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造船技艺或将消失
三亚唯一造船人吴金泉:
手工造船技艺或将消失
吴金泉介绍说,新建的百吨木质渔船是从这里缓缓滑下水的。
文/图 本报记者 苏隐墨在三亚市南边海渔村,有一批渔民,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海上,接受大海的考验和馈赠,面对大海,他们小心翼翼而又勇敢坚韧地从海里讨回想要的生活。造船打渔,是他们求生的手段和本能。
一艘艘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渔船,从南边海下水,驶向远洋深海,人类的智慧在与风浪的搏击中与日俱增,造船技艺日益娴熟,代代相传。
船,在历史的长河里,承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然而,如今的木质渔船,带着曾经的辉煌,披着昔日的荣耀,在不断更新的制船材料与工艺中,却载不动岁月变迁,逐渐退隐江湖,淡出人们的生活,手工造船技艺或将消失。
随着三亚不断发展及三亚崖州中心渔港的启用,往日穿梭于三亚港的各种渔船越来越少,位于南边海路的南海渔村造船厂也将会因旧城改造而迁址。这是三亚唯一幸存的一家大型造船厂,造船业是否也随着岁月的变迁而走向败落?金秋十月的一个上午,记者探访了三亚唯一造船人吴金泉,聆听他讲述造船的故事。
造船业从辉煌走向败落
据史料记载,三亚港码头,货运物流自古就十分发达,造船业也是古老行业。与之配套,三亚历史上也有很好的造船作坊。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建的三亚船厂能修造100吨级以下的木质船。80年代改革开放后,国家保护森林,限制采伐,原材料涨价,船厂无法继续生产。从1980年到1984年,海南国营、集体船舶修造企业,大多先后停止生产。有的转产制造一些木质农船、机帆渔船和船舶维修,或制造渔业机械、渔具和家具。
曾经辉煌的造船业,在时代的滚滚大潮中,逐渐丧失了生存发展的空间。随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木质渔船已满足不了现代捕捞技术的需要,由此刺激了造船业的技术革新,铁质渔船几乎取代了木质渔船。传统造船工艺也濒临失传。
吴金泉说,80年代,三亚还有南海公社造船厂和海南船舶造船九厂,但因经营不好,慢慢败落。目前,三亚也只有他一家造船厂了,主要是建造玻璃钢船和钢板船。
玻璃钢船和钢板船以材料要求低、造价相对便宜、耐腐朽抗撞击等优势,逐渐取代了木船雄踞江湖数千年的霸主地位。如今在三亚已没人用木材建造渔船了。
“围网渔船”获一致好评
今年63岁的吴金泉师傅,出生在三亚市的南边海渔村的疍民家庭,自小就与船打交道,小时候他常常随父亲打渔。长大成人后,吴金泉开始在榆港船舶修理厂学修船。刚学修船时,只能帮师傅们打下手,做点出料、调浆、补缝之类的活计。“要想学会造船,首先要学会看图纸、学会画图!”小学没毕业的吴金泉从父亲的朋友(造船的叔叔)那里学得要领,他白天在修理厂干活,晚上点着蜡烛自学画图,不懂的就向长辈请教。
“我不懂就问我堂哥,最后他都搞不过我,因为他不会看图纸。”谈及学习造船的经历,吴金泉说他没有师傅,主要是靠自学。通过几年的勤奋努力,吴金泉掌握了各种海船的结构、特征以及拼龙骨、装船体、灰工、上漆等全套技术,能独当一面的修船、造船了,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1983年,吴金泉自己在南边海路填海造地,创办了一家造船厂——南海渔村造船厂,长期从事造船业。
“我设计的渔船标准化船型还曾获得10万元的奖励呢。”最让吴金泉引以为豪的是,在2012年1月农业部渔船检验局公布的22个渔船标准化船型中,吴金泉设计的“围网渔船”榜上有名,刊登在《中国渔业报》上,并获得10万元的奖励。获奖理由是:该捕捞作业船型根据海南渔民作业捕捞特点和较小经济投入要求确定其船长在38米左右,设计单位依据规则规范要求,选用原在北部湾和西沙附近作业的渔船以及海南岛周边渔场作业的现有33米、35米、36.5米等船型的综合性能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实船稳性改善、原材料减少、主机功率减小、油耗降低、推进效率高、航海作业舒适性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满足渔民对此类船型的要求,获得渔民的一致好评。
