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吸引潭门青年返乡创业
新版“更路簿”耕出新蓝海
“远海打鱼何处去,问问潭门《更路簿》。”《更路簿》,这本海南渔民远海航行的“指南针”,用手抄本的形式代代相传,指点着后人在茫茫南海上找寻生路。
而如今,潭门镇有了新的“更路簿”——返乡青年王振忠所创立的贝类加工品牌。在崭新的“更路簿”中,精美多样的贝类工艺品,取代了远海的礁石和暗流,先人们投身大海的生命与鲜血,也转化为返乡青年们的兴业之梦。
“快回来看看吧,潭门起了大变化!”去年,当了一辈子渔民的爷爷给王振忠打电话。那时,潭门南海风情小镇已经打造完毕,客人络绎不绝。自2008年大学毕业后,学键盘乐的王振忠当起了“北漂”,靠演唱和音乐培训谋生。来自家乡的召唤让王振忠动起了心思,当年5月,便和在海口工作的姐姐回到潭门,租了60平方米的铺面,卖起了各式各样的贝类、珊瑚等海洋工艺品。短短半年,这家名为“更路簿”的店面月销售额已达几十万元。
在外地工作多年的王振忠,还把新理念引入创业当中。据他观察,潭门的经济发展模式正由传统渔业转向旅游和工艺品业,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旅游工艺品带来了无限商机。“我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做出潭门的文化。”王振忠说,为作出特色、保障品质,他注册商标,开办贝类加工厂,并请香港的设计师对产品进行主题设计,烙上“更路簿”的牌子。他的产品设计取材于当地的生产生活,传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深受消费者欢迎。今年10月,王振忠又在北京开了第二家工艺品专卖店。
在王振忠的加工厂房里,10台电脑数控雕刻机正在作业。明亮的灯箱里,手掌大的圆形贝类原料正在雕刻,只需一两个小时,洁白如玉的原料上便浮现出一条栩栩如生的盘龙。“市场上需要大批量生产的中小型工艺品都可由机器生产,比人工雕刻成本更低,质量更好。而由师傅手工雕刻的,则可作为价值更高的艺术品销售。”王振忠还想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打造工艺产业园,前店后厂,并设游客参观区,从而形成工艺品展示、体验、销售等多种功能,真正打通旅游工艺品的产业链。
旅游工艺品销售店从2012年的15家增加到如今的460家,从2012年无真正意义上的贝类工艺品加工厂,到如今占地800亩、集聚130多家工厂的海洋经济加工园区……近两年的潭门,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居民身份及收入的多元化。餐馆旅馆接连开张,以致“一铺难求”,国庆黄金周镇墟日接待游客量达3.6万人,原本朴素的渔港成为旅游目的地,搏击风浪的渔民也成了招呼游客的老板。“以前是跳进海洋吃海洋,全靠天帮忙。现在是跳出海洋吃海洋,越‘吃’路越广。”王振忠这样说起家乡潭门的变化。而一批批返乡创业的“王振忠”们,则用新的想法和理念,给潭门带来更多变化。
“我爷爷用‘更路簿’指引过小帆船,我爸爸用它指引过机动船,这是一种伟大而光荣的传统,是千年的航海文化。而我也要用潭门人血液里的开拓精神,创造发扬新的‘更路簿’。”王振忠无比坚定地说着,刚30岁的他,笑容里还略带羞涩。
新型城镇化,兴业正当时,有思想的年轻人正捧起崭新的“更路簿”,让潭门走得更远。
(本报嘉积12月23日电)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