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海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见成效 农民有获得感

移动版    时间:2016-12-06 21:40

  笑意写在脸上,幸福洋溢心间

  琼海龙寿洋花海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名片,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人前来。本报记者古月摄

  海南日报记者陈蔚林 实习生陈卓斌

  夕阳染红天空,琼海市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里,彩色水稻正迎风舞蹈。尽管不是周末也不是旅游旺季,田埂上踏青赏花的游客仍络绎不绝。不远处的阳江镇上,游客的晚餐已经做好——用红砖垒成的灶台上架着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铁锅,与那挂在墙壁上的蓑衣、随意摆放的草鞋一同,把人们拉回了数十年前的革命年代。

  “好多游客都是喊着‘吃大锅饭,到阳江去’的口号来的。”这家名叫“公社食堂”的餐饮店老板苏业飞说,“我们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契机,立足本地红色文化,打造特色农家餐饮,如今的生意是越做越红火了!”

  记者从省文明办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严格按照中央文明委的工作部署,深入贯彻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主题,坚持以文明生态村为载体,以“增收致富美起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美,美在农村文明新风尚

  村庄靓了,农民腰包鼓了,乡风变得愈发和谐了……每一天,在海南农村发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离不开一项行动——文明生态村创建。

  2000年9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16年来,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持续深入推进。

  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明生态村建设转型升级,内涵不断深化,坚持从农村的需要、农民的需求着手,更加注重产业支撑,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标准化建设与文化特色相统一,强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创新发展。

  一张耀眼的成绩单亮在群众面前:截至2015年12月,全省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16448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70.56%。海南文明生态村已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响亮品牌。

  记者留意到,无论是在乡村公园、田间地头,还是在“乡村大舞台”“万村书库”“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室等宣传文化阵地,或是在精心设计的“文明生态村广场舞大赛”“文化示范村文艺汇演”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最美海南人”“最美家庭”评比活动也好,“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也好,“善行义举榜”的设立也好……这些正能量满满的评选活动,选树了方盛虎、陈起贤、吴春忠、王才发、巾帼割胶班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以身边榜样的力量带动乡风民风返璞归真。

  美,美在农村环境新面貌

  我省当前仍有408万群众居住生活在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关乎海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建设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实效。

  “若非亲眼所见,谁能想到,曾经脏乱到几乎无处落脚的村子能有今日的整洁村貌?”万宁市北大镇竹埇村村民符德冲感慨不已,“村里有几个保洁员按时为我们清运垃圾,还时常带领我们大扫除,彻底改变了‘脏乱差’面貌。”

  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一直广泛实施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行动,紧密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网和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彩化等工程,深入推进“万村绿化工程”,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还在《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的基础上,又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同时结合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大力推进“美丽海南”百千工程。

  据统计,目前,全省完成163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65个乡镇控规的编制与修编工作,完成2420个行政村和15926个自然村规划编制工作,海南省村镇总体规划框架已经基本完成。

  美,美在农村群众获得感

  “琼中绿橙”“福山咖啡”“定安黑猪”……乘着网络的快车,这些“名、特、优、新”的海南品牌,不断向省外甚至国外输出,让海南滋味进驻亿万餐桌。

  近年来,我省以市场和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农业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技能、互联网营销等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和创业致富能力,培养农民适应时代发展的就业创业本领和技能。

  此外,海南还依托文明生态村自身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使文明生态村成为生态旅游的经济亮点,扶贫攻坚的精准施策点,涌现出了以开发旅游驿站而整村脱贫的“白沙罗帅模式”、互联网+旅游扶贫的“琼中什寒模式”、新型城镇化+旅游扶贫的“琼海会山模式”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各市县在推进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突出民族特色,展示传统文化,开发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如琼中什寒村的黎苗文化、文昌乡园的南洋文化、琼海七星伴月景区的传统风俗文化、三亚小鱼温泉景区的温泉文化等。

  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接待乡村游客6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39%。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农民就业本地化、农民身份多元化、农民收入多样化正不断实现,农民的收入也由单一性的生产性收入逐步转变为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和生产性收入。”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这意味着,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美,美在文化服务新体系

  几艘渔船在海口市新港码头整装待发,满载着大米、蔬菜和成摞的渔网,正在接受出海前的最后一轮检验。船老大邓东北黝黑的脸庞挂着憨厚笑容,“现在啊,出海前的工序多了一道,除了检查船体和物资,还得检查广播和电视,确保兄弟们出海这一个多星期过得有滋有味!”

  原来,我省2617艘海上作业渔船通过南海渔船通工程,实现了能在航海途中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梦想。

  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我省扎实开展“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全省建成20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80个行政村(社区)活动室、60个公共电子阅览室、2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市县支中心、204个乡镇和2556个行政村服务点,还为65万户农村群众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

  农村的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精神乐园——全省共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72所,实现10个市县全覆盖,60多万未成年人受益。

  各级政府还通过“农民点单、政府买单”的方式,广泛开展“送琼剧下乡”“送春联下乡”“送电影下乡”和“送欢乐下基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农村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从各中小学校请来音乐舞蹈老师,从市县老人体协、老人文艺队请来文艺爱好者,从省内请来专家,教农民们唱歌、跳舞。”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还积极举办各类文艺比赛,形成上下贯通的文化人才队伍网络。

  每到夜幕降临,海南乡村地区总是灯火通明,歌声一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受益的广大农民群众,笑意写在脸上,幸福洋溢心间。

  (本报海口8月25日讯)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418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