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粉丝“高高峰”的要求↓↓↓↓放的歌曲
万泉河像一只从南海之滨的博鳌伸向海南中部山区的巨手,将五指山和黎母山区奔腾而来的各条溪流汇聚成河,流经石壁、温泉后水势缓流、水域宽广,形成一个类似黄河几字型的生态流域,嘉积就是这条万泉河畔的一个关键点,它被誉为“琼属巨镇”,这一切皆与一条百年古道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该古道正是颇有名气的“溪仔老街”。
百年商道青石街
繁华落尽归自然
(摄影/gushuifc)
嘉积设市,最早见于地方史志记载是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属地在积善都,在会同县治西二十里。到了清嘉庆二十五年,嘉积被称为“琼属巨镇”。嘉积属于古会同县(今琼海市)管辖,又位于水路交通要道,商贾繁忙,本岛北部货源,内陆的物资,以及国外木柴、奇货的船舶经博鳌港逆行至嘉积溪仔港,本岛中部货源及各类土产经石壁、龙江、温泉等镇顺流驶进嘉积,从而形成了嘉积商埠巨镇。
(摄影/gushuifc)
溪仔码头是嘉积巨镇的发迹港口,嘉积的商埠离不开溪仔港。从琼北及内陆水路运来的各类物资如布匹、盐、煤油、陶瓷器等,从本县及邻县水陆运出的货物有槟榔、椰子、木材、猪、牛、红藤、蜂蜜、糖、海产品及山货等,全部集中在嘉积进行商贾,然后通过港口发往各地。
溪仔港附近的西关庙(摄影/gushuifc)
至今仍立于西关庙旁的一通“西关庙碑”,此碑镌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5),部分碑文载:“溪仔码头”水陆交壤之所,商船驻足之区,人康物阜,货殖财丰”。 可知,溪仔港已经成为货物集散地及转运点。
(摄影/gushuifc)
据了解,由溪仔港上岸进入市井的首条路称为溪仔街。至于为何称溪仔,有人认为是住在万泉河上游的屯昌溪仔村先民迁移本处,把原先自已居住的村名带来的,叫开之后就沿袭至今;也有人介绍时称溪仔街也曾写成溪子街,或为福建裔海南人命名,仔即闽语海南话中“小”的意思。
(摄影/gushuifc)
随着商贸经济发展,嘉积的溪仔街-新民街逐渐形成一条线,并由这条线形成一个扇面,从乘坡河谷顺流而至的木材和从定安河船行而来的红藤山珍,从博鳌逆流而上的带着海口、万宁各种货船商品,均汇集在溪仔街口的西江码头,商旅云集,渐渐地于明初形成集市,清初成为“琼崖巨镇”。
(摄影/gushuifc)
我们采访了一位住在溪仔街的92岁老阿婆,了解那段被历史淹没的过往。她19岁就嫁到溪仔街吴家,丈夫家世代以港口劳作为业,为了抢先争取到活干,把家建在较靠港的小街处,每当货船到港就去船上卸货、搬运,分派出售。
(摄影/gushuifc)
阿婆说,溪仔港什么货都有,搬运工是看到有什么货就搬什么,全家的生活就靠在港口搬运糊口,但是台风多雨季节,运货的船舶较少,老阿婆就用竹子编织簸箕、箩筐补充生计。阿婆一生有过六个子女,活下来的只有一 男一女,每当说起这些伤心事,饱经沧桑的阿婆心中总是沉默淡定,似乎生活的艰难对她来讲仿佛已经过去。
(摄影/gushuifc)
老阿婆的儿子吴秋和说,在溪仔街主要是做木柴生意。由于溪仔街近港口,住在街两边的村民抢得生意先机,所以溪仔街发展快速,理所应当成为嘉积重镇货物转运,集散分发之要地。
(摄影/gushuifc)
吴秋和说,当时的溪仔街是一条石板道,自西而东地形渐高,石板路有许多级台阶,现今见到的青石板路是前几年重新敷设的,青石板是原来的古道石,石板数量不够就从别处运来,我们见到的石板路虽然台阶极少了,但是整条街的地势斜坡还是很明显。
(摄影/gushuifc)
街两边的古老矮小的青石砖砌的房子只剩下几间,幸运的是石板还是老样,这条石板道经过200多年的人流往返踏行,铮亮光滑,漫步于古道上或许还会令人触摸到岁月的痕迹。
溪仔书屋(摄影/gushuifc)
溪仔书屋一角(摄影/gushuifc)
老人在老屋里安详地看电视(摄影/gushuifc)
嘉积水电站(摄影/gushuifc)
