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蹲点一线】走进巡石岛:乐守天涯,风浪铸就三沙魂

移动版    时间:2017-05-09 03:00

蹲点一线 走近巡石岛 海南公安边防总队三沙支队


马坤荣(左一)给战友讲主权碑和石岛的故事。

蹲点一线 走近巡石岛 海南公安边防总队三沙支队


边防官兵在石岛巡逻。


  在海南公安边防总队三沙支队的门前,记者见到被誉为“兵王”的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带兵模范马坤荣。个头不高、脸膛黑红,一双眼睛格外明亮。他站在一辆警用电瓶车前,全副武装,和三名战友一起准备出发到石岛巡逻。记者决定随行。

  三次打报告要求上岛服役

  石岛是西沙的魂。人们都说:不上永兴岛,不算到过西沙;到了永兴岛不上石岛,也不算到西沙。石岛和永兴岛虽然同处于一个礁盘上,但它的四周海蚀现象保存清晰,岩溶地形明显可见。因大部分地方岩石裸露,故名“石岛”。

  石岛在永兴岛东北方向1100多米处,由一条长长的海堤路连接。巡逻车上,马坤荣和他的战友,手握钢枪,腰板笔直,不停地向周围巡视。

  27岁的马坤荣是机动中队二班班长,可为什么会有个“兵王”的称号呢?马坤荣笑着说:“我17岁当兵,第二年就当了班长。后来每年都去总队带新兵训练,到现在已经带了九批。带兵多了,自己总结了一套带兵训练的方法,成了总队的‘带兵专业户’,‘兵王’的称号也就叫开了。”

  支队政委黄庆泽介绍,当兵已有十个年头的马坤荣原本并不在三沙支队,他是连续三次打报告强烈要求后才调过来的。

  “我的老家在湖南永州。父亲从1977年起在部队服役6年,退伍后在南海当了渔民。父亲给我讲起过他熟悉的渔民出海打鱼时船被外国军警船只撞沉的经历。”2013年8月,马坤荣在海口参加骨干队集训时,队里正好有一名西沙边防的战士。他不停地询问西沙的情况,听说这里人不多、条件艰苦,缺少水、电、菜,等等。让人没想到的是,他随后就递交了申请调到三沙的报告,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8个月之后,愿望终于达成。

  主权碑前讲石岛故事

  靠近石岛,我们被它的雄奇震撼。虽然它海拔只有15.9米,却是南海诸岛中最高的岛屿,陡然屹立,犹如磐石盘亘于碧海之上。

  走上石岛,我们发现它与西沙其他岛屿的不同——它不是由珊瑚礁构成,而是由礁石构成。这里的礁石形状千奇百怪,海浪呼啸而来,溅起浪花无数。海浪、海风、海礁构成了一幅雄奇的海洋山水画。

  石岛的东北,巨大的礁石如龙头般异然突起,呈狰狞状,层层叠叠,在碧波万顷的大海映衬下,颇显雄奇伟态。巨浪拍岸,发出如瀑布落地般的巨响。这里又被人称作是“三沙的老龙头”。巨石之上,“祖国万岁”四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犹如龙头上的“点睛之笔”。

  突然,镜头之中,老龙头上出现了一队身影。正是马坤荣和他的战友们。他们持枪矗立,凝望远方。雄奇的山水画因此增添了一抹亮色,变得更加生动。看到这个画面,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礁石上巡逻后,马坤荣又和战友们走向不远处的主权碑。这块主权碑立于2000年国庆,正面是一枚国徽和标明石岛位置的简易海图,背面是石岛的简介。

  主权碑前,马坤荣向战友们讲起了主权碑以及石岛的故事。小马爱讲故事,“小马故事会”曾红遍海南边防总队。来到三沙,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故事。他给新战友讲、给渔民讲、给驻岛单位讲、给学校的孩子们讲。每到重要的日子,支队的全体官兵会列队在主权碑前庄严宣誓。

