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学生竟遭毒打,老师感慨“现在这世道,都不敢批评学生了”!
提示: 请点击上方"琼海教坛"↑关注一个具有温度的教育平台
对犯错的未成年学生,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不管用时,是否需要惩戒?
20世纪以前,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这不是问题。但是在从清末到现代中国,中小学教师以体罚为主要内容的惩戒权已经被取消、禁止。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不过它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却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敢批评、管教学生。个别家长无理取闹,对教师施以人身攻击,影响非常恶劣。
来看几个案例——
最近,河南省信阳市某高中老师,因批评学生上课带手机,被学生家长殴打致右耳膜穿孔
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师,批评了一位逃课去网吧的学生,结果学生离家出走,老师苦寻6天才将其找回
2006年4月,铜川女教师邱淑娥批评未完成作业的学生,结果遭家长率众打死
某地一教师批评学生,家长到学校闹事,逼迫老师给学生下跪……
如此,谁还敢轻易批评学生?又或许,这只是几个极端的案例,但在现实中,因为批评学生而招来烦恼的老师确实不在少数。
有老师诉苦:课堂学生玩游戏不听课,老师开玩笑地批评他一句,结果家长知道了,认为老师是侮辱他家孩子,到学校找老师。老师喟叹:一个老师连批评教育的权利都难以行使,动不动就是一顶为人师表的帽子扣到头上,以后谁还会或还敢管学生啊!
相信遇到类似情况的老师不在少数吧?
有鉴于此,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专设条款,赋予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何谓“适当方式”,何谓“批评教育”,批评教育不管用怎么办,该规定并未讲明,很多教师仍不敢批评、管教学生,甚至为了防止“出事”,有些地方的中小学在课间休息时,也不让学生轻易出教室,以免学生打闹发生“意外”,学校和教师担不了干系。教师应当担负的教育责任被严重弱化,几乎沦为保姆。
日前,《人民日报》以《“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为题,对这一问题阐述了观点。
不知从何时开始,老师批评学生成了个“事儿”。不信,你看最近的新闻:河南省信阳市某高中老师,因批评学生上课带手机,被学生家长殴打致右耳膜穿孔;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师,批评了一位逃课去网吧的学生,结果学生离家出走,老师苦寻6天才将其找回……
老子管教孩子,老师管教学生,自古以来天经地义,初会学话的小儿都会念“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现如今,老师批评学生,怎么那么容易“惹祸上身”呢?
应该看到进步的一面。那就是,“教与学”的关系越来越摆脱原来“天地君亲师”的唯上论、唯师论,越来越追求“教学相长”的境界、师生平等的关系。近一年多来,教育界发出越来越多这样的声音:教育也要“供给侧改革”,要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即使是选拔录取,也不能“见分不见人”。
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赢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尊重,也就成为大势所趋。那些原来见怪不怪的体罚陋习,已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上有师德“红线”,下有自媒体遍地开花、“捂盖子”越来越难的社会监督,一些品行不端的老师受到了惩罚,敢于触碰底线的人越来越少。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做得不对,老师自然要批评,假若是非不分,如何称之为“教育”呢?问题似乎就出在这里。今天的孩子,都是每家每户的“小皇帝”“小公主”,自出生就三代六口围着转,不但习惯了对长辈呼来喝去,长辈还一副“很受用”的模样。试想,这样的孩子进入了学校,面对老师的批评,怎能坦然接受?一遇批评,孩子往往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要么“揭竿而起”、离家出走,要么向家长“告状”。可悲的是,“熊孩子”背后往往是“熊大人”,一听孩子受了“委屈”,心里便老大不痛快:我都舍不得批评,你竟敢批评,那还了得?