溪仔码头于1969年被拆,在港口址上修建嘉积水电站,码头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关于嘉积值得一提的地方
“嘉积”曾写作“加积”
(摄影/missyou0830)
嘉积,从前多写作加积。年轻的琼海市府所在地。印象中以前官方文字介绍说:明朝嘉靖年间积善都形成集市,取年代和地名各一字命名嘉积。还有个荒唐的解释是明初一个叫嘉积的商人在此开埠形成集市所以叫嘉积。
那么问题来了,嘉积镇及周边的加祥、加囊、加利、加文、加城等地名如何解释?在天涯社区琼海版内还在为此地名是该写作“嘉积”还是“加积”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我请教了几个黎族朋友,他们告诉我加积的海南话读音和黎语里水边的山丘土丘很相近,而其他的“加”字头地名大多和树木、地势有关。由此我推断嘉积地名的产生可能超过文献记载上的七百多年,作为一个黎族人曾经生活过地区的地名年代应该超过千年。
在海南地图上仔细看你会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加”字头的地名有两百多个。除海口、文昌、定安有少量分布外,主要集中在琼海、屯昌、澄迈、万宁、定安、临高、儋州等地。而这些地区多是原汉、黎交汇之地,“加”应该是黎语,是印证黎族从北向南,从外向内不断迁徙的一个例证。
新民街
(摄影/missyou0830)
街道很老名字很新,因民国初年兴起新民运动而命名。一如后来全国每个城市都有的中山路、解放路一样是一个城市市井繁华的重要标志。今天的嘉积新民街骑楼林立,中外建筑风格交相辉映。在琼海市府的重金改造和大力宣传下作为曾经嘉积商埠十三行核心的新民街已成为琼海最有特色的风情古街之一。
资政第
“资政第”——琼海市文保单位,位于嘉积镇温泉石角村,是新加坡侨领王绍经故居。王绍经,1884年到新加坡谋生。经过艰苦创业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百万富翁,跻身于新加坡12位名商之列。当时南洋华侨中盛传一句话:“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王绍经成为琼海人在海外艰苦创业获得成功的典范。
清末,王绍经出资在家乡创办侨批业,专门为南洋华侨赡家侨汇办理汇兑服务,被清政府诰封为"资政大夫",并赐予"资政第"牌匾。
(摄影/missyou0830)
王绍经故居中堂的画屏上有王绍经及长子王先树的四张照片,两张常服两张官服。王先树是王绍经的长子,1881年出生于琼海。孩童时期,王先树在家乡接受了私塾教育,十多岁时王绍经将他带往南洋。由于他聪明好学,精干敏捷,很快就熟悉经商门路,青年时代王绍经便让他往返新加坡和海南之间做生意。
上世纪初,王先树身带十万光洋,只身回海南开创事业,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在海南缔造了自己的商业传奇。在海口创办了当时最时尚的百货零售店“精华公司”和令名媛淑女们趋之若鹜的“裕大公司”后接管富商云集的“大亚酒店”,在嘉积开办恒裕兴百货公司,主理父亲创办的“批局”为海外华侨给家乡亲人汇款提供服务。后来,民国政府在此基础上,将之发展为邮局。为了表彰他对家乡的贡献,王先树获清政府任命为“戴花翎分省知府法部郎中”官衔,民国初年又出任乐会县知事。
观察第
(摄影/missyou0830)
“观察第”——琼海市文保单位,位于嘉积镇温泉逢龙村,是缅甸侨领卢鸿谟故居。
“观察第”卢家大宅实际上是父子两代人共建完成。初建时卢家兄弟修富、修贵资金有限所以祖屋低矮,及至后来南洋经商发达后寄钱回乡逐步建起后三进房,形成前厅高于正室的反常规格局,这是卢家逐步发家的印证。当然也有卢家主人经风水先生指点特意续建成这种布局的说法,取“龙盘虎踞”之意,象征着卢家的富贵地位。
卢家大宅取名“观察第”源于卢鸿谟的伯父卢修贵。卢修贵是缅甸华社早期著名侨领,曾获清廷例授道员,衔加二级赏戴兰翎,诰封资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