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女子立誓终身不嫁当“自梳女” 曾靠吸狗奶存活

移动版    时间:2016-12-21 06:36

女子立誓终身不嫁当“自梳女” 曾靠吸狗奶存活

  安顺紫云:最后的“自梳女”

  在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猴场镇曙光村,生活着一位71岁的独身老妪。

  她名叫杨八妹,早在年轻的时候,她就选择终身不嫁,当了一名“自梳女”。

  多年来,她一直居住在家族的宗祠中,与祖宗牌位为伴……在寂寞清冷中守护着家族的记忆。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当年年轻漂亮的姑娘如今已是一位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的老太。

  日前,记者来到曙光村,探访了这位全村人都称为“满孃”的“自梳女”。

  “自梳女”的一天

  “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饭菜自己煮,自己的苦乐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养。”这是对终身不嫁的“自梳女”生活最真实的写照。猴场镇曙光村71岁的杨八妹,就是这样一位“自梳女”。

  杨八妹住了60多年的杨氏宗祠,位于曙光村一座山半山之中的一块平地上。这是一栋木架瓦房,两边配着厢房,有朝门,一道半圆形的围墙将宗祠围住。

  每天天刚放亮,伴随着周围树林里清脆的鸟鸣,杨八妹从自己的闺房起了床。

  像往常一样,洗完脸梳完头,将一顶蓝色布帽子罩在归顺的头发上后,一身青布衣服的她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给祠堂正中的祖宗牌位上完香后,她便将关在鸡圈里的鸡放出来,接着打扫院子,到附近的几块菜地里查看菜的长势,然后到厨房里烧水做饭……

  中午,杨八妹会小睡一会儿。下午,她会再到菜地查看。

  到了傍晚,黑漆漆的厨房里,又会传出噼噼啪啪的柴火燃烧的声音……不久,杨八妹吃完晚饭洗完脸脚,便去关好朝门爬到床上,安然入眼。

  平淡的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

  白天,她的侄儿、侄儿媳妇们或仍健在的73岁的四哥会来到祠堂,看望她,与她摆摆龙门阵。话题除了庄稼,就是家族中的一些琐事。

  平时,只要清闲的时候,杨八妹总喜欢坐在杨氏宗祠的朝门外,或抬头看着远山、或低头看着地上忙碌的蚂蚁,或与偶尔过路的村民打着招呼。

  大多数时候,她都喜欢这样静静地感受着时光的慢慢流淌。

  狗乳救她一命

  杨八妹所在的曙光村距209省道2公里左右。曙光村尚未通水泥路,但有一条村民合力修建的通村毛路。进入曙光村,必须经过一座石桥。这座石桥名叫“杨悟桥”。

  曙光村所有村民都知道,“杨悟桥”是民国初年,杨氏家族中爱做善事的“杨大善人”——杨正南捐资修建的,已经算得上是文物了。

  杨正南,就是杨八妹的爷爷。

  杨八妹生于1941年,排行老八,所以家里人都称她为八妹。她还有一个姐姐、六个哥哥(两个夭折)。后来,有了侄儿、侄女,她因为是长辈中最小的一个,又被称为“满孃”。

  满孃当年出生后,母亲一直奶水不够。快1岁时,满孃差一点就死了,整天有气无力。农忙季节,母亲要下地干活,又没奶水,只好将家里一条刚下崽的母狗拉过来,让她含住狗的奶头,吮吸狗奶。吃饱后,母亲将她放在一块木板上躺着,就下地干活去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靠着狗奶,杨八妹终于度过了难关,竟然一天天活泛起来。

  但到了能吃饭的岁数,一个难题又摆在了父母面前:不要说吃猪油做的饭菜,就是闻到猪油味杨八妹就要呕吐。没办法,母亲每天都得给她开小灶。后来,父母与68岁的爷爷杨正南商量后,让不吃猪油的满孃跟随吃斋饭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就这样,3岁的满孃被送到了距离几十米远的山下爷爷、奶奶住的“杨氏宗祠”里。

  祖父树立榜样

  杨八妹出世的那一年,爷爷、奶奶收养了一个16岁的姓罗的驼背女孩。这个女孩同样没有名字,杨八妹称她为姐姐,小一辈的称她为罗大孃。

  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后,杨八妹便整天跟着罗大孃进进出出,形影不离。

  大约5年后,奶奶去世。这个特殊的家庭,剩下了3个成员。

  后来,杨八妹渐渐知道,爷爷杨正南在猴场一带,被人尊称为“杨大善人”,他做的善事,数不胜数。

  杨正南生于1876年,在家排行老五。年轻时,他靠走村串寨做漆生意发了家。有了钱,村里的好多贫苦人家都得到过他的帮助。不仅如此,民国初年,他还捐出500大洋,在村前一条河上修建了一座桥,被人们称为“杨五桥”。不久,他又捐出400大洋,给另一个寨子修建了一座桥。

  1928年初,杨正南的母亲突然生病去世。这个时候,杨正南正在外面做漆生意,没能尽孝。回到家后,愧疚的他决定建一座杨氏宗祠,吃斋饭报母恩,为父母亲守孝。同年农历八月,杨氏宗祠建了起来,已52岁的杨正南便住进宗祠。

