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台湾在上海的“创客第一人”李大维

移动版    时间:2016-12-08 08:31

  “创客”的未来究竟是什么?——专访台湾在上海的“创客第一人”李大维

  “创客”的未来是什么?对时下轰轰烈烈的“创客”潮流,台湾资深“创客”究竟怎么看?记者近日与上海首家成规模的“创客空间”——“新车间”的创始人之一、台湾在上海的“创客第一人”李大维面对面。

  40开外的李大维已在上海工作生活了12年,他选择在上海苏州河南岸曹家渡寓所附近的雕刻时光咖啡馆与记者见面,这里距离知名的“新车间”仅数公里车程。

  今年早些时候,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特地到李大维和他的伙伴们开设的“新车间”考察,请教两岸“创客”携手的秘诀。后来在5月举行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陈德铭对李大维的“新车间”特别推崇,并表示希望看到更多的两岸“创客”携手合作。

  在此之前,少有人知的是,在大陆“创客”界颇有名气的李大维其实是台湾高雄人,2003年来到上海前,他不仅在美国获得工学学位,还在洛杉矶从事了一段时间的互联网行业工作。

  “上海是我来大陆时选择的第一座城市,后来就扎根在这里,起初也没有想过自己会变成‘创客’,但其实后来你会看到,这都是时势使然,‘创客’到了诞生的时候。”李大维说。

  初来上海时,李大维在一家日资企业工作,从事物联网方面的智能硬件设计。后来李大维和他认识的两岸小伙伴有了“自己出来玩”的想法,2010年在上海永嘉路陕西南路附近一间15平方米小屋里,“新车间”诞生了,这是一个今天被大家称为“创客空间”的地方。

  李大维对于“创客”的诞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觉得这是科技进步在一个新阶段的产物。“就好像乔布斯当年在他家的汽车房里试验研发各种电脑硬件一样,今天的‘创客’玩的是更高层次的创新发明。”

  “大家的最初动力就是‘在一起玩’,而‘玩’的条件是今天的科技进步已经到了一个智能硬件研发‘业余化’的时代,利用已经开放源代码的平台,‘业余化’变得无所不能,大家可以从产业链的不同点切入,最终相互合作,研发出超乎工业化大生产一般想象的东西,这才叫‘创客’。”李大维说。

  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分析科技进步的不同阶段。比如,“乔布斯做实验的时代”,那时能够“业余化”的还只有个人电脑的零部件生产,而且需要像硅谷这样的孵化环境;到了2000年以后,出现了互联网技术的“业余化”,起初大家只会上网发个邮件什么的,后来每个人在家都能做自己的网页了,赶上这波浪潮的人,是“创客”的前身;再后来,则是智能硬件生产的“业余化”,“正是我们这些‘创客’在做的事”。

  李大维透露,如今自己除了每周或每月会抽空亮相“新车间”,与三五好友一起继续“玩”研发。他的“创客”事业已经做得更大,正在推动两岸合作推出名叫AC117的“创客”加速器,专门为“创客”创业提供服务。时下一个名叫EduBot的智能机器人孵化项目正在加速器内孕育,这种机器人具有语音识别功能,针对特定人群提供教育服务。

  “我的团队与大陆从事文创行业的民营企业一起,已经成立了众筹项目,今后‘创客’研发的机器人,很快会诞生几何级数的服务功能。”李大维说。

  展望这一波“创客”潮流的未来,李大维认为,一方面大陆鼓励创新和“创客”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正在变得明显起来,这也是不少台湾“创客”和科技工作者乐意留在大陆发展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创客”潮流也不排除会带来一定的“泡沫化”,经过大浪淘沙,会留下的是“创客”不断超越自我的理念,以及最大范围进行全社会科普、青少年科普的深刻意义。

  如今,李大维对自己家门口的社区创新屋很感兴趣,他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一次展览上看到,就在自己家的社区,已经规划建一个面向大众的科普空间。

  “我想,尽管现在很多人邀请我到处去演讲,时间都有点排不过来,可我还是特别在乎在家门口当科普志愿者,告诉上海社区里的孩子和老阿公、阿嬷,这个时代有多么新鲜、多么不可思议。”他说。

  在结束采访时,李大维向记者感慨:“时代不一样了,更多的神秘技术会变得‘业余化’,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阶段上‘创客’的未来具有巨大潜能,而事实上,也还有更多未知的领域和能量等待不断被开发。”

  (记者许晓青周文其)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420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