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各行各业,执着地干着别人眼中“匪夷所思”、“无法理解”的事儿。
他们业余时间不爱喝茶,不爱“打奖”(买私彩),不爱“宅”在舒适的空调房里,却偏爱走村串巷、跋山涉水,扛着相机,带着妻儿,去看那些杂草堆里毫不起眼的老房子、破石头、废水井、旧牌坊。
他们不是旅游团,也不是媒体记者,更不是专业的研究机构,两年多来,走遍了海南的十几个市县几百个村庄,在网上发布了20000多张图片,10000多个帖子,记录了50多期活动500多处人文古迹。他们拍摄的海南西部珍贵文化纪实影像,还曾被集中展出……
他们在天涯社区上有一个共同的和网络家园——“走读海南”。
每到周末,热心的“走读海南”的活动组织者们就自发在网络论坛里发布活动召集帖。任何对海南本土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跟帖报名参加。他们常常设计有独特的文化线路,这些路线几乎都不是成熟的旅游路线,而往往是鲜为人知的文化“真迹”——那些真正残存着海南历史文化痕迹的地方。
一批来自民间的海南历史文化痴迷爱好者,在活动中担当起义务讲解员,向每次参加活动的人们分享他们熟知的文化故事。擅长摄影和写文章的人,则在活动结束后挑灯夜战,查资料,发帖子,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悟,把他们亲身体验过的这些历史遗迹和文化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没有人发工资和补助,甚至活动也是自费,他们依然乐此不疲。
从一二十人到上千人
他们把这叫做“走读”,他们曾说“走读,只有走读,才能去细细了解这座岛上每一寸土地上曾经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品味海南岛上这些人们的奋斗史。也许,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我们手中的镜头和文字去记录下来。一点一滴,汇流成溪!只有更深度的认识和了解这块土地,才会对这方热土爱的越深!”
他们自称为“草根”,从开始时的一二十人,到现在的上千人,他们当中有教师、有商人、有白领、有学生、有退休工、有候鸟族,年龄最大的七八十岁,年龄最小的只有几岁,每一个普通的“走读人”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个不平凡的走读故事。
“走读海南”活动最早的发起组织者叫“莫言”(网名“苴说”),一个海南本地人,他觉得海南的文化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尊重,不希望看见一些有价值的古迹等文化资源因为开发建设而被破坏,甚至消失。于是他把自己对海南文化的热爱投身到走读活动中。平时,他要为家庭生计奔波,但一到周末,就热火朝天地张罗走读海南,他的一股执着热忱吸引了一大批同样热爱海南的“民间高手”跟着他一起献身“走读”,而且他们这一热情就热了2年多。
不乏专业摄手和写手
一位人称“古水”(天涯网名“gushuifc”)的网友,是一个海南“古”迷,在参加走读之前,他就已经把海南的角角落落都快跑遍了。参加走读后他成了走读活动中的最重要的路线策划和讲解人之一,在人群中古水也是一个很好认的人,每次出去都要带着尺子和本子,看到古门、古桥、古井、古牌坊之类,都要上去量一量,记下来。他的这个业余爱好已经坚持了十多年。与古水一样,对海南文化同样痴迷的,还有“南檀子”、“紫竹清风”,“南檀子”的资料库用硬盘装起来有10个T,“紫竹清风”则是海南本土民俗文化的草根学者,他们被网友们称为“海南历史文化活字典”。
还有一大批勤奋又活跃的网络写手和摄手,如“自游人阿端”、“羚羊”、“玲子”、“老街斜阳”、“老老吴”、“白毛公”、“南沙贝贝”等等,每次活动结束后,回来写文章都已经是三更半夜了,但他们从不求回报。“历史的东西不能搞假,我们不仅仅要看,还要拍照片,写资料,让更多人真正地去关注、去了解我们的海南文化。”
风餐露宿的走读活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惬意。
有一次走读澄迈古村,当时有72个人参加,队伍中有6个6至9岁的小孩,年龄最大的72岁,在寻找一个瀑布的过程中,顶着烈日,冒着39摄氏度的高温,在几乎没有路的情况下爬山涉水。谈起这次走读的经历,队友们说:很累、很饿,但很值得!
2012年底“走读海南”活动组织第一次在外露营,在6个小时连续穿越完棋子湾之后,队友们露宿在海滩边,半夜突然刮风下雨,又冷又湿。参加这次活动的古水说,本来想体验一下夜宿海边沙滩的浪漫诗意,结果整夜没睡着,简直是受罪,但也是一次难得的生活体会。
走读帖子引发社会关注
也许最初,这些人们只是因为同一种爱好和情结而走到了一起,他们没有想到,虽然只是默默无闻的拍照和写字,却因为不断的坚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012年6月,一位网友发表在海南在线“走读海南”网刊上的文章《文昌松树大屋:南洋侨乡建筑奇葩的百年孤独》图文并茂地介绍文昌头苑镇松树下村一座百年华侨老宅,感叹保护不力逐渐落败的状况在网上引起轰动。7月7日、7月28日、8月1日、8月5日,先后有200多位网友通过“走读海南”活动组织前往文昌走读“松树大屋”、韩氏老宅、孔庙、会文十八行古村等地,体验和记录文昌文化,海南的电视、广播、杂志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引发海南以及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重视。其中韩氏老宅于2013年6月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先后拨出近2000万元专款对文昌市10多处保存较好、风格各异的华侨大院进行保护修缮。
2012年七一节来临之际,“莫言”组织59位网友到海口长流堂善村走读,探访一位被人们淡忘,却对中国革命有重大贡献的革命烈士王海萍(1904—1932)故居,大家看到当时的烈士墓杂草丛生,墓园到路口一带都即将被改建房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回去后在网上发帖号召将王海萍烈士墓建成海南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信息后来受到海南本地媒体的关注报道,2013年9月初,长流镇向秀英区委提出建设王海萍烈士纪念园项目申请,2014年,国家民政部门专项拨款20万元修缮王海萍烈士纪念园,10月开始开工建设。
“走读海南”的网友们还热衷于发掘那些深藏闺中的海南古村,2012年6月他们到府城东南郊区的那央古村拍摄百亩荷花,探访当地鲜为人知的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起元塔(珠良塔)以及一系列的古庙、古桥、古墓、古井等,首次向外界推荐了一条尚未开发的赏荷、泡冷泉、访古休闲游线路,原本默默无闻的那央古村,在“走读海南”网友们的宣传推荐下,每年荷花盛开季节,都有慕名前往的驴友们前往体验,至今络绎不绝。
他们还把对海南的热爱奉献到各种爱心活动中。他们一起去看望琼中黎族歌后王妚大、昌江制陶传承人羊拜亮,送去慰问和关怀;台风后,他们走进灾区捐款、送物资,联合社会力量救助失学孤儿,把走读的温暖传播到海南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一股强大的凝结人心的正能量,它感染和激烈着每一个走读人。当走读活动1周年、2周年时,他们举办庆祝联谊,很多人热情洋溢地给走读写下肺腑感言。正如他们所说:
“走读海南不是工作,不是任务,只是我们发自内心的热爱。
“走读海南不是一个企业不是一个法人,但在大家心中它已经是一个温暖的家。”
“走读海南的努力已唤醒了更多有识之士的参与,正形成一种正能量,在民间,正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扩展和蔓延。”
“我们是和谐快乐的走读团队,也许我们不够专业,但却很自豪,能亲历文化挖掘之旅,是生命里的一次次闪光!路有多长,我们就会走多远!”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