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学习琼海经验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移动版    时间:2017-06-28 17:03

(原标题:学习琼海经验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编者按

为落实省委书记罗保铭关于推广琼海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由省政协主席于迅亲自牵头,省政协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对琼海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具体做法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做了经验总结,形成了调研报告。报告认为,琼海美丽乡村建设方向明、路子正、合力大,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大力推广。本报今日对该报告予以刊发,以期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为落实省委书记罗保铭关于总结推广琼海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由省政协主席于迅亲自牵头,省政协组成了由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杨志成主任为组长、多名省政协常委和委员为成员的“琼海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组,于今年8月深入琼海博鳌镇、会山镇、嘉积镇、塔洋镇、大路镇等地调研走访;10月14日,于迅主席又亲率调研组赴琼海大路镇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嘉积镇北仍村、万泉水乡小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了由琼海市有关领导和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参加的座谈会,听取琼海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共同探讨村民与政府的相互作用对美丽乡村建设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视察海南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服务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琼海市委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后,对省委六次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总体部署的认识更加深入,按照罗保铭书记就贯彻习总书记指示精神所提出的,要“争创特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范例”的具体要求,扎实抓好落实,研究制定了“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生态为先、文化为先、民生为先”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发展目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群众的期待和认同为准绳,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基本建设原则,以公共财政投入带动村民投入为保障,实现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城市标准,“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让市民感受农村的田园气息,让村民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质,最终把琼海建设成为当地百姓的幸福家园和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具体做法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风情小镇,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琼海充分依托现有的自然、人文条件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挖掘整合资源,以别具一格的文化传承为灵魂,将全市12个镇打造成为历史记忆厚重、乡土文化彰显、民族风情独特、地域特色突出、优势产业鲜明的特色风情小镇,如博鳌镇的“博鳌丝路天堂小镇”、中原镇的“中原南洋风情小镇”、潭门镇的“潭门南海风情小镇”、塔洋镇的“塔洋古邑小镇”、万泉镇的“万泉水乡小镇”、阳江镇的“阳江红色文化小镇”、大路镇的“大路农耕文明小镇”、嘉积镇的“嘉积新纪元”、会山镇的“黎苗风情小镇”、石壁镇的“民俗风情小镇”、龙江镇的“碧野小镇”、长坡镇的“椰韵小镇”等,形成了“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的格局。这12个特色小镇将来既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传承乡土文化的示范点,也是农村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既博得了海内外游客的广泛赞誉,也收获了当地居民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

二是着力打造农民致富项目,助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琼海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园林化、景点化为特征,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培育支撑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努力达到“好看又中用、美丽且生财”的效果。连片规划龙寿洋、热带滨海和万泉河三个大型国家农业公园,打造集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休闲和运动功能融为一体的城乡产业综合载体,把农业公园建设成为农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和游客的乐园;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创办富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组织,发展新型体验式农业庄园,让农民既当股东也做员工;鼓励引导农民主动创业增收,开办家庭农庄、家庭旅馆、土菜酒楼、采摘园、养殖场、渔家乐、田园咖啡屋、特色美食店等,让农民直接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带动当地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创业,推动农民增收扩面提速。

三是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走“弃村进城”的老路子。琼海注重城乡统筹、点面结合,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加快环境卫生、城乡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和行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让农民享受到新型城镇化的成果。目前,琼海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已100%覆盖全市的自然村;农村厕改覆盖率达89%;城乡饮水一体化覆盖率达70%,自然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城乡公交一体化已通达65%的行政村;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行政村村村建有卫生室,选派城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镇区卫生院和乡村卫生室坐诊;市、镇、片区和代办点四级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村民不出村、不出镇就能办好要办的事情;农村信用合作社自助转账终端覆盖全市204个村(居)委会,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办理转账业务。

四是建设联通全市重点景区的绿道系统,努力打造农民致富、市民休闲和游客观光的融合体系。琼海充分尊重自然,在不破坏自然植被的前提下,顺山势水脉,在林间新铺设了100多公里的绿道,连接并改造了200余公里的畅通工程乡村道路、土地整治机耕道路和农业综合开发田间道路,共形成了300多公里的绿道网络,已将9个传统景区、12旅游休闲节点以及12个镇、300多个自然村连接起来,初步构成了一个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农业产业融为一体的新型业态体系。琼海计划再增设200公里的绿道,最终形成500公里的绿道系统,把全市最靓丽的景点、公园、农庄连为一体,把全域1710平方公里内12个镇2756个自然村连成一个大的景区,没有边界、没有围墙,主客共享、居旅相宜,让农民、居民和游客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促使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主要成效

一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升。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并重点向农村倾斜延伸,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越来越完善,农村居民同样可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如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毗邻城市,城乡无边界地自然相融,边界的模糊凸显的恰恰是城乡差距的缩小。

二是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琼海美丽乡村建设走了一条文化与产业相融合、旅游业和农业相融合、城市与农村相融合的新路子,大大地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2014年,琼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5万人次,同比增长113%,约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乡村旅游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95%;游客人均消费,从原来占全省平均值的82%上升到120%,在全省各市县中仅次于三亚;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0.2%,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3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连续2年保持全省第一;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48%,比位居第二的农业高出10.4个百分点,琼海已实现了从旅游通道到旅游目的地的重大转变。2015年春节期间,甚至比较偏僻的会山镇苗绣园和加脑苗族风情村都迎来了1000多名自驾游客,实现了零的突破。

三是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多样化、身份多元化。美丽乡村建设催生了新的产业模式,盘活了农村的资金流、人流和物流,把农民从原来单纯从事生产性劳动变成了能够参与到合作经营、土地和房产入股或出租、就地打工等多种生产和经营方式中,农民收入结构也实现了从单一的生产性收入向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生产性四项收入的转变。潭门、博鳌、中原、万泉、塔洋等特色小镇建成后,镇墟铺面租金至少都有三倍以上的增长,当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大幅提高;农民通过入股、出场地等形式参与创办“乡愁味道”、“龙寿传说”、“花梨人家”、“草根三味”等股份制农家乐,还能在农家乐中就业,股份分红和工资性收入成为村民收入的新常态;旺盛的乡村旅游把农产品变为旅游商品,农民的生产性收入也得到提高,如龙寿洋草莓采摘园成熟季节每天能为每户农民带来400元左右的收入。2014年,琼海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0910元,同比增长12.9%,人均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997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509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