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琼海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纪实

移动版    时间:2014-12-26 18:23

万泉河畔新常态
——琼海市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杜颖 吴斌 李科洲

  一条磅礴的白色海浪线横亘在潭门远海近滩之间,朝霞映照在美丽的海面,冬日的清晨宁静苍茫。

  数百年前,琼海的渔船从潭门港起锚,开始了楫荡南海的如史诗般壮丽的征程。今天,一场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变革,在171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为50万百姓搭建起了一座“幸福之屋”。它让琼海焕发出新的生机,敲响了历史深处的自信。

  岁末时节,我们再次走访琼海大地。丰收的鱼鲜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海洋工艺品的全国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万亩田洋打造起的农业生态公园诱得游人如织,一座座特色风情小镇让漂泊海外的华侨心归故土……

  婉转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再一次响于耳畔,好一幅以新常态书写的发展画卷!

  “加减法”里的崭新格局

  “4000万!”

  潭门“艺宝缘”海洋工艺品加工厂的老板符永贵和记者一说起今年的生意,就笑得合不拢嘴。“这是今年到我这儿购物的客人从厂里的POS机刷卡刷出的,跟别家比,这数目不算多。”

  符永贵的话道出了潭门的变化。短短两年弹指一挥,当初尘土飞扬、基础薄弱、产业单一的潭门小镇,如今一条条街道敞亮整洁,路边南海风情小楼鳞次排列,商客穿梭,巷井繁华。旺盛的人气,已吸引外商投资达到4.5亿元,铺面年租金从6万元涨到24万元以上仍“一铺难求”。今年全镇渔民人均收入可达到1.5万元,同比增长87%左右。

  有着产业支撑的繁荣,如同潭门富港街上那坚实的路基,让琼海人走得心里踏实。

  不仅在潭门,整个琼海大地两年间处处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这是琼海人引以为豪的“加减法”。

  减——琼海市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下降到了60.5%,比最高时期下降了20个百分点左右。

  增——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商贸业交易额151.72亿元,同比增长55.1%。旅游和相关行业对GDP贡献率升至15.2%,首次超过了房地产业。琼海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突破60个亿,增速连续23个月位居全省前列。

  一减一增,彰显的是结构优化,昭示的是提质增效,显现出琼海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历史的重力扭转始于2012年。

  这一年初春,乍暖还寒,琼海的空气里浸润着别样的凉意。

  经济下行的压力和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整顿举措,令房地产业剧烈震荡,“见风使舵”的房地产投资迅速抽离。这让房地产的依赖高达80%以上的琼海遭遇重挫,当年GDP出现负增长。

  曾经“一产独大”的房地产失去了以往的魔力,未来的琼海走向何方?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新时期发展的战略决策。省第六次党代会确定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战略。省委书记罗保铭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到潭门镇宣讲十八大精神。中央精神和省委的重大部署,成为指引琼海经济走出阴霾的阳光。

  区域发展的历史经验一再证明,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关键。

  面对新常态,琼海人认识到,不能再唯房地产“马首是瞻”,必须在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突破口。

  经济突围路径的选择有争论,有质疑。有人提出,城镇化就应该铺大摊子,扩张规模,拉伸骨架,以吸引投资;有人认为,城镇化就是要让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市民化”;有人质疑,在房地产依赖度较高的情况下,不大拆大建,是否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众说纷纭中,县域发展更需要静气和定力。

  “琼海人文环境独特,生态条件良好,自然禀赋较佳,这是琼海的特色资源优势 。”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说,琼海的发展要主动融入到国家和省里的发展大局中去谋划,不能饥不择食、盲目跟风,而是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和潜在的优势,定位准才能事半功倍。

  经历阵痛,琼海确定了“打造田园城市 构建幸福琼海”的发展战略,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原则,探索新型城镇化,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子。

  不砍树,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不占田,坚守敬畏自然的红线,充分保护、尊重和依托现有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形成处处是景的美丽乡村;不拆房,摒弃大拆大建、规模扩张型的老路,延续地方历史文脉,让城市融入自然、体现人文;就地城镇化,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不一就”,就是要让城镇和村庄,像珍珠玛瑙一样散落在优美的绿色田野之上,实现“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通过“田园城市”这条路径,实现“幸福琼海”这个最终目标。

  这是琼海将自身放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坐标上的精准定位,是基于对市情科学认识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方向既定,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琼海奋进的足音激情澎湃。

  以人为本的“幸福之屋”

  毗邻嘉积镇北仍村的星级酒店御泉庄拆围墙了!

  最近一段时间,这件新鲜事在北仍村里传播开来。

  北仍村位于官塘片区内,以往片区内的酒店都建起围墙,与周边农村和村民隔离开来。自今年5月初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该村被打造成乡村度假景点。乡愁味道农家乐、草寮咖啡屋、北仍大客厅等掩藏在绿树翠竹之中,清凉温馨。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成为琼海又一新景点。

  “村道改到哪儿,我们的围墙就拆到哪儿。”御泉庄项目负责人潘进太说,让到北仍村的游客想去御泉庄,御泉庄的游客想去北仍村。官塘温泉开发区的景区品牌需要景区与周边乡村共同打造,项目与百姓互动,才能形成全域旅游景区,形成融合发展。

  “拆掉围墙,拆出来的不仅是景区的增收,更是农旅产业的深度融合。”符宣朝说,琼海以新型城镇化探索县域经济的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农旅产业融合化、城乡边界模糊化、农民身份多元化、居民幸福多样化。

  走进塔洋镇龙寿洋国家生态公园,无边无际的田野给人浩浩荡荡的气势,田野四周突兀而起的椰子树和槟榔树,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马灯、牛轭、虾篓、笸箩、渔网、石磨……这些农家生产、生活用具全都变成了令人惊叹的工艺品。极具特色的农家乐和休闲驿站让游客流连忘返。

  上坡村的老农民陈学轩拿出自家三层小楼在龙寿洋国家生态公园里开起了民宿。田上能搞公园,乡村能建旅舍,两年前,这在陈学轩的眼里简直不可思议,他甚至带头反对过镇政府做法——为啥不叫农民老老实实种地,非要花钱硬化石板路、装起小游船?

