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炸煎堆,津津乐道的童年趣事

移动版    时间:2017-05-09 19:18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琼海农村水稻收割的季节。看着金灿灿的劳动果实,加上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脸上乐开了花。

       

可是在童年记忆中,收割水稻是一件大事要事,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机械化,全都靠手工来完成。遇到台风来临时,还要全党全民齐动员来抢收。那个时候学校放农忙假,让学生回去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对农业生产的最大支持。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了增强学生们的劳动观念和节约意识,学校便号召同学们回去拾稻穗。那时候我还在上四年级,班上有人出了一个主意,让大家把拾到的稻穗交到老师那里集中起来,拿到农户家中换成糯米和花生油来炸煎堆(琼海俚语叫浮“珍袋”)。这招果真不赖,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浮“珍袋”就成了很多人抹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生活在农场,家里没有水田,加上自己贪懒,拾的稻穗不多,但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在意。而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就不一样,他们交上来的都是很多。

       

有几天时间的准备,大家的嘴也就跟着馋几天。那时候星期六还要上课,浮“珍袋”就安排在农忙假结束后的第一个星期天。

      

 浮“珍袋”要提前一天将米浸泡在水中,由老师星期六晚上来完成。

      

 第二天虽然不上课,但为了浮“珍袋”之事,同学们都来得很早。上午的任务是把昨晚浸泡过水的米,拿到农户家里磨成米浆,然后装在布袋里用大石头压住,把米浆里的水份压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步骤虽然不费力,但也要花两、三个小时。

       

真正浮“珍袋”是在中午时才开始的。同学们都不会弄,很多家长都会过来帮忙。和糊制坯是最难的工序。为了让“珍袋”味香皮脆、膨胀好看,和糊制坯时要加入适量的白糖和苏打粉。“珍袋”有空心和馅心之分,我们浮的是馅心“珍袋”。浮“珍袋”用的馅料除了冬瓜糖需购买之外,花生仁、芝麻和白糖都是同学们从家里拿来的。为了其现家乡特色,还在馅料里加入椰丝。

       

和糊制坯和馅料都准备妥当后,就开始转到其他工序了。这时兵分两路,一路捏制“珍袋”,用双手心来回转动、轻轻拍打坯料,把它压成直径约5公分,厚度较薄的圆饼,然后在中间加上馅料,用五指从圆饼的边缘慢慢起捏,这样一来圆饼就变成了兵乓球大小的圆球了,捏好后放在一边待浮。另外一路去生火,这道工序需要的是一口大锅,学校厨房就成了浮“珍袋”必选场所。

       

都说干柴烈火越烧越猛,可当时集体单位用的炉灶烧的都是谷壳。从花生油下锅到烧开需要半个小时,油完全烧开以后,“珍袋”就可以下锅煎炸了。这个环节最关键,调节好火候至关重要,火小了浪费时间,火大了油温过高,“珍袋”会烧焦,颜色也会变黑,要不停地用锅铲摆动。浮“珍袋”是一边下锅一边出锅,“珍袋”从下锅到出锅,需要十分钟左右。有经验者都是凭着“珍袋”的颜色来判断是否可以出锅。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判断方法,那些完全浮在油面上的就是差不多好的了。

       

经过几个小时的不懈努力,金灿灿、香喷喷的“珍袋”已经全部出炉了,每个同学都分得十几个。这样一来,老师乐了,家长笑了,学生更开心。

       

在日新月异、物质丰富的今天,各地都有“珍袋”的踪影,它是茶店、酒楼食肆不可缺少的风味糕点之一。

       

在琼海农村,“珍袋”还是小孩满周岁时,祭拜公婆和抓周时必备物品。 

         

—— 梁文洪 作于2011年7月 

热门关注

炸煎堆,津津乐道的童年趣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49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