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三沙设市立地名碑:隶书文言更显厚重

移动版    时间:2012-08-20 06:31

  在169个字中,有超过120个字用于描述中国对南海发现和管辖的历史

  “立府永兴 睦邻四方 固我海疆”。从2012年7月24日这一天开始,每个抵达永兴岛西渔码头的人首先会看到一块巨大的黄色碑体。它的正面镌刻一幅包括三沙市在内的南海诸岛图,背面书169字,是为《三沙市设市记》地名碑。

  作为海南省委、省政府送给年轻三沙的礼物,“三沙地名碑”也是中国在三沙宣示主权的象征。中国人自古有勒石为记的习惯,在南海诸岛也可以寻到诸多证明中国存在的碑文。只是历经时间变迁,许多碑石已经模糊乃至消逝。

  碑文应表达三层意思

  曹锡仁是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7月16日,正在贵阳开会的他接到海南省政府秘书长徐庄的电话,希望他立刻赶回海口参加三沙设市纪念碑碑文的撰写。

  “以前南海诸岛可能也有地名碑,但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海设立国家地级市,在这个背景下设立地名碑。接到通知后,我有些激动和自豪。”64岁的曹锡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作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南大学教务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同时是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共海南省委决策咨询小组成员。

  曹锡仁当天下午就匆匆赶回海口。17日一早,他就赶到了海南省政府办公厅11楼的小会议厅里。会场里已经坐满了海南省政府研究室、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南大学、海南师大、省博物馆、省档案馆等单位的多位学者,“不少是熟脸”。

  徐庄说,他是在7月15日下午接到海南省委、省政府通知,要求在三沙市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当天,为三沙设市树立大型纪念碑。

  “我赶回来时,大家已经拟好了两个初稿。不过,最终定稿改动还是很大。”曹锡仁说,“大家讨论得比较热烈,最后都倾向于碑文应表达三层意思。”

  首先就是说明南海诸岛被纳入中国行政建制的历史沿革。

  最终定稿的碑文于第二行即写道,“唐始开辖制 长沙石塘隶于琼州”,“千年建制沿革 一统绵延”,说明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历朝历代的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都进行了有效的、不间断的行政管辖。

  上述内容引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了南海诸岛,这是中国从唐代起对南海诸岛实施管辖的证据,从此中国在南海诸岛确立主权,加快海洋开发。到唐朝末年,在琼州设置都督府,把西、南、中沙群岛划入振州管辖。此后,大陆中原王朝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从未中断过。

  长沙、石塘是宋代对南海诸岛的专有名词。石塘也有写作石堂、千里石塘、万里石塘;长沙也有写作千里长沙、万里长沙、万里长堤。其中,“石塘”大多指今南沙群岛,“长沙”大多指今西沙群岛。

  被称为“宋代史料宝库”的《宋会要辑稿》中有记载,“十日过洋,傍东南有石塘,名曰‘万里’”。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后在《岭外代答》中说,南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这是第一次以“长沙”“石塘”分指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就是“长沙石塘隶于琼州”。

  其次是要说明,中国民间和政府开发利用南海的历史。碑文开头即是“浩瀚南海 岛礁列布 秦谓涨海 汉曰七洲洋”。

  “涨海”“七洲洋”以及“长沙”“石塘”都是中国古代先民对南海及诸岛的称呼。 “涨海”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南海的形象称呼。

  碑文中还提到了“更路成簿 南海诸岛成先民生存之地”。《更路簿》是南海渔民世代相传的航海记录,是证明中国人抵达南海并进行生产的证据。“更”是古代距离单位,“路”指航向,“簿”为册子。

  在目前存世的《更路簿》中,共收录南海诸岛地名98个,其中西沙群岛22个,南沙群岛76个,不仅有岛屿和礁盘的位置、航行线路,还标有渔场分布情况。

  碑文其后由“郭守敬四海测验”“郑和七下西洋”“李准率师巡航”一直说到“明清乃成南海疆域”“民国终定南海版图”。

  曹锡仁解释说:“民国第一次公布南海各岛屿华英文对照表,对标准化国家版图意义重大。实际上后来广东、海南承辖南海,管辖三沙,都是历史的承接。”

  在169个字中,有超过120个字用于描述中国对南海发现和管辖的历史。

  隶书文言更显厚重

  碑文第三部分是对三沙设立行政建制的记载,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地级市管辖西南中沙这一历史事件的记录。曹锡仁说:“会上你一句我一句地提建议,精益求精吧,从上午一直讨论到下午2点多。”

  最初的两个版本,是由海南省政府研究室和海南师大草拟的白话文和文言文两套碑文。学者们最终还是敲定为浅近文言文体。曹锡仁表示:“我们讨论认为白话文体力度不够,表达重大意义的事过于啰嗦,不够厚重,所以倾向文言体。”

  曹锡仁说:“当天是徐庄秘书长主持的会议,他当场对大家敲定的碑文表示认可。随后,碑文被发给海南省委书记、省长过目,省上还提交到外交部、民政部、中宣部等部委送审了。我们最终看到的碑文除了极个别字,基本没什么变动。”

  石碑的正面字体均为魏碑,雄强朴拙。右边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三沙市”,左边写着:“公元二○一二年六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间镌刻着一幅包括三沙市在内的南海诸岛图。

  这部地图采用阴刻,即地图下凹,颜色稍浅,海岸线和岛屿都凸出,十分醒目。著名的南海“九段线”也非常清晰。

  为了与正面魏碑区分开来,又力求庄重雄浑,学者们建议背面169字的碑文《三沙设市记》采用隶书,落款为“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

  据曹锡仁介绍,碑体的选材也颇具地域特色,选用了海南本地名石---黄蜡石。碑文的镌刻可谓精雕细琢,虽说选用的油漆耐日照海蚀,但为了使碑文更加醒目,每年还要上色一次。

  石碑运往永兴岛之前,参加碑文起草的学者们在石碑前合影留念。曹锡仁激动地说:“那尊几层楼高的实体黄蜡石,气势宏大,凝重庄严,一想到它将巍峨屹立在南海永兴岛西渔码头之上,一种神圣感油然而起。”

  碑体是一块重68吨、长6.0米、宽1.3米、高5.5米的巨型黄蜡石,浑厚巍峨,形如旗帜。为了完好无损地运输石碑,运输时,石碑被厚厚包裹,政府动用了2台吊机和平板车,运至船上,穿越海洋,经过一日才运抵永兴岛。

  曾多次南海立碑

  回顾历史,近现代史上,为宣誓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中国政府曾多次在南海诸岛上立碑,而且并没有受到邻国的反对。

  近代中国在南海诸岛立碑,最早是20世纪初。1901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次漂流到东沙群岛最大的岛东沙岛上。他发现岛上覆盖着厚厚的鸟粪层,这是丰富的磷肥资源。第二年,他便欣喜若狂地带着数人到东沙岛上窃取磷肥。

  1907年,广州水师提督李准巡防东沙发现此事。两年后,他受两广提督派遣,巡防西沙群岛,绘制海图。即三沙地名碑上的“李准率师巡航”。

  他们抵达伏波岛即今天晋卿岛时,发现岛上的石室和石头上刻有德文,时间为1880年前后。

  清军于是用巨大的珊瑚石刻“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阅至此”,立于岛上。由于李准当时乘坐伏波舰来到此岛,就将其更名为“伏波岛”,也刻石立碑为记。

  李准还建造房屋,并在房屋旁竖起一根五丈多高的桅杆,挂大清黄龙国旗,以此宣示,“此地从此即为中国之领土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4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