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琼海小伙捐骨髓昨晚送抵江苏 患者成功接受移植

移动版    时间:2013-03-13 20:35

  琼海之窗网最新报道 (记者:姜文山 文小丹)3月11日晚8点10分,南国都市报记者准时抵达南京,来自江苏淮安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早已等候多时,患者还在等待。从南京到淮安,还需3小时。

  夜幕下的南京,气温在9℃以下,风打在脸上,有种刺痛,但我们的心是暖暖的。

  11日晚11点10分,淮安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一片寂静,患者61岁的母亲守候在病房门口。见到记者和医生到达,她激动地走向前,含着泪说,“谢谢你们,终于到了;我孩子有救了。”

  文/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洪旭

  图/除署名外均由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洪旭摄

  转播到腾讯微博

  

琼海小伙捐骨髓昨晚送抵江苏 患者成功接受移植

 

  取出捐献的造血干细胞

  转播到腾讯微博

  

琼海小伙捐骨髓昨晚送抵江苏 患者成功接受移植

 

  包裹造血干细胞及其他两件物品

  转播到腾讯微博

  

琼海小伙捐骨髓昨晚送抵江苏 患者成功接受移植

 

  本报记者乘机护送造血干细胞

  转播到腾讯微博

  

琼海小伙捐骨髓昨晚送抵江苏 患者成功接受移植

 

  等待的江苏患者成功接受骨髓移植

 

  捐献骨髓:

  琼海青年成功采集

  154毫升

  3月11日上午,经过连续4小时的采集,来自海南琼海市的青年小马成功捐献了15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当得知记者将护送其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至江苏时,小马悄悄地说,“你帮我看一下,对方长什么样,顺便带句话给他,祝他早日康复,全家幸福。”按照红十字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规定,捐者和受者双方要在2年后才能见面,而在此前,双方都需保密,特别是私人信息或者手机号码等都不能向双方人员透露。小马说,这些规定和常识他都在网上查资料看到了,他不会问,只要看到自己捐献的骨髓,真正用到了对方患者身上,就放心了。

  11日下午3点,南国都市报记者再次来到海南省人民医院输血科,中华骨髓库海南分库工作人员梁娜将小马捐献的冷藏着的15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取出,其中共有3样物品,用两块毛巾,折叠包裹;然后拿出一个印有“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字样和“红十字”标记的冷冻箱,将冷冻后凝结成冰块的瓶装矿泉水,放入冷冻箱,下面3瓶,然后将包裹好的造血干细胞放在上面,然后在最上面放2瓶,盖上箱子即可。

  特殊使命:

  千里送血

  半小时摇晃一次

  “这对患者很重要,一定要安全送达。”梁娜叮嘱记者,这个护送的任务很简单,经过多年的发展,所有环节都已经成熟,并且畅通;而患者所在的医院也会派人在南京机场接机。同时,梁娜也详细讲解了护送造血干细胞的注意事项:比如造血干细胞不能照射X光,如果被照射后就不能用于患者移植;为防止造血干细胞凝固,要定时摇动冷冻箱,一般是半小时摇一次;冷冻箱里有3样物品,少一样都不行;包裹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时,不能将袋口折叠,以防刺破装置混悬液的塑料袋;完成交接后,将一式两份的《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交接单》带一份回来,交给省红十字会。

  11日下午3点半,记者从医院冷藏库将冷冻箱带上,开始上路。走在医院里,发现有很多人注视着这个标有“红十字”的箱子,越发觉得任务“艰巨”。坐上前往美兰机场的出租车,心里有些紧张,这是一个人必须完成的任务,每隔半小时,记者都不忘轻轻摇晃一下箱子。

  大爱“相髓”:安检走绿色通道 同机乘客让座

  到达美兰机场过安检时,南国都市报记者拿出了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红十字会开具的《介绍信》,“造血干细胞不能照射X光,如果被照射后就不能用于患者移植。” 现场安检人员查看后,让记者走绿色通道,其他物品过安检后,再打开箱子给安检人员检查。

  11日下午5点35分,一切顺利,成功登上了飞机。落座之后,发现座位恰好位于紧急舱门处,乘务人员表示,该排座位前方不能放置任何东西,但是冷冻箱需要定时摇晃,不能将其放在行李架上。了解这一情况后,乘务员给前排乘客讲了这一情况,前排乘客马上主动让座,并交换位子。

  这时,周边的乘客都非常热心,询问一路上的情况。一位男乘客问,“你是红十字会的志愿者,送的什么东西?” 当得知该冷冻箱所装的造血干细胞是一位海南青年所捐献,由志愿者护送给江苏一位患者救命用时,该乘客竖起了大拇指:“那个捐献者很伟大,你们志愿者也很辛苦。”

  “髓”到重生:江苏患者成功接受移植

  “我去给你拿种子,你安心等着吧!”3月11日下午6点,江苏淮安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的宋医生打电话给患者,然后驱车前往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11日晚8点10分,南国都市报记者与前来接应的医生见面,随后又紧急驱车前往淮安。一路都是高速,开车的师傅是患者的同事,车里放着开心的音乐,就像大家的心情一样。宋医生给医院打了一个电话,“接到人了,可以做好准备了,我们11点左右到。”

  经过3小时的长途夜奔,车子终于进入淮安城区。

  “平平安安到达就好。”3月11日晚11点10分,淮安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一片寂静,患者61岁的母亲守候在病房门口,见到记者和医生到来,激动地走向前,含着泪说,“谢谢你们,终于到了;我孩子有救了。”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医生打开箱子的那一刹那,拿出了冰块,又拿出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记者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血还在,希望就在。

  在填写了交接单之后,医生立即将这15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送入无菌层流病房,先给患者输血。

  南国都市报记者透过无菌层流病房的双层玻璃窗看到,鲜红的血液通过导管缓缓注入患者体内,患者陈先生坐在床上,精神状态很好,眼神中流露出希望之光。在双层玻璃窗外的医护人员和他的母亲,都用喜悦的眼神看着他。在相互对望中,陈先生突然举起大拇指示意,因为隔离后,通话要靠打电话。陈先生以此举表示感谢。

  受助患者:他给了我新生 永世难忘

  3月12日上午9点,南国都市报记者再次前往医院,探望患者,医护人员正在给其做护理。隔着玻璃窗,病房中的陈先生面带笑容,他说,“现在我的身体很好,已经做过6次化疗,第一次后就已经得到缓解。但总是复发,这次有了海南好心人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其复发的可能性就小了。”

  “感谢你,你一路挺辛苦的。”陈先生重复地说着,“同时,我也要感谢那位捐献者,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永世难忘,等康复之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带着孩子去登门拜谢,特别感谢他。”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5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