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在国务院领导下,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全国旅游工作。此举标志着我国旅游协调机制进一步“提格”和“扩容”,也意味着运行了13年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完成了历史使命。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阶段,针对黄金周长假设计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机制,已经无法满足迅猛发展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应时而生,应需而生,水到渠成。
据了解,全国性的旅游协调机构由来已久。自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至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建立之前,我国先后成立过3个旅游综合协调机构:第一次是1978年,成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是1986年,成立国务院旅游协调领导小组;第三次是1988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旅游事业委员会。这3个机构都是由国务院副总理担任一把手,有力地整合了相关部门的力量,针对性地解决了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1999年,国务院第一次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确定了元旦1天、春节、五一、十一各3天的放假办法。
2000年五一7天黄金周,百姓出游热情高涨,旅游形成了“井喷”,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运力不足、交通堵塞、景点拥挤、景区超负荷等问题。对此,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46号),要求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
2000年8月26日,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正式建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指出,建立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是保证全国假日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主要任务是把与发展假日旅游有关的国务院各相关部门组织起来,及时协调,做出预测预报,引导旅游者的行为,在发生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救援。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建立时的成员单位有14个。2003年,根据工作需要,又增加了4个部门。“协调会议”18个成员单位分别为: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广电总局、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宗教局、国家文物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管局、中国气象局。由国务院一位副秘书长担任协调会议召集人。
自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建立以来,至2014年春节已顺利运行34个黄金周,共召开10次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国务院领导对假日旅游工作高度重视,钱其琛、吴仪、王岐山分别出席了2000年第一次、2007年第3次、2008年第4次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全体会议。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促进了全国黄金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的形成,形成全国“一盘棋”。随着“部际协调”工作的展开,省一级和旅游城市也相应地建立了指挥协调、信息发布、预警预报、投诉受理、24小时值班等工作制度,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联动,中央与地方条块结合的黄金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从过去的3个黄金周到现在的3个短假和两个长假,假日旅游市场的规模占到全年国内旅游人次的25%左右,也就是说,365天中只用了21天时间就吸纳了1/4的国内旅游人次。“如此集中时间、集中空间进行旅游活动,如果没有‘假日旅游部际协调机制’的保障,是很难想象的。”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14年假日旅游的孕育、发展,成就了一个数亿人次的出游大市场。据统计,黄金周长假出行人数已从1999年十一假期的4000万人次增长到2013年十一假期的4.2亿人次。“黄金周长假不单单是拉动了消费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保障了人民群众休闲和休假的权利,培育和催生了百姓休闲度假的意识,使亿万人民群众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以后,开始享受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享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成果。”石培华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黄金周制度和假日旅游协调机制的作用不可替代。
石培华说,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黄金周长假的短时间集中消费,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黄金周期间,交通严重拥堵、景区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同时,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休闲生活、旅游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黄金周、小长假的休假方式已感到不能满足。这就需要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改变节日集中出游的现状,让百姓能够更加灵活自主地安排个人假期,提高旅游休闲度假质量。
“旅游已成为百姓的生活方式,进入常态化的生活空间,需要建立一种非黄金周的常态化、制度化的协调机制,这是大势所趋。”石培华说,国家层面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协调机制,符合旅游业综合性特点、符合我国旅游发展阶段的情况,符合旅游法的总体要求。新设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体现出我国旅游业宏观管理思路的升级,必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消费休闲需求,指导旅游业长远科学发展。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