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舆情研究中心消息(作者 张睿轶)据南国都市报18日报道,近年来在我省多处农村地区,受利益驱使,很多村民把从农田,坡地里捕杀蚯蚓当成增加收入的额外“产业”。如琼海市长坡镇烟塘片区的村民一个上午就能从地里电出二三十斤蚯蚓,村民一上午就能赚一百多元。据称一年下来,蚯蚓贩子能从烟塘片区收购几千吨的蚯蚓干货,收购的蚯蚓干货主要用于作中药药引。由于蚯蚓对改善土壤的质量非常有益,甚至被达尔文称之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所以事件一经报道,引起了许多网民的关注。
为蚓较劲的海南媒体
其实,这已不是海南媒体首次跟捕杀蚯蚓的行为较劲了。
早在2007年9月,南国都市报就报道了《晒蚯蚓臭气熏人琼海有人以加工蚯蚓牟利》,指出晒蚯蚓的臭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2012年,南国都市报再次报道称,“琼海市大路镇一带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电棒抓蚯蚓的行列,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2013年11月,海南特区报报道表明,电击捕捉蚯蚓的行为已经蔓延到了海口,大坡镇多个村庄的村民用电击棒电击蚯蚓,还有琼A车牌号的小货车上门以4元一斤左右的价格收购;2014年3月,安徽网络电视台(您没看错)报道海南定安有村民大量捕捉蚯蚓并卖给中药厂;10月16日,直播海南报道说,定安、琼海等地农村,兴起了一种加工野生蚯蚓的行业,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10月19、20日,南国都市报再次连续报道琼海、琼中捕捉加工野生蚯蚓的产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南海网20日配发评论,称“疯狂捕杀蚯蚓破坏生态,琼海应更有作为”。至于转发南国都市报19、20日相关报道的网络媒体共有27家,囊括了海南本地所有的主流网站,网民在微博、社区、贴吧微信等平台发帖147条,跟帖不可胜数。
无法可依的监管部门
尽管捕捉蚯蚓的行为越演越烈,然而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却遭遇了政府多个部门的“皮球”。如琼海市国土环境资源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就曾经表示,此事不属他们的管理范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执法人员只能现场要求蚯蚓加工店搬离居民区,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加工点对周遭居民的影响;琼海市食药监管局表示,加工蚯蚓干属于初加工,不存在卫生条件不达标的情况;琼海市农林局则表示,为了处理抓蚯蚓的农民,他们甚至专门开会讨论,结果翻遍法律条文,也没有找到合适处罚的办法。目前只能采取赶到现场采取劝说的方式制止,但“收效甚微”。由于没有具体的法律可循,对于该地区的蚯蚓抓捕行为,监管几乎空白。
南海网记者20日连续跑了三个厅局:林业厅,农业厅,环保厅。林业厅让记者找农业厅,农业厅让记者环保厅,环保厅更是坚信这事跟他们无关,让记者再去林业厅“问问”。最后林业、环保两厅认为,大规模捕杀蚯蚓无法可依,应先从立法做起。而立法应该由农业厅牵头,其他两厅配合。记者将此事反映给农业厅后,农业厅表示:“稍晚回复”。
琼海在挠头,省厅在踢球,琼中在行动。2013年年底,琼中发给媒体的通稿中称,连续几年来,琼中一直坚持不懈开展严厉打击非法收购野生蚯蚓行动。去年12月,该县政府组织国土环境资源局、工商局、公安局、农业局、林业局等多个部门和红毛镇政府,40多名执法人员分组行动,进行突击查处。首先是没收不法客商手中诱捕野生蚯蚓的饵料、化学药剂、经营加工工具,以及野生蚯蚓干制品等。然后动用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将非法收购野生蚯蚓加工场所逐个捣毁、捣烂,防止死灰复燃。连续两天重拳出击,一举捣毁7个非法收购野生蚯蚓加工窝点。扣押山楂油渣33包(共计2640斤)、福尔马林12瓶、发电机1台。
至于琼中县在执法过程中依的是什么法,又是如何认定收购加工野生蚯蚓属于“非法”,琼中没说,媒体也没问。网民就此评论称,“领导重视,自然就有法可依。禁止捕杀蚯蚓是好事,请大家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冷嘲热讽的围观网民
在新闻跟帖、微博、微信和贴吧中,许多网民留言,严厉批评大规模捕杀蚯蚓的行为,其中不乏冷嘲热讽之词。“不怕农民没文化,就怕会用电的农民没文化”,“什么叫自绝于人民,这就是了”,“逗逼~赶明全国都成抓蚯蚓的了”,“自绝后路,愚昧无知,这是要人类灭绝阿”,“搞这些断子绝孙的活计的是本地人啊,长见识了。”
