛之争下的渔民[高清组图]

移动版    时间:2016-09-19 03:50

纪实:黄岩岛之争下的渔民[高清组图]

  清晨,潭门港陆续迎来从西沙、中沙、南沙满载而归的渔船,它们来回着穿梭,聚集的渔船越来越多,寂静的港口顿时变得热闹了起来。潭门镇是位于海南东部沿海通往南沙最近的一个港口, 目前,潭门镇共有3.2万人,渔业人口超过四成,长期在西沙、南沙海域作业的渔民超过500人,而200多艘大渔船里,八成都去过黄岩岛打渔作业。 (南海网记者 张茂 摄)

  5月16日,南海伏季休渔第一天。在海南东部沿海通往南沙最近的港口潭门港,天微亮,从西沙、中沙、南沙捕渔归来的渔船便陆续进港,寂静的港口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一船又一船,一筐又一筐,渔民们将收获的海产品过称、登记、付费、包装,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最初交易在这里完成,然后销往各个市场。延续了数百年的渔获场景如今依然如故,不同的是,今天的潭门港,聚集了来自国内外的数十家媒体记者,他们齐齐将焦点对准了这个看似普通的港口和渔民群体。引发众多媒体关注的原因,则源自一个遥远的岛屿——黄岩岛。

  潭门镇,这个3.2万人口的小镇,拥有500余艘大小渔船,其中200余艘专赴远海捕捞。而据媒体透露,到黄岩岛海域捕捞作业的渔船,90%以上来自潭门镇。于是,在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发生后,这里成为国内多家媒体争抢报道的焦点。

  (一)黄岩岛归来

  在“琼琼海02087”号渔船的甲板上,船长王维州忙着指挥工人搬运海蚌壳。“这些海蚌壳都是刚从黄岩岛打捞回来的。”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卸在岸边的海蚌壳已堆积成山。“别看这些海蚌壳貌不出众,用它们可以加工出漂亮的砗磲(注:也叫车渠,指一类珍贵的大型海产双壳类,白皙如玉,坚硬如石,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之一)。”

  50岁的王维州脸上带着老船长固有的沧桑。这个潭门男人18岁开始出海捕鱼,风雨来浪里去,30多年来,他几乎每年都会去黄岩岛3-4次。5月14日,他刚从黄岩岛捕捞归来,这些海蚌壳是他赶在休渔期前的最后一次“满载而归”。在别人的眼里,这些战果就像从黄岩岛海底“捡”回来一般易得,但实际上王维州此行却花了一个多月。从黄岩岛回到潭门港后,王维州第一件事就是把国旗小心翼翼地解下,折叠好放在柜子里。“在黄岩岛作业时,我们一定要把五星红旗高高飘起,这代表着我们的国家。”王维州说。

  聊起他熟悉的黄岩岛,王维州快步走到驾驶舱里,从抽屉里抽出两张大地图,在沙发上慢慢展开。他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这就是黄岩岛!我们都是在我国领海内正常作业。菲律宾他们无理取闹,我也多次遭遇过菲律宾海军的干扰,但是黄岩岛历来是我们的领土,他们就算拿枪指着我,我也不走!这,就是我们的领土!”王维州语气掷地有声。

  据他介绍,出海碰到菲军骚扰是常有的事,不过菲军上渔船更多的是向渔民讨烟酒,所以,每次渔船出海前,船老大都会备足烟酒,用来“打发”菲律宾士兵。

  据了解,除了打渔船只,像王维州这样的打捞船在潭门港还有5、6艘,是专门去黄岩岛捡海蚌壳的。一个航次能运200吨巨型蚌壳,以每吨近两千元的价格出售。蚌壳制成的贝壳工艺品相当受欢迎,货卖得好,渔民们就能多休息几天。

纪实:黄岩岛之争下的渔民[高清组图]

去黄岩岛打渔的渔民陆续归来。(南海网记者 张茂 摄)

纪实:黄岩岛之争下的渔民[高清组图]

  渔民在装运一箩筐深海里捕捞到的海蛇。黄岩岛海产品种类多,石斑鱼和苏眉鱼很多,还有丰富的贝类,潭门的渔民都喜欢到那里捕捞作业。(南海网记者 张茂 摄)

纪实:黄岩岛之争下的渔民[高清组图]

  在琼海市潭门港,年轻妈妈带着一岁半的孩子在港口等待自家的渔船丰收归来。渔家的孩子,从小就在母亲的背上见证着潮起潮落,船来船往。(南海网记者 张茂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37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