  改造后的万亩龙寿洋农业公园开门迎客了。看到城里人携家带口来郊游,外地的游客一车一车地进园来,原来的菜地改种了草莓,在田头就卖到30块钱一斤,他连拍了几下脸,“差点误了致富的大事!”

  龙寿洋国家生态公园涵盖嘉积、塔洋、大路三个镇,面积404平方公里,包括77个(村)居委会、949个村民小组,25.3万人口。“今年3月以来,龙寿洋已接待游客30万人次,过去靠天吃饭的农民,现在通过售卖农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和合作社固定分红,今年人均纯收入可达1.1万元,比去年增加4000多元。”塔洋镇政府副镇长秦蕾说。

  今天的琼海,一个个绿色的村庄散落在小镇四周,一间间质朴的民居掩映在绿荫之中,全市500多公里散发着热带风情的绿道将城市、小镇和村庄连成一体,不分边界,城乡的生活品质越来越接近。

  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达到64%,公共交通通达101个行政村,110名城区卫生专业人员和优秀教师到乡镇支医支教……嘉积镇北仍村农民王妹说,现在农民享受着跟城里人一样的条件,农民的日子都比城里好,谁还会想离开农村呢?

  农民享受村里生活,而乡村的吸引力也使返乡就业的人越来越多。今年1-10月,全市返乡就业的人数就达到11462人,增长816.9%。

  琼海人说,市委、市政府为老百姓盖起一间“幸福之屋”,这个“幸福之屋”由四根柱子来支撑,分别是特色小镇、农业公园、公共服务和旅游绿道。

  我们仿佛看到,在琼海“幸福之屋”的横梁上,书写着四个大字—— “以人为本”。

  新常态下的“琼海启示”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每次在电视里聆听中央治国方略,琼海人总是感到那样熟悉、那样亲切——中央精神同两年来琼海人身边的变化贴得那么紧!

  “释放消费潜力”,对这话的准确意思,中原镇山仙村农民王雅郡说不上来,但来镇上开电器商场快2年的她明显感到,这一年多来,随着特色小镇面貌的焕然一新,商业明显繁华,两年前还只是1个家电卖场,转眼增加到6家。“我的店今年营业收入比过去翻了番,因为买的人多呐!”

  一年间,中原商业铺面从203间增加到了460多间,铺面月租从700元左右涨到了2500元以上。今年以来报建房屋4.3万平方米,是前4年建筑面积的总和。

  2014年,用“井喷”来形容琼海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增长似乎不为过。

  潭门镇委书记庞飞说,今年国庆黄金周,慕名前来潭门的游客每天高达3万人次以上,最高峰达到3.8万人,“临时去没有预订的,去餐馆都很难找到位置。”

  琼海市旅游团队散客比实现了从2011年67:33到今年29:71的实质性蜕变,游客人均消费首次高于全省平均,实现了从旅游通道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统计显示,琼海在今年房地产对GDP贡献率下降至14.3%的形势下,旅游和相关行业贡献率反升至15.2%,首次超过了房地产业。

  琼海消费需求之所以能持续激发,奥秘就在于该市坚持新型城镇化,从促进旅游业发展、扩大民间投资消费、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就业创业平台三方面加速释放内需潜能和增长动能。这也再次表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创新是关键。

  城镇化需要征地拆迁和改变土地性质,一直是困扰国内不少地区推进城镇化的一大难题。

  而在龙寿洋公园,我们看到,本地市民在观光漫道上自在地骑行,外来游客在榕树咖啡馆里休闲地喝着咖啡,农民没有失去土地,在自家门口耕作,还当起了旅游从业者,吃起“旅游饭”。

  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集中体现了琼海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外来消费、农民在家门前就业三个方面的解决之道,成为集游客景区、市民公园、农民产业园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园。

  琼海在农村土地性质不改变的基础上,叠加城市的公园功能和旅游功能,解决了在不改变用地性质的情况下,农村如何发展第三产业和城市建设如何拓展的问题,促进了农民就地就业,解决了城乡二元化问题。

  “琼海今天的发展局面,是改革的红利。”符宣朝说,“深化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和活力。”

  琼海的实践告诉我们,珍贵的本地资源和战略机遇能否变成现实的发展成果,取决于决策者能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的“新常态”,对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风险不回避,敢面对,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背水一战的气概,沿着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进行到底。

  一缕阳光从冬日密布的云朵中透射出来。这是穿透迷蒙的阳光,洒满万亩田野,洒满宁静村庄,把持久的热力洒遍了古老而年轻的琼东大地。

  我们见证着变化,我们聆听着憧憬……(本报嘉积12月23日电)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5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