有网民指出,蚯蚓作为传统中药,是否真的具有医疗效果还有待医学检验。《本草纲目》等古代医书记载蚯蚓可治疗伤寒,大腹黄疸、温病、大热狂言、小儿热病癫痫,耳聋、中风、喉痹,蛇伤毒、脚风、疟疾、蜘蛛毒等,并无科学依据,也没有进行双盲验证,更没有大量到切实有效的医疗案例。恰恰相反的是,蚯蚓能够富集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重金属,所以食用蚯蚓反而容易导致重金属中毒。但也有网民对蚯蚓的中药功效深信不疑。一位网民就写打油诗批评质疑蚯蚓疗效的言论:“此君大爱天下无,竟为蚯蚓鼓咙胡,若是中医早灭绝,尔祖一病便呜呼。”
不该沉默的法律法规
多家媒体采访监管部门时,均得到一个答复:无法可依。为此,海南媒体、网民,甚至一些执法部门也呼吁,我省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规定,对这种捕杀蚯蚓的行为加以禁止和进行严厉打击。
然而,真的如执法部门所说的那样,制止电捕蚯蚓无法可依吗?
阳光岛社区版主阳光小子就认为,执法部门对是否违反法律的认定,不应该仅仅判断一个主体的行为是否违法,更应该注重其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大规模电捕蚯蚓,电流通过处,一些小型微生物也难以存活,大大降低了这片土壤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链被破坏后,难以短时间内恢复。所以,电捕蚯蚓对土壤环境的破坏显而易见,绝非“无法可依”,只是破坏的程度需要执法部门去进行科学认定。另外,蚯蚓加工点多处在居民区或自然村中,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黑烟和难闻的臭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涉嫌违反空气环境质量标准。最后,蚯蚓作为食物和药物,药品监管部门和检验检疫部门都应该能从相关法律法规里找到根据,证明其产、购、销、运环节中的“非法”性质。“重要的不是无法可依,重要的是执法部门太懒,不愿意花力气去证明电捕蚯蚓是一种违法行为”。
无人代言的捕蚓村民
有网民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不断加强,居民的对环保的认识和认可在不断提高,但许多人、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方式却没有随着环保认识的提高而提高,这就造成了日益发展的环保理念和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无论是漫天遮日的榔烟、过度捕捉的蚯蚓,还是偶尔见诸报端的偷猎盗伐,都是这种观念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而面对海南一些村民采用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观念造成的环境破坏行为,执法部门对此似乎办法不多。一方面,法律确实存在空白,界定违法也有困难;另一方面,大规模存在的轻微违法现象,使得执法成本过高;更重要的是,面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普遍违法行为,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担心会激化矛盾,故而往往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这也是媒体呼吁多年,但电捕蚯蚓现象未得到根治的重要原因。
对此,有些网民表示,海南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非常适合人工饲养蚯蚓。政府应该像整治榔烟那样,对电捕蚯蚓采取产业升级和严格执法双管齐下的做法,一方面杜绝村民对土地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保障农民的增收途径。事情并不难做,但关键也是要看“领导重不重视。”
也有网民认为,电捕蚯蚓作为一个产业,媒体已从2007年起对其多次曝光。但在长达七八年时间里,经济作物照样丰收结果,媒体、村民和政府都并未发现预言中的“环境破坏”。大量电捕蚯蚓对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恐怕需要有关部门认真深入调查。而在此之前只因几位专家之语,就贸然断绝当地村民的增收途径,未必合适。村民们毕竟是在自家田地里电捕蚯蚓,是否合理,他们也有权发表意见。夹在舆论场中间的捕蚓村民不应失声,也不应该无人代言。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