学校的校风、校纪、学风也因此走了下坡路。笔者几次听到老师私下感慨,“现在这世道,都不敢批评学生了。”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受害的首先是学生本身。比如,面对校园暴力,老师如果不敢大胆出手,及时批评制止,一方面会纵容施暴学生,使其逐步走上歧途;另一方面,也会使受欺凌学生雪上加霜,造成二度伤害。同时,这也是对双方学生家庭及社会的不负责任。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绝非小事。学生如同树苗,如不及时修枝剪杈,极易长成“歪脖子树”。孩子不能在蜜糖和赞美声中长大,适宜的批评有百利而无一害。很多人长大后对老师充满感激,就是因为老师及时给出批评,“悬崖勒马”,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感慨,毕业后真正感恩老师者,往往是那些受批评多的学生。
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家长一句:溺子如弑子。大多数老师是为了孩子好,很多老师的批评是“爱之深、责之切”。只要批评得对,家长就应该支持老师。况且,孔子尚且“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尚且推崇“闻过则喜”,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做得不对、做得不好,怎么就批评不得了?反之,如果一个孩子上学时对校纪校规无所畏惧,对老师批评难以接受,等将来长大成人走向社会,能不被社会狠狠“教训”吗?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吗?
当然,作为教师,还是要讲求方式方法。毕竟,批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能用艺术化的手段使学生变得更好,才是教育的真谛。
中国网有评论亦认为,
近年来,有人提倡“无批评教育”,断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指责、训斥、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的确是一种落后的、摧残孩子身心的教育方式。然而,如果借此否定批评在塑造人格、规范行为上的积极作用,那么这样的教育同样是“不健康”的。我们怎可因噎废食?
事实表明:“棍棒”教育不足道,“蜜糖”教育亦不可取。如何让批评学生不成个“事儿”?老师们要敢为、更要善为,在批评时融情、融趣、融理,真正做到严而不厉;学校和主管部门要当好“娘家”,在矛盾纠纷出现时不推卸责任、不委曲求全;政府要补足法律“短板”,既依法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又把批评、惩戒的权力还给教师。
当然了,为了使我们的教育效果最优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批评,知错必改,作为教师必须在进行周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批评方式。这里列出批判学生的五种错误方式,也希望广大教师引以为鉴哦!
这是一种最有害、最易引起学生对立情绪的批评方式。产生这种批评方式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对事情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在没有确定事实真相的时候就凭以前的老印象,主观地作出判断并进行批评。这种不以客观分析为依据而对学生进行批评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小则引起学生的不满,教育者的形象受到损害;大则会对学生的终生产生极坏的影响。
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一般常见的错误和缺点,采用私下批评的方式要比当众点名批评的效果好得多。当众批评一名学生,势必会损坏他在众人面前的形象,伤害其自尊心。
大量事实证明:对于一些小问题切忌当众批评学生,否则往往会使被批评者驳斥对他的各项指控,并提出种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从而使教师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我们在表扬学生时可以顺便提起过去的优点,以激励起更大的进步,而批评学生的时候,说话的方式应恰恰相反,不要把学生以往的过失总挂在嘴边,来一个新账旧账一起算。比如,有的教师批评学生说;“怎么今天你又犯了错误,你过去犯的错误还少吗?今天咱们得新账老账一块算……”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会使学生认为是你故意找他的岔子来整他。因此,一种反抗情绪便油然而生。学生心里一旦对你产生反感,即使你对他的教育是正确的,也无法打通他的思想,使他心悦诚服。
“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做错了。”这类话语往往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极大反感。因为这些话已经贬低了学生的人格,变成了直接的人身攻击。
批评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改正错误,逐步自我完善。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在批评学生时应注意控制好自身的情绪,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不能越说越气,不能用贬低学生人格的字眼来发泄我们的愤怒和不满,这样不但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还会降低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每一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找,都会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然也会发现他们不足的地方,并且两者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评学生时要使之心服口服,就不但要批评它的缺点,同时,也要肯定他的优点,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并非是无一是处,也会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就容易接受批评并改正错误。
总之,有经验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一般会采取:赞赏——批评——激励的批评方式,先肯定其优点,再指出其不足,然后进行激励,善于用爱心去浇灌每一颗稚嫩的幼苗,使其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澎湃新闻、中国网、右江日报、搜狐教育、头条网
免责声明:本公众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 专家建议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2023-05-27)
- 发遍全国的“上门强制枪毙”短信(2023-05-27)
- “星”光陨落汪海(2023-05-24)
- 美债“庞氏骗局”还能玩多久?(2023-05-23)
- 俄罗斯“献礼”(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