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琼海文化述论》
作为中原传统居住文化的典型,北京的四合院具有向心性、轴线对称性和封闭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在琼海农村的民居中,都得以充分的体现。儒家强调三纲五常、上下尊卑、中庸之道,讲究均衡整肃、对称协调,建筑物坐北朝南,以南为尊。这些观念,在琼海也是根深蒂固,任何人都难以动摇。
琼海农村一般是同一氏族聚居,或是几个姓氏先后迁居在一起,形成村落。民居大多数聚集在比较平坦、交通方便又有利于垦荒造田的地方,一般座北朝南,少数座西朝东。村中民居整体布局有三种:其一、行列式沿纵轴线布置,从下向上一间接一间排列,这样的布局多为同一氏族;其二、周边式布置,多用于不同姓氏,根据迁入村内先后为序自由选址建屋而形成;其三、自由式布,这样的村落多为百家姓村庄。就其一间房屋而言,大、中型居民的平面布局形式有三种:横向多开间式,由三开间基本形式横向扩展而成,前后通风好,视线开敞;四合院式,中间为庭院,四周由正屋、横屋、门楼、围墙等围合而成,封闭性强,自成家庭小天地,并可减少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多进院落式,由四合院沿中轴线向纵向发展组合而成,有利于形成穿堂风,降低气温。其中,以四合院式最为普遍。
琼海农村四合院式民居一般由正屋、横屋、围墙、门楼或门厅组成,围成开敞的院落。正屋一侧或两侧建有横屋,两屋之间一般留有廊道,这样的空间布局,对外有利于形成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私密性和防卫性,对内由于进深较小,可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并有利于通风透气。正屋一般为三开间,中间为正厅,是家庭公共活动场所,后部上端常设有阁楼,俗称“公阁”供奉祖先牌位。如果是多进院落式的房子,则在后墙开门以便进出。正屋两侧的房间用作寝室,屋顶开有两个玻璃瓦透光,前后墙还开有小窗,以增加通风。子女多的人家,大多把两侧的房间隔成四间,以增加居住单位。有的人家还在这些房间上面架梁、搁木板,以安放一些杂物。大户人家有多间正屋和数个庭院,形成多进院落式的空间布局,利用屋子、廊道、庭院等进行组合,形成规整中富有变化的平面和空间。横屋一般较正屋要矮小一些,一般用作住房、厨房、柴房、谷仓、杂物间等,有些人家也会把其中的一间当作客厅使用。横屋和正屋之间常留有廊道,俗称吊廊,没有廊道的称作合廊。横屋数量的多少由庭院面积的大小和多进院落的多少而定。大门一般少对正屋,而是开在横屋一侧,出去就是里巷。门上建有屋盖,一般称作门厅,有的设有阁楼,称为门楼,阁楼上可放杂物或纳凉。庭院是海南民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积一般都不大,大多以青砖铺地,可用作晒场,喜庆活动一般在院中进行。大户人家的多进院落中,庭院又可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并有小型花池等美化居住环境。琼海农村的民居分为“大屋”(也称“正屋”)与“横屋。“横屋”低矮,位于“大屋”外围,包括厨房、“屋仔”、与“门楼”。“屋仔”用作储存粮食、杂物或是给已长大的子女居住(成了家的儿子、儿媳则住“正屋”而父母则退居“屋仔”)。“门楼”(也称“门仔”)是一个小院门,是通住“正屋”的必经之道。有的“门楼”也盖成砖瓦房,里面旧时置放“磨砻”或“石臼”等加工谷子的用具,如今一般是放农具、杂物。正屋与横屋间常留廊道。至于“横屋”数量多少,由庭院面积大小而定。主屋俗称“大屋”或“正屋”,位于整座房屋的中轴线,高度为最高。有条件的人家,“正屋”屋顶四角筑成俗称“龙翅”“云公”(俗称“柱头”),寓意避邪和对神灵的崇拜。同时,“龙翅”的大小、规模,也是一个家庭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表征。富贵人家飞龙走风,高大威严,气势壮观“正屋”客厅分为前厅后堂,新中国成立前,后堂靠近后院的地方,一般用木板隔成屏风状(俗称“壁照”),屏风顶端设置神庵,内供祖先灵位(即俗称“香炉”或“神床”)及香火福龛。靠近屏风放置一张“八仙桌”。家道殷实人家,“神床”用好料好木精雕细琢,两边雕上歌颂先人祖德的对联。新中国成立前,“壁照”的作用,是基于“男女授受不亲”的旧礼教,当客厅中有男客来访时,男客只能正襟危坐坐于客厅里。这时,家中刚进门的新媳妇或闺中侍嫁的女孩子只能从后门,在“壁照”的遮掩下,躲躲闪闪地从“上房”门口走进自己的房间。