  在杨八妹的印象中,爷爷是个“走路都怕踩死蚂蚁的人”。爷爷从未打骂过他,还经常表扬她做事细致。

  爷爷的言行自然也影响到了杨八妹。渐渐的,她也继承了爷爷的“衣钵”,成为大家公认的做事谨慎,且心地善良的人。

女子立誓终身不嫁当“自梳女” 曾靠吸狗奶存活

  盘发当“自梳女”

  大约8岁那年,八妹15岁的亲大姐出嫁了。印象中,那天家中非常热闹,姐姐盖着红盖头乘上花轿的那一幕,也深深印在她的心里。

  这个时候,她才明白,女人不能永远呆在父母亲人身边,还要过结婚这一“关”。

  随着年龄渐渐长大,八妹才知道,罗大孃其实就是附近寨子里人。16岁那年,罗大孃的家人给她定下了一门亲事,眼看婚期将至,对婚姻感到恐惧的罗大孃选择了离家出走。正无处可去时,善良的爷爷杨正南收留了她。

  姐妹般的相处,让两人无话不说,自然也涉及到了闺房话。罗大孃曾对满孃说,她不结婚,是因为自己背上有驼背,怕婆家嫌弃,将来会受到虐待。

  罗大孃的“婚姻恐惧症”不知不觉也影响到了杨把妹。她担心,自己不吃猪油,将来嫁到别人家去,会不会也受婆家的虐待?

  那时起,杨八妹的内心开始有了隐隐的担忧,她希望要是自己永远也长不大就好了。

  十一、二岁的时候,陆续有人上门提亲,但杨八妹每次都一口拒绝。后来,她明确告诉父母,她这一辈子都不出嫁。她给母亲的理由是,她不吃猪油,今后到婆家会不方便。

  爷爷后来发话了,说她不嫁就算了,今后就一辈子住在宗祠里。没有办法,父母也只好同意了爷爷的意见。

  八妹紧悬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她像罗大孃一样,将头发盘成了已婚妇女的头型。此后,再也没有提亲的人上门。

  救活一个女孩

  解放后,杨八妹的家庭成分被划成了小土地出租。土改中,她和爷爷杨正南、罗大孃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这个特殊的三口之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1961“大饥荒”期间,邻村一户姓李的人家断了粮,几岁大的儿子和1岁多的女儿李金菊眼看就要饿死。刚好20岁的杨八妹听说后,动了恻隐之心,在征求了爷爷和罗大孃以及父母的意见后,她急急忙忙来到李家,将饿得奄奄一息的李金菊背回了家。至此,这个特殊的家庭成员达到了4人。

  有了吃的,李金菊活了过来。后来,因为喜欢“和平”这个词语,杨八妹专门给李金菊取了个小名:和平。而小和平也称她为满孃。

  此后,杨八妹与罗大孃除了照料小和平外,还要照料日渐年迈的爷爷。

  这个时候,这个家庭中的分工一直是杨八妹主外,罗大孃主内。罗大孃虽然有残疾,但有一手打草鞋的好手艺,她打草鞋干副业,也可顶一个人的劳动工分。

  生活虽然清苦,但一家人平安地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

  1966年,杨八妹的母亲去世。紧接着,1967年,91岁高龄的爷爷也离开了。杨氏宗祠里,只剩下杨八妹、罗大孃、小和平3人相依为命。

  嫁养女葬女伴

  1976年,杨八妹的父亲也去世了。

  这一年,紫云县城附近一个能干的小伙子看上了已17岁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小和平。小伙子找人上门提亲。这个时候,杨八妹也知道了女大不中留的道理。

  几个月后,在杨八妹与罗大孃的操办下,小和平盖着红盖头,从杨氏宗祠上了花轿,在乐器的吹打中,小和平渐渐消失在养育她多年的满孃的视线里。

  那一天,杨八妹哭了。

  小和平结婚后,好长一段时间,杨八妹与罗大孃才适应过来。

  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杨八妹与罗大孃都有了自己的承包地。刚过了几年吃得饱饭的日子,1985年下半年,61岁的罗大孃病倒在床,再也没有起来。

  弥留之际,她似乎知道自己大限已至,对一直守候在身旁的八妹说:“妹,再过一个时辰,我要走了……”果然,两个多小时后,罗大孃安静地闭上了眼睛。

  杨八妹再次伤心痛哭。她买来棺材,按当地风俗,厚葬了罗大孃。

  上世纪九十年代,形单影只的杨八妹五十多岁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这个时候,四个哥哥(三个哥哥先后去世,仅四哥杨光才健在)的儿子、女儿们都已长大,将她地里的农活全部包了。

  2000年,刚进60岁的杨八妹生了一场大病。

  那次,她的肚子疼得不行,侄儿、侄女们赶紧将她送到猴场卫生院,经医生诊断,患了阑尾炎。

  痊愈出院后,侄儿、侄女们带着她来到一家相馆,特意为她拍了一张半身像。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430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