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

移动版    时间:2017-03-10 15:04

不少老师特别喜欢听课。只要有公开课,他(她)就四处听。公费、自费,都去。

可是,听了几年课,也许你会发现,教学水平和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长进。

于是,陷入苦恼: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

要我说,原因就是——你听了太多的课!

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照例说,听了很多课,就如读了很多书一样,视野会打开,思路会开阔,公开课应该越上越好。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听了上千节名家的课,对什么是好课,应该有自己的独特判断,公开课游刃有余才对!

非也!

公开课,从某种程度上说,和演唱会差别并不大。你观赏过一千场演唱会,会不会提高唱歌水平?答案不言而喻。观赏过千场演唱会,欣赏歌曲的水平,肯定会提高;同理,你听过一千节公开课,你的观课水平,也会提高。但,欣赏水平,不等同于实践水平。正如听过很多名家唱戏,你不一定会唱戏一样。听了很多课,你提升的,基本上是观课水平,而不一定是你的上课水平。

因此,听了上千节课,公开课依然上不好,不足为奇。

其实,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你听课节数太多。这不是危言耸听。

听太多的公开课,就好比置身于春晚的舞台,五光十色、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听这位老师的,激情!

听那位老师的,浪漫!

再听另一位老师的,诗意!

……

一千个老师有一千种理念,一万个老师有一万种风格。不停地听公开课,就如尽享饕餮大餐,却无暇研究烹饪之道。容不得你细细回味,下一道大餐扑面而来。

所以,听太多的课,反而会阻碍你的专业水平发展。

尤其是进入成熟期或者风格形成期的教师,绝不可烂听课。要寻找和自己的教学气质相契合的课,细细地听,一遍一遍地听,从模仿开始,慢慢走向创造。

这,才是听课之道。听得多,不如听得对;听得对,不如听得专。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                                                        

                

                2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2003年,我结识了生命中的两个贵人——沈大安和王崧舟先生。我有幸和他们在同一次活动中相遇。上完课,沈大安先生对我的课给予充分肯定与褒奖。崧舟先生,也因在这次活动中对我有了一些了解,后来,他把我和爱人一同引进到他所在的区。

崧舟先生彼时已名满教坛,他也常常推荐我去其他地方上课。2005年春天,我在崧舟先生的指导下,上了一节《我盼春天的荠菜》,此课出乎意料的成功。无论是课堂现场还是网络评课,颇多点赞之声。我也颇享受这样的赞美。直到有一天,一位外地来学习的老师听了我的课,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震动了我。

她说,祖庆老师,你的课真像崧舟先生!

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徐悲鸿“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的警句,一次次在我脑际回荡。崧舟先生也常常告诫身边的人,一个人,要想走得远,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崧舟先生的课堂,因了他独特的个人禀赋与气质,可以把诗意演绎到极致;如果我学他,连成为“崧舟第二”都很难。

我陷入了沉思……

后来,我细细地盘点听过的一些名师。我把目光锁定在了支玉恒、于永正、贾志敏身上。支玉恒老师设计的纵横捭阖,于老师上课的幽默亲和,贾志敏老师上课的严谨扎实,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像粉丝追踪偶像一样,锁定这三位名师的课。凡是有他们参与的教学观摩活动,无论公费还是自费,只要财力和脚力足够,我几乎一场不落。

听了课,不过瘾。我又找来这几位名师的教学实录,一遍一遍地阅读,一遍一遍地摘抄。每一节课都抄过至少一遍。有的课,我甚至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抄实录,不过瘾。于是找来录像课细细研究。研究实录或录像,我有两个绝招。

一是微格研究。从“导课艺术”、“问题设计”、“理答技巧”、“朗读指导”、“课堂激励”、“读写结合”、“结课艺术”等维度,归类研究,提取策略。

二是还原研究。试着将名师的课堂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再在“教学设计”的边上,写出“设计意图”。就这样,实录——设计——理念,一步一步逼近名师教学设计的内核。现在想来,研究名师实录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练习书法的“读帖”。“读帖”久了,写字就有了心得。教书亦然。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渐渐积累了几百个经典课例或片段。几位名师的课堂艺术,仿佛移植到了我的身上。无论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我常常能比较好地驾驭。我深知,这主要得益于,我在研究他们的过程中,获得了“缄默的知识”(伽达默尔语)。这种“缄默的知识”,是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意识地尝试走与崧舟先生不同的路子,慢慢地,我的教学有了自己的风格,也逐渐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和三位素来仰慕的前辈名师一起上课的机会,也逐渐多起来。上课、听课之余,我常常见缝插针地向前辈们讨教。我在前辈们的耳提面命和谆谆教诲中,获益良多。

从兼收并蓄的听课,到锁定目标的专注听课,慢慢地,我找到了自己。

细细想来,我的听课之道,其实和传统的学徒跟师傅学艺差不多,专注于一个或几个师傅,把基础打实了,慢慢地,方可“转益多师”。切不可基础未夯实,就想“博采众长”。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

3

当然,听课之道,因人而异。公开课,只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道之一。如果你仅仅把听公开课当作艺术享受,就像看春晚,图热闹,过把瘾,那你完全可以这样继续疯狂听课。

我的经验,仅供参考。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474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