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双脚丈量时代笔墨记录变迁
原标题:双脚丈量时代 笔墨记录变迁(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标题书法:苏显龙
2月1日至15日,本报共派出110余名记者
累计刊发文字报道72篇
春节7天长假,刊发图片53幅
编者按: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阖家团聚、辞旧迎新;基层,是中国这个庞大肌体的一个个细胞、一段段毛细血管。新春时节,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触摸前进中国的脉搏和律动,用笔墨和镜头描绘、捕捉人们生活的变化,反映群众最真实的幸福与愿景……在采访中,记者也收获了不少感悟和体会,现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福 建
创业梦,绽放在乡村大地上
本报记者 赵 鹏
“最大的困难,其实不是市场、资金或政策,我觉得是精神孤独。”杜赢说这话时有点担忧的样子,是记者在整个新春走基层期间最难忘的一个镜头。
杜赢,90后,是福建宁德赤溪村第一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早在大四的时候,“家乡的巨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机遇”,就让小杜下定决心回乡创业。小杜创业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不仅有启动资金,还有低息贷款;如今,小杜的茶叶加工销售业务已小有名气、市场不断拓宽,甚至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美好。然而,故事并没有像童话书里那样——“从此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在创业过程中,小杜与父亲之间有观念、思路上的差异,有时也拗不过一些乡村社会的法则和人情。据了解,有着同样烦恼的不只小杜一人。对于很多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来说,乡村依然是一个很难融入现代精神和灵魂的地方。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乡村的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已大为改善,然而,能够凝聚人心、特别是能吸引年轻一代的新乡村文化仍很薄弱。“留得住乡愁”和想象中的诗意田园,似乎正渐行渐远。也许,这才是小杜这些返乡创业年轻人感到失落与孤独的深层原因。
今天,我们要为农村发展“补血”,不仅要补基础设施的短板,更要补乡村文化之所缺。在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的过程中,不能只把农村当作物质财富创造基地,更应该让乡村与城市一样,成为能够丰沛精神、寄托梦想的家园。唯此,才能让更多年轻人的梦想之花绽放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
海 南
沉下去,共享脱贫后的喜悦
本报记者 丁 汀
农历腊月初二,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记者赴海南琼海采访扶贫情况。
琼海博鳌作为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贫困人口,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数量仍然比较多。
守着绿水青山,为啥穷得叮当响?不是人懒,而是地偏。当地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夫妻二人种水稻,按当地人均4亩地算,一年收入不过万元,如果要供养两位老人、两个孩子,肯定会贫困。
而2014年—2015年,还是一样的田,在琼海推行“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以及“田园+”精准扶贫政策下,加脑村脱贫了,会山镇也脱贫了。
如果不是走进这里,很难想象这里的人们对改变贫困的渴望,更难体会他们改变贫困后的喜悦。
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纸上只是个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改变贫困的开始。
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在这些穷过、穷怕了、刚脱贫的人们面前,是村民介绍起全村覆盖WiFi的骄傲,是家门口干干净净的清爽气儿,是人们重拾编竹篮绣花边等手艺的动力。
不走进这里,可能很难感受到,扶贫带走的是贫困,带回的却是人们被日复一日的贫困消磨掉的希望与意气。
作为记录时代的新闻人,沉下去,分享他们改变生活的喜悦,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不断前进的社会赋予的特别荣光。
这,或许是2016年新春走基层,给一个普通记者带来的最大正能量。
河 南
多陪伴,孩子最好的过年礼
本报记者 刘 畅
每逢年关,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就会格外高。孩子们期盼的眼神、羞涩的笑意总会击中人们内心的柔软,温馨团聚的画面也让人心暖。这次走基层,记者来到了河南商丘虞城县稍岗镇韦店集村和梁庄村。
韦店集村的张美丽在浙江宁波打工,女儿王佳慧在县里中学上初一,平时母女交流很少。王佳慧说,她在学校的时候,生活和学习的事都要靠自己,但基本能自理。记者感叹这个小女孩的独立和懂事。然而,在与妈妈张美丽的交流过程中却明显感到,张美丽对孩子的情况了解并不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当地,像小佳慧这样的孩子很普遍,父母出去打工,孩子自己上学。
因为近一年没出去打工,梁庄村的魏世乾对女儿魏诗薇的了解才多了起来。魏诗薇9岁,自出生起就跟着爷爷奶奶,现在虞城县上寄宿学校。“以前都是听老师说孩子的情况,一个月才通一次电话。”魏世乾说。孩子放寒假了,又赶上过年父母在家,但据记者观察,小诗薇的父母跟她的交流还是不够多。孩子自己玩自己的,有时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而魏世乾就在旁边玩手机。
看着这样的情形,记者颇有感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即便是在乡村,孩子们的生活条件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基本生活无忧。然而这样的无忧之外,教育、监护和亲情互动的缺失却更令人担忧。
今年,魏世乾还得出去打工。对于小诗薇们而言,父母陪伴的缺失似乎仍无可避免。希望家庭、政府、社会、学校和企业能够尽到更多的责任,形成更大的合力,让每位留守儿童的成长记忆中,都留存更多亲情的陪伴和关爱;也呼吁留守儿童的父母,尽一切可能,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参与孩子的成长,因为一旦错过,就真的永远错过了。
安 徽
走基层,听听农民工心里话
本报记者 李昌禹
春节前夕,记者跋涉1000多公里路程,跟随安徽籍80后农民工梁启峰踏上了漫漫返乡路。
以往走基层,记者更多感受到的是老百姓一年来的幸福与喜悦。但这次,记者却体会到了幸福背后的不易,感受到了新生代农民工内心的困惑与迷茫。
在梁启峰这样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上,集聚了许多当下悬而待决的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留守儿童、农村空心化、户籍制度、医保制度、教育公平等等。向往城市却不易被接纳,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离,1亿新生代农民工的出路在哪里?如果进城不能安居,回乡无法就业,这一代人恐怕难以真正安心。
多年来,相比于城市的迅猛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以至于很多农村年轻人要进城寻找工作,但融入城市难上加难。
这些问题,对于我这样的年轻记者来说,以前只是浮光掠影地听专家们侃侃而谈,并未有过切身体会和深入思考,而通过新春走基层,记者开始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了解农村、观察社会,一点点寻找问题的答案。
党报的编辑记者间有这样一种说法:“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到田间地头找感受,想中央之所想,愿百姓之所愿。”这道出了一名党报记者所必备的能力和素养。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唯有我们深入基层,心系基层,融入基层,喜群众所喜,忧群众所忧。
浙 江
新变化,让乡村充满新活力
本报记者 方 敏
- 探索产业与技术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网络安全产业发展(2025-01-05)
- 漳浦县人民政府关于漳浦县中心城区金鲤路西侧01地块控(2024-12-16)
-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 8个地区开工率超80%(2024-11-15)
- 【图】一个国家竟然有百度这种企业,怎么能赶超美国(2024-11-09)
- 【瑞虎8 PLUS限时优惠达1.2万 欢迎垂询】山东国奇锦华(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