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推荐
这位与袁隆平比肩的院士走了!你吃的每碗米饭,可能都有他的付出
谈起杂交水稻,众人皆知袁隆平,却少有人知道于近日仙逝的,堪与袁隆平比肩的朱英国院士。其实,两位伟大科学家相知相交几十年,早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8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湖北武昌举行,各界人士500余人送别。
武汉大学内为其设置灵堂,供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吊念 图片来源:长江网-长江日报 记者胡九思 摄
朱英国是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和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
8月9日2时51分,朱英国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78岁。
国人皆晓袁隆平,岂知英国堪比肩!
在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方面,朱英国足以与袁隆平先生平起平坐;人们称他为“农田院士”。
论成就,他研究的“红莲型”杂交稻,目前已累计推广逾1亿亩,种子出口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累计约3亿斤,并开始在非洲育种。
而抗病抗虫耐高温、高产优质、适应性广、适合机械规模化生产的新“红莲型”杂交稻品种也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论经历,朱英国研究水稻过程之艰辛,与袁隆平何其相似!
1985年在海南繁育种时,面对没有电灯、没有煤气、住在草棚的艰苦环境,朱英国带领大家上山砍柴做饭;20世纪末90年代初,经费紧张请不起插秧工人,朱英国亲自操控机械整田、插秧。
忆往昔,与朱英国共事30多年的,武汉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仁山感慨地说:
朱院士像一只不知疲倦的“水稻候鸟”,奔波田间地头、追逐田野的春天。
秋风乍起,他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春天,才返回湖北,很多个春节不能与家人团聚。
近年来,尽管身体大不如前,但朱英国在拄着拐杖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下田。
2013年5月,朱英国(左一)与袁隆平院士(左二)、谢华安院士(左三)等在海南考察红莲型水稻新品种珞优8号等产品
事实上,从1972年开始,朱英国就认识袁隆平,两人相知相交几十年,早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朱英国总是尊称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的先驱,是中国的骄傲。袁隆平的创新思路给了他很多启发,是良师益友,非常尊敬。
他还说,自己与袁隆平没有可比性,因为科研的重点、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有很大不同,自己只是努力追赶,并尽力做出特色。
为天下苍生饥寒,奋斗终生
朱英国之所以为水稻事业如此拼命,与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
他生长于大别山区罗田县农村,家境贫困。小时候曾是儿童团一员,给八路军放过哨,砍柴、放牛、种田,是父母干农活的得力小助手。
高中时的一个暑假,田埂上的乌桕树发生大面积虫害,他带头灭虫,获得当时县乡政府表扬,事迹还上了当时的《罗田报》。
填写高考志愿时,朱英国连填了3个武汉大学生物学的志愿。他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想当一名农业科学家,与贫困和饥饿斗争。
最后,朱英国考上了武汉大学,攻读植物遗传专业。刚进大学不久,他就遭遇了席卷中国的饥荒。这场饥荒在他心中留下长久的悲悯,也更坚定了他的人生梦想:让世界远离饥馑!
接下来的50多年里,他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不懈追求,无论周遭环境如何恶劣,初心不改。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我和同事们除了在试验田里忙碌外,还要自己砍柴做饭。为了呵护精心培育出的禾苗,我们时常要与毒蛇、田鼠激战,与疾病、寂寞抗争。
有次搬机械时腿部被划出一条口子,怕耽误工期,他坚持插完秧才回去止血、消毒。
朱院士的办公室十分简单,最多的就是书籍和实验数据 图片来源:荆楚网
在长期和农村、农民、农业打交道后,朱英国深深地感到,劳动力紧张,种一亩田的成本不断上涨,有些地方的田地都荒芜了。
就这样,他渐渐走上了水稻育种之路。
2011年,朱英国带领武汉大学研究团队,与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南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建设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他坚定地认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科学家肩负的社会责任。
“保命对我没有意义”
2015年5月,朱院士从海南回来,由于连日奔忙,身体极度虚弱,到医院把医生都吓坏了,下了病危通知书。医生多次叮嘱他,不能再到处跑了。
“保命对我没有意义。”朱英国回答。
众人事后想来,这句话的含义,不仅指他要为水稻培育事业燃烧所有的能量,亦指要为国家栽培可用之才。
即将读博士的罗肖陨,陪伴恩师走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朱英国去世时,他悲痛到无法自已:在陪护的几天里,总是慈爱地笑着和他聊实验、每晚睡前对他道一声“辛苦了”的老师,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就在头天晚上,病床上的老师还关切地问起他实验的情况。
“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是国家的栋梁,要以国家的粮食安全为己任。”老师的殷殷叮咛,铭刻在罗肖陨心头。
告别了恩师,他暑假里将继续在鄂州实验基地观察水稻生长情况,默默践行自己内心与恩师的约定。
武汉大学生科院陈学峰教授回忆,他博士毕业后,在朱院士的支持下,赴美国进行几年博士后训练。老先生总是像父亲一样,关心他在国外的学术成长和生活情况,勉励他努力进取,早日归国,把事业扎根在祖国。
博士生肖海军说,在朱英国住院的这段日子,使他更深切地感受到导师对国家农业事业的深沉的爱。
“老师生前有两件事放不下——水稻事业和科研团队。他对我说得最多的话是,年轻人要以事业为重,要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英才翘楚英名传四海,
国士擎天教泽伴人间!
先生,一路走好!
还没学车的恐怕要哭!驾考新规来了,10月1日起实施,难度大升级!
来源:中国新闻社(马芙蓉、邢知博)、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俞俭)、湖北日报(记者韩晓玲)
编辑:顾浩楠
- 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2022-11-20)
-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2022-11-20)
- 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是否要隔离?权威回应来了(2022-11-20)
- 新华社评论员:既要整治层层加码,也要防止放松防控(2022-11-20)
- 习近平同泰国总理举行会谈(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