  最难过的还是孤独寂寞

  讲完石岛的故事,一名战士拿出毛巾小心翼翼地擦拭主权碑。借这个间隙,记者又和马坤荣聊起来。“还记得初次上岛的情形吗?”“记得,记得很清楚。那是2014年4月21日,我正式上岛。”马坤荣仿佛回到了三年前。“前一天下午5点,我登上‘琼沙3号’,那是一艘物资补给船,上面装满淡水、蔬菜。当时是每半个月一班。”

  指着不远处的码头,马坤荣说:“船到三沙已是第2天早晨9点钟了。刚到三沙,感觉一切都很新鲜:天很蓝,星星很多,特别干净,仿佛天堂一般。”他笑了,接着说:“3天过后,生活上的各种不便出现了。没有淡水洗澡,用岛水洗后浑身又滑又黏,还有一股臭味;用岛水洗过的衣服,白色都变成了黄色;还有,岛上经常停电。”

  记者想起有人对三沙生活总结的“四高两缺一多”:高温、高湿、高盐度、高日照,缺土、缺淡水,多热带风暴。对一般人来说,每一条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高湿,衣服总是干不了,穿在身上很容易患皮肤病。马坤荣就得过“烂裆症”,既影响训练,还难以启齿。后来,他的病好了,自己也学会治了,还帮过不少战友治好了同样的病。

  “最难过的还是孤独寂寞,新战士很不适应。”马坤荣说。前两年,有一次他半夜起床,发现有个江苏籍的战士不见了。那么大个岛,大家分头找了几个小时都不见踪影,“最后发现他就在那边靠海的石头上。”他指了指老龙头下面。一个十八九岁的独生子,远离家乡,又不善于和别人交流,越是孤独就越想家。马坤荣没有责怪他。那个战士半夜站岗,他给送大衣;跑步磕伤膝盖,他给送饭、煮粥、洗脚、洗衣服。这名战士终于打开了心扉,适应了三沙的部队生活。

  三年驻岛超过200天

  晚饭过后,在支队篮球场边的石凳上,记者继续听马坤荣讲在三沙的经历。此时,篮球场上有人在打球,场外有官兵三三两两散步,还有来探亲的支队干部的孩子在操场上跑来跑去。如果不说,几乎看不出与内陆部队有什么区别。

  记者很好奇,马坤荣如何打发这孤独寂寞呢?他说,空余时间会绕着岛跑步,会练习书法,他写毛笔字已经开始带徒弟了,“还有到单位和学校讲故事,事情安排得可满了。”

  三沙既是“火岛”,又是“风岛”。马坤荣告诉记者,每次台风到来之前,他们会和当地工委一起通知渔民尽快上岸,加固渔船和房屋,遇有渔民被困,还要组织救援,“刚到三沙,第一次上前线,就赶上超强台风‘威马逊’。那次‘琼海055号’渔船搁浅,26名渔民被困,我们组织渔民一起去救援。”

  因为冲锋舟和渔船高度相差较大,马坤荣“跳帮”失败,落入海中。为了及时抢救被困渔民,他把绳子捆在身上,向渔船游去。通过救援绳,将渔民救了出来。在海中游泳,经常会磕碰到礁石、珊瑚等,手上、脚上、身上到处是伤,大腿上还缝了八针。

  记者注意到,马坤荣用了“上前线”这个词,“难道这里还不是前线?”马坤荣解释道:“现在这里的条件已经好多了。房子盖起来了,供给也比以前充足多了。相对来说,驻岛警务室更像前线,那里的条件更艰苦。”他介绍,支队的官兵会轮流到驻岛警务室驻勤,一月一轮换。马坤荣第一次驻岛是40多天,去年元旦后驻岛竟然一直驻到了3月20日。来三沙不足三年,他驻岛已经超过了200天。

  马坤荣口中的“前线”又是什么样子?记者想去看看。来自水务局的消息称,因风浪较大,不宜出海,采访只得一推再推。探访驻岛警务室能否成行?

  请看下期:探访赵述岛警务室。

  摄影:中国警察网记者 孙福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496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