“这是海南唯一的殊荣,为了这个奖,我还专门飞到南京去领这个奖呢。”吴金泉高兴地说。至今,这个奖状还挂在他办公室的显眼位置。
建造百吨级木质渔船
提及造船,吴金泉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起龙头、安龙骨、安肋骨、安船梁、封船身、铺甲板、安船楼、填油灰……环环相接,一步都不能少。吴金泉说到兴奋处还在地上画起图纸来。
“每艘船都有100多道工序,只有每一道都认真对待,才能造出安全、耐用的船。”吴金泉说,选木是造船的第一步,需要树龄几十年以上的老树。为了找到更好的造船木材,吴金泉经常到吊罗山去,有时要半个月才回来。他说,挑选木材非常关键。如果不会挑,买回烂木,根本造不了船,很容易就赔了本。如今,因船体大,质量要求高,造船的原料一般都需要进口的木材。木料备好了,就可以正式开始造船了。
龙骨立起后,就可以按照四个步骤开始施工,搭骨架、建驾驶楼、打灰和安装机器。搭骨架就是在龙骨上安装横梁、横柴,然后把木固定在船体侧面。骨架搭起后,接着安装船板,形成一个完整的船身。
最后一道工序是打灰和涂漆。这是一项看似轻松,但技巧要求同样较高的活儿。吴金泉的妻子林阿妹是他最好的帮手,这个活是吴金泉手把手教会妻子的。打灰是用桐油、石灰和旧尼龙网按不同比例调出灰浆,把灰浆抹进船缝里,当缝隙里的灰浆风干后,再涂上桐油和油漆,船就可以入水了。
2003年10月9日上午9点,三亚南边海造船厂海岸边上的一艘新建的百吨木质渔船缓缓滑入海水,渔民点燃鞭炮,庆祝第一次拥有大吨位的渔船。“那是我为政府建造的第一艘百吨级木质渔船。”吴金泉回忆说。
2003年之前,三亚的渔船全部是木质的小渔船,不能出远海,三亚市政府提出扶持渔民“造大船、闯远海、捕大鱼”计划,要用3年时间建造100艘百吨级渔船,以推动三亚海洋渔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首批6艘木质渔船都是我们造船厂建造的。”吴金泉说,当时他有两个造船厂,接订单后两个厂同时开工,两个月就能造出一艘新木船来,并很快成功下水试航。
“建造一艘100吨位的长37米的合格木船,大约需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主要是我的工人多,造船设备齐全。”吴金泉说,当年在三亚河上举办的龙舟赛,那些木质龙舟都是他建造的。
吴金泉告诉记者,从2007年起,他就开始造铁船了,那是他造船的鼎盛时期,在发扬传统手工造船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艺,经过技术创新,吴金泉造的渔船很受欢迎,渔民们都说他造的船好,陵水、文昌、昌江等地的渔民都跑过来订制渔船,工人都忙不过来。
“以前都是造几十吨位的小船,对船的功能和安全性能要求不像现在如此严格。现在对造船工艺要求越来越高了。”吴金泉说,可喜的是,现在造船的工具也越来越先进了,广泛使用的电锯、电钻、电刨,取代了以往的斧子、刮刀等纯手工操作的工具,作业效率和工艺精确度已大大提高。
建造“郑和下西洋2号”古帆船
吴金泉会造船、造好船远近闻名。一名叫徐海繁(音)的台湾航海探险者曾带着两名助理来找到吴师傅,表示想建造一艘像“郑和下西洋”一样的古帆船,他们要驾着这艘帆船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海线路!吴金泉查看资料后画好图纸,在大连水产大学贾教授的帮助下将帆船图纸设计好,随后根据图纸制作了一个帆船模型免费送给徐海繁,让他带回台湾寻找更多支持者。
很快,消息就从台湾传来:帆船设计方案可行,可实施造船计划。随后,吴金泉开始着手建造古帆船,取名“郑和下西洋2号”。该古帆船长16米,宽4米,仓深1.8米,重20吨。古帆船的每一个部件、每一根龙骨、每一片弧线,对吴金泉来说已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因而建造起来得心应手。
在吴金泉的造船厂里,记者看那只古帆船模型,木帆船船身曲线感十足,从龙骨到桅杆,从舵橹到木锚等一应俱全,位于船身中央和船尾处的两处船舱更是精细入微,就连高高竖起的白色风帆都缝制得精致,每个细节都很逼真。
- 特朗普将受审(2023-04-04)
- 台积电掉进陷阱之后(2023-04-04)
- 北约出兵如果成真 中国必将“唇亡齿寒”(2023-04-04)
- 解放军将火炮和坦克搬上货轮搞演习(2023-04-03)
- 美国冻结白俄罗斯总统专机(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