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琼海:面朝南海看浪飞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06日 13 版)
琼海
海南省琼海市,从海上讨生计,到向旅游、会议会展、田园城市要繁荣,正走出一条更具海南特色和更符合新丝路战略要求的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新路子,为对接与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供有力坚实支撑。
琼海是独特的,“打开门就是南洋”,一代又一代琼海先民,凭借一个罗盘、一本“草根航海日志”——《更路簿》,将海上丝绸之路先行者的足迹,写进“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早在汉代,琼海渔民就发现并命名了南海诸岛,西沙群岛的甘泉岛上至今留有唐宋时期琼海潭门渔民居住的遗址。
往事越千年。沉入海底的宋代青瓷双鱼洗早已与泥沙结成一体,《更路簿》让位于卫星导航,静静躺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上。守着“祖宗海”的琼海人,面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帆竞发,在新千年里该如何“牧渔耕海”?
更识“海味”:以跳出海洋经略海洋
海风习习,潭门镇中心渔港内渔船一溜儿排开,颇为壮观。
潭门港是海南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西沙、南沙、中沙、东沙群岛作业渔场的后勤给养基地和深远海鱼货的集散销售基地。
潭门人祖祖辈辈打鱼。清代潭门渔民郑庭芳传奇般驾船抵达过亚、非、欧等多个沿海国家和地区。目前,3万余人的潭门小镇,渔船逾1000艘,从业渔民达6000多人。
海,还是那片海;船,已不是那条船。
“我16岁跟父亲出海,小船啥航海设备都没有,下南海全凭罗盘和老人们的航行经验。捕鱼都是礁盘作业,潜水捉鱼。南沙每个礁我几乎都游过,水下哪片海域有暗礁,哪片礁石长什么样,几乎都摸出来了。”39岁的“船老大”王振福,闯海23年,最远驾船到曾母暗沙,是南海“活地图”。
王振福每年出海捕鱼三四次,每次要在海上漂两三个月,航行数万里。“也怕过,”王振福坦言,“船小,不抗风。以前天气预报也没现在准,海上遇见风暴,全凭运气。”但王振福从未退缩过,“不打鱼吃什么?”
10年前,王振福家买了一艘载重45吨的渔船。“当时算是最好的了,那时100吨以上的船很少,但现在只能算小舢板。”王振福说,2013年起,镇里陆续造了近30艘500吨的船。现在已有9艘停泊在港口,年底还有4艘会开回来。
不仅仅是船大了、大船多了。“2013年,潭门每艘渔船都装了北斗系统,无论船开到哪里,遇到什么情况,岸上马上就知道。过去在海上漂,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这样一来,风筝就有了线,我们也踏实多了。”王振福正在检修船只,准备明年春节后出海。
从支持渔民造大船到组建“海上党支部”,随着渔业生产万里保障线不断构建完善,潭门远海捕捞业发展迅速,2013年年产值达到3.8亿元。
变化的不仅仅是船。
徜徉千年古渔镇,街道立面一水的白墙红窗,连排屋顶装饰着拴船石柱、红漆渔船,海鲜店和工艺品店成行成市,浓郁的渔乡风情扑面而来。
两年前,潭门启动南海小镇建设,主打“渔文化”牌,彰显耕海文化,镇墟面貌焕然一新。默默无闻的古渔镇,引来八方游客。
“游客们体味渔村风情慕名来我们这里,吃海鲜,买工艺品,街面上一下子繁荣了,商业也旺起来了。我们这里也从光打鱼,变成了打鱼、旅游、工艺品销售多业并举。”渔民协会会长丁之乐说。
如今的潭门镇,临街铺面“一铺难求”。以贝类加工为主的海洋经济产业园区,大型贝类加工厂从原来的68家增加到现在的100多家;旅游工艺品店从35家发展到370家,成为国内最大的贝类工艺品加工生产交易中心之一,不少工艺品还远销东南亚。镇墟新增从业人员1.2万人,其中5000多人是原先外出打工、现在回乡就业的本地人。
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印迹遍布“万里石塘”的潭门人“牧渔”情更深,同时,正打开了另一扇“耕海”之门。
更蕴乡愁:以“长出”城镇造好城镇
茂密的槟榔林下,是老船木打造的桌椅——草寮咖啡屋,一如其名简洁朴素。当咖啡的醇香飘入乡村的袅袅炊烟,真的是别有一番意趣。
“有一种乡愁叫北仍”,嘉积镇北仍村雄心勃勃,正以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为旅游引物,加快传统农村向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农村转变,目标直指“农民的幸福乐园、市民的乡村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今日琼海,正以全域5A级景区的理念,在全市1710平方公里的绿色本底上打造田园城市。一条条散发着热带风情的景观带将城市和乡村连成一体,城市也洋溢着田园风情。
海上丝绸之路满载的不只是华夏丰饶的物产,还满载华侨华人浓浓的乡愁。在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琼海要挑战的不只是打造开放发展的升级版,更多的是如何留住乡愁、留住美丽、留住希望。
2013年以来,琼海探索“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路子,让城市与田园和谐共存,让百姓与城市一同成长。
人口不到3万,旅居海外的却有6万多,中原镇如今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子“回乡看看”,原因就是“风情化改造”留住了乡愁。自南洋引种的藤萝雨树依然郁郁葱葱,祖屋也还在,只是进行立面等改造,檐廊立柱尽显南洋风情。抖落一身积垢,侨乡容光焕发,人气旺了,旅游火了,消费与投资激活了。风情化改造政府只投入约4000万元,而截至目前仅拉动的民间投资就超过1亿元。
