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项怀诚借亲历驳“重理轻文”中文出身成为财长

移动版    时间:2016-12-08 21:45

  山大中文56级校友返校“送礼”

  项怀诚借亲历驳“重理轻文”

  山东大学中文系56级30余名校友昨日返回母校,给母校带来两件厚礼——冯沅君、陆侃如雕塑以及中文系56级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册《我亲爱的新山大》。由于是在山大第二个辉煌时代入学,又有从青岛至济南的迁校经历,56级学生备受关注。作为56级校友的杰出代表,原财政部长项怀诚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自身经历驳斥了现在社会上“重理轻文”的现象。

  自称不务正业

  学中文却做了财政部长

  项怀诚说,自己是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一个“不务正业”的学生。“我的专业本来很高雅,富有翰墨芬芳,后来却在钱眼里翻跟斗,一辈子跟孔方兄打交道。”在项怀诚眼里,当时山大学风严谨而又自由,当时自己虽是中文系学生,却常去历史系听课,甚至还选修了数学系的课程。当时只是出于爱好,后来却歪打正着,派上了用场。

  他说,现在有一种“重理轻文”的现象,认为理工科的东西有用,文科的东西没用。“实际上,文科给我们的是一种无形的素养。就拿我学的中文来说吧,看上去没用,可实际上每天工作中的讲话报告、开会学习、调查研究、分析判断都离不了它。项怀诚说,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的时代,这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汉代的桑弘羊改制;从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到明代的张居正改制……这其中既有政治问题,又有经济问题;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败教训。这一切,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批判地继承。

  大师的塑造

  给自己打下“山大人”烙印

  “山大对我们的培养不仅是专业上的,而且是人格和素质上的。”项怀诚说,他一生学无专长,如果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做事认真。而他身上的这种品格,很大程度上是山东大学培养的。1956年他进大学的时候,中文系有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历史系有陈同燮、童书业等“八马同槽”。他的老师中有许多大师级人物,他们那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无形中感染着他、塑造着他,在他身上打下“山大人”的烙印,使他受益终生。

  今年71岁的项怀诚当年考入山大时只有17岁,是班里4个最小的学生之一。谈起当年报考山大,项怀诚说自己是慕名而来。“山东大学当时在青岛,青岛很美。当时山东大学很出名,高亨先生在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山大中文系比较有名。”而对于山大即将开建青岛校区,项怀诚表示,只要能发展就好。

  记者 徐玉芹

  当年的山大不是一般辉煌

  黄炽的两件“宝贝”——

  当年的山大不是一般辉煌

  校友黄炽带来了两件堪称文物的宝物。其中一件是56级毕业生为分手后便于联系,而刻印在一份油印书稿背面的《通讯录》,它的刻印者是闻名中外的《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

  黄炽说,这份简陋得让人心疼的通讯录上记录了56级当年的毕业分配情况:中组部,中监委等中央国家机关,新华社、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现在社会科学院前身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当然还有山东大学,他们遍布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国内各大城市,当时被分配到中组部的任方桐还不愿意去。通过这些“辉煌”的去向,山东大学中文系当年的实力可见一斑。

  当年的老先生很让人感动

  田士琪的一段记忆——

  当年的老先生很让人感动

  昨天的座谈会上,校友田士琪讲述了发生在1959年冬天的一件最难忘的事情。

  当时中文系的老师与高年级的学生一起编写《中国大文学史》。十一月的一天,冯先生与学生约定晚上7点在新校舍开会讨论编写工作。不料,下午6点多,天气突然变化,下起了雪。冯先生家住洪家楼校舍。来新校的路很远,而且坑洼不平。这样的天气和环境,对冯先生这样一位缠着小脚的老人来说,自然非常困难。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忽然看到远方的小路上有两个身影顶着飞雪向新校走来。仔细一看,才看清陆先生一手撑着伞,一手搀着冯先生,在湿滑的路上蹒跚着走过来。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陆先生和冯先生来了。”于是学生们一起拥上来迎接老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42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