在人口密集的村庄,无法独家独院,则是建成正屋连着正屋、正厅对着正厅、大门对着大门、几间大屋相连相接的横向多开间式民居结构。例如龙江镇滨滩村委会南望村、乐会镇的迈汤村,都是这种结构的民居。这种结构的民居,寓意“兄弟同心,邻里不欺”的民居结构,体现了人际和谐、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格与人文理念。这种民居,“正屋”一般是对称式一厅二(卧)房(儿子多的人家则盖成一厅四房,俗称“五迭屋”),两(卧)房分别有两个门口通客厅(“五迭屋”外面两个卧房门口能走廊)。有的人家在客厅靠近后门处两侧开有两扇门,俗称“腋窝门”。琼海话 “房”即为卧屋,卧屋以砖头或木板隔成有小门相通的两部分,分别称为“房号”与“下房”。其中,“房号”占三分之一,“下房”占三分之二,各有一扇通往客厅的小门。有的人家在房间上面架梁,搁放木板以安放一些杂物。
多进院落式民居,一般为家道殷实或“宅基”宽阔的人家所拥有。例如乐会双榜村的陈高兴宅、乐会书斋菁莪排岭的王业修宅、博鳌留客村的蔡家森宅等。其结构基本上还是四院式结构,只不过是多间正屋和数个庭院,形成多进院落式布局。
琼海民居一般为砖木结构,典型民居的正屋厅堂两壁还嵌以木板,四壁有的以火砖、土砖、石砖砌成,有的用碎石、粘土压制而成。以碎石、粘土压制而成的墙壁一般还会在上面压出砖纹来。有的正厅两侧还用木板与寝室隔开。琼海民居对建房木料的品质极为讲究,过去情钟黑盐、母生,近年重视进口的昆甸、柚木。
琼海农村建房有绘制壁画的习俗,一般是在门楼正中上端和两侧上墙、正厅横廊人字檐、正厅大门两侧上墙、房门拱和窗门等处绘画,内容一般为花鸟虫鱼和龙凤等。客厅有前门后门,前门上半部称“门尾”,“门尾”大都雕上花草或龙飞凤翔的木雕图案(体面人家客厅后门及各卧房“门尾”同样雕龙雕风、雕花雕草),正中写着“紫气东来”或“薰风南来”等吉祥字样。好多人家喜欢在前后门安上高度只有大门一半的“半截门”,主要是防止家禽家畜进入客厅。
琼海农村的民居中,家家户户都置有“八仙桌”,供做“年”做“节”时置放祭祀用的祭品,平时则放“吃渴”(喝水解渴)用的茶具及杂物。此外,“八仙桌”也是一个家庭经济状况的一个象征。殷实人家的“八仙桌”是雕花加油漆,油光铮亮,贫穷人家只是用木头做成四方形的桌子。客厅中沿墙壁放置太师椅或板凳。殷实人家在正厅的桁条和前后墙的屋檐下,彩绘了一幅幅取材各异、图案精美、寓意吉祥美满的壁画(俗称“飘带”)。例如温泉镇逢龙村卢修棒的祖宅正厅的太师椅、小茶几、八仙桌、飞机桌、神堂,均由胭脂、黑盐、油丹、菠萝蜜格木等名贵木料精工雕刻而成。太师椅的靠背上雕有小牛、树木图案,手工十分精致。八仙桌的四条支柱上雕有四条小龙头,正面下端缀上梅花、小窗,棱角分明,意韵流畅,别具一格。飞机桌呈“同”字型结构,长约2米,正面有对称性浮雕大小图案16个,上面有麒麟、小鸟、小鹿、梅花、花瓶、小牛、浪花等。神堂高约半米,宽约l米,高高在上,神圣而神秘。神堂顶端正中还雕上一只蝙蝠,意为“福”到。两边的屏风由上等的菠萝蜜格木做成,左右和顶端的梅花小鸟窗框以立体式梯形递进,古色古香,美观大方。1
“正屋正厅”是供奉祖先灵位、祭拜祖先、接待客人、展览家庭相片、家人“落气”(即断气)归天的地方。琼海人浓厚的“屋”的情结的外在表现之一,必须在自家“正厅”里断气,魂魄才能归祖归宗,羽化升仙。如果是在“正厅”以外逝世,则是孤魂野鬼,必须请“三父公”(即巫师)“招魂”做道场后,魂魄才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家庭灵位,接受在世之人的祭拜。基于这种民俗与观念,很多上年纪的老人即使孤身一人也要固守家园,而不愿跟随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他(她)们要的是能堂堂正正地在“正厅落气”。
“正屋”建筑结构上有“屋心墙”(屋内将客厅与卧房分隔的墙壁)与“风头墙”(即顶风冒雨的屋外墙)之分。过去,为节省砖头,两头墙壁均用砖头筑成空心状(俗称“行斗”),吸取1973年强台风教训,现时民居一般是“屋心墙”采用“行斗”式,而“风头墙”则采用实心墙。
“正屋”的前面或后面,筑有类似走廊的“飘”,这“飘”可起着挡风遮雨的作用。此外,民居极讲究采光和通风,即“正屋”客厅、卧房两面都开有窗户,屋顶还开有透明的玻璃瓦(俗称“天窗”)。
“正屋”前面是可宽可窄俗语称“家庭”的小院子。此院子既可作为家庭晾晒谷、杂粮、衣物的场地,也是家庭喜庆的场所。有的民居,在“正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后院。宽敞的后院一般种有各种果树,既能遮荫、收摘水果又能美化环境;后院一般为喂养家畜家禽的地方。这种海南式四合院结构,使一家人关过门来自成天地、自得其乐。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