琼海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所有镇墟的特色化改造升级。
“城镇不是造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说,就地城镇化既顺势而为又因地制宜,实质是人的城镇化,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田野公园化,让农民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质,让市民感受乡村的田园气息。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漫步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连片的田野一望无际,片片村庄点缀其中,田野风光令人沉醉。不经意间,农业变成了农旅业,第一产业嬗变为第三产业,附加值大幅提高,承包地流转年租金倍增。
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国家农业公园、万泉河国家农业公园,3个公园总面积近15万亩,集农村产业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运动功能于一身,覆盖全市一半多农业人口。“我们现在享受的,不仅是一种钱包鼓起来的生活,更多是一种‘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境界。”琼海人自豪地说。
一个曾以渔港著称的地方,正在生长着一座滨海新城,一个为对接与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的新节点。
更具“海派”:以拥抱世界走向世界
博鳌大名鼎鼎,与潭门隔海相望,这里,如今已成为“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
1.5平方公里的小镇,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2家。如果说潭门的“土”令人难忘,博鳌则以“洋”扬名,颇具国际范儿。历经十三载砥砺,博鳌亚洲论坛惊艳世界,发展成为亚洲重要高端对话平台,吸引世界各地对中国、对亚洲发展充满希冀的人们在此相聚。
2010年,在博鳌镇,有一片靠海的沙滩既没有灯,也没有路。当地人蒋翔,决定在这里开酒吧。有人不理解。蒋翔说:“博鳌盛会每年迎八方宾客,却留不住客人。晚上大家出了会场,总得有个地方坐坐,叙叙友情,谈谈人生。或是干脆什么都不做,发发呆。”
“海的故事”酒吧一开张,来开会的客人,慕名而来的游人,都爱上了这个“故事”。渐渐地,“海的故事”旁边,有人开了“@情海”,有人开了“般若海”……有了人气,有了灯,也通了路,一片特色酒吧公园,渐成气候。
渐成气候的还有冲浪基地。令人有点吃惊的是,引入这项运动的是个名叫大卫的英国人。大卫是海上风筝冲浪教练。海上风筝冲浪,要海,更要有风。为寻找最合适的训练地点,大卫走过很多地方,偶然来到博鳌,他激动了!这里有海、有风、还温暖。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友善、包容,接纳他和他的海上风筝冲浪文化。如今,琼海已成功举办过一届国际海上风筝冲浪锦标赛,博鳌成为这项小众运动爱好者们心中的圣地。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项目建设也已铺开。这是以医疗旅游为主导、致力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园区,配套多项先行先试政策,推动发展满足广大国内外游客需求的康体医疗新业态。
会议会展和旅游业作龙头引领,博鳌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巨变。毗邻博鳌墟的朝烈、美雅、岭头等5个自然村,在不破坏原有村容地貌、尊重和保护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对村庄、田野、河溪、椰林、槟榔园等乡村特色资源进行整体开发,打造成“枕水朝烈、听风美雅”等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田园村庄。
走进朝烈的南强村,亭台竹阁依水而建,溪水潺潺,田野绿意盎然。移步小径,老地砖,珊瑚石,木栈道,红色栅栏,仿佛走在当地的“文化记忆”里。精心设计和点缀的文化元素都在告诉游人,这里的居民曾经有过半渔半农生活,近代不少人更是勇闯南洋讨生活。
“花梨人家”,是村口一家纯民居组成的旅社,5家合股,莫泽海是股东之一。民居干净整洁,最贵一晚80元,既可体味南洋味的灰砖瓦房、树屋吊床,又不乏现代化的水电气空调。开业才几个月,驴友中已小有名气。老莫年过花甲,1954年从新加坡归国,“我家南洋亲戚每年都有人回来,好羡慕我们的生活!”老莫很开心。
我们感慨,年过花甲的老人,还赶一把时尚,合股兴办旅社。
我们记住了这个名字里有“海”的老人。
我们更记住了这块名字里有“海”的土地。记住了血管里永远澎湃着南海波涛的琼海人,赓续“不怕输、不畏惧、勇往直前”渔人精神的琼海人,张扬着大胆自信、勇于开拓、拥抱世界开放思维的琼海人。
- 琼海市商务局关于参与新能源汽车促消费活动商家名单的(2023-10-02)
- 琼海市商务局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2023-10-02)
- 傅晟市长到南门市场开展“双节”期间农产品保价稳供调(2023-10-02)
- 琼海市商务局关于开展2023年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项目征集(2023-09-24)
- 拧紧燃气“安全阀”,坚守人民“生命线”! 琼海市商(202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