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神农”王榕宁:“育种尖兵”中的佼佼者
躬耕琼海求种良,
博采百稻乃亲尝。
雷雨烈日相陪作,
蚊虫蛇鼠伴身旁。
空乏不敢勤耕忘,
天道酬勤硕谷煌。
苍生温食安天下,
大美神农祈久昌。
一颗种子价值几何?答案:改变世界。种子是农业之母,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以农为本。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关乎着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9亿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农业在中国历史上始终被放在重要位置,一句话,农业稳则天下安。
农以种为先。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良种竞争,种子产业的竞争力决定一国农业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在“中国用全世界7%耕地养活22%人口”的骄人成就背后,就饱含着一代代育种人的心血和汗水、艰辛和付出,王榕宁就是其中一员。
如此重要,那育种活好干吗?显然是否定的。育种是个技术活,水稻育种要涉及土壤学、地质学、气象学、作物栽培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昆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育种更是个辛苦活,需要天天盯在地里,被称为“拿工资的农民”,并且从时间跨度上讲,传统育种一般一个品种选育成功要花费8年左右时间。
作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属中种三亚分公司的育种家、天涯海角边“育种尖兵”中的佼佼者之一,王榕宁已经在这片200多亩的育种田里,守护了10多年。他和伙伴们供应着海南30%以上的水稻良种,在华南市场拥有10多个主导品种,并获得4个省部级科技奖……
(一)无悔选择结农缘
北纬18°,海南三亚,最适合度假休闲的海滨城市,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游客在和暖的海风中流连忘返。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里有一片“与世隔绝”的土地:没有海浪沙滩,有的只是万亩连片的稻田;没有琼楼玉宇,有的只是错落有致的农房。就是这片土地,因良好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北纬18°的另一个传奇——南繁育种。
熟悉农业的人都知道三亚被誉为“中国种业硅谷”、“南繁育种圣地”。在游人轻松惬意之余,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的南繁育种工作者在这里默默无闻地耕耘着,南繁北育,穿梭育种……浩浩荡荡的“南繁大军”为种业发展注入“催化剂”,前赴后继地推动我国种业的发展。
几十年的南繁成就了水稻院士“袁隆平”、 西甜瓜院士“吴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等育种界的“红花”。可多数人并不知道,在“红花”身后,更有几十万名像王榕宁这样默默无闻、同样任劳任怨的南繁科研大军中的“绿叶”。
这里也是王榕宁的家。这个黎族小伙1978年出生在三亚附近的小县城,他父亲是县公路局局长,在当地人眼中,他家境还算优越。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王榕宁从小备受呵护,并被寄托了光宗耀祖的期望,“彻底跳出农门,坐宽敞的办公室,拿体面的工资。”酷爱学习的王榕宁也在顺利实现着家人的期望,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农业大学。但在专业选择上,王榕宁第一次忤逆父亲的意思:父亲希望儿子有更大、更好的舞台,最不济也得报个考管理类专业,将来回到县里子承父业。
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王榕宁自己早已拿定主意,选择了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并如愿被录取。作为农民的孩子,王榕宁的父亲深知做农业起早贪黑、汗流浃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于是凭借自己不懈努力,终于跳出农门。当看到自己的儿子选择了一辈子要跟农业打交道时,他非常生气,“难道你不知道,男怕入错行吗?”,于是坚持要王榕宁复读重考。并“威胁”道,“如果你坚持学农,我不会给你一分钱学费。”王榕宁没法说服在气头上的父亲,平静地说了句,“我一定不会后悔!”
多年后,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农业时,王榕宁坦言,“不忍看到辛苦耕作了几个月的乡亲,最后却收获寥寥、食不果腹。”原来,王榕宁小时候每年到寒暑假,都会回到乡下。当看到黎族乡亲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却依旧收获寥寥、艰苦度日,听到他们诉说由于台风、病虫等造成的减产失收,他心里便埋下了“一定要学好知识,改变现状”的“种子”。一次特大台风过后,王榕宁跟随父亲回乡探望。前脚刚进伯父家中,特别要强的伯母一下搂着他,哭得十分伤心。原来这次台风正值水稻抽穗扬花期,伯父全家3亩多口粮地颗粒无收,不仅一年辛苦付诸东流,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就在那一刻,我告诉自己将来一定要学农,将‘丰收的喜悦’带给大家。”王榕宁说。
大学期间,父亲践行着自己的“承诺”,没有提供足够的资助,王榕宁只能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并没有因此对学业有丝毫影响。学校里丰富的品种资源和创新的育种技术让他大开眼界,学得格外卖力。从这时开始,王榕宁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每当学习到新的品种,他通过尺子量、天平称、牙齿咬等方式,将品种的血缘、特征特性及相关品种的比较记录在自己的“宝典”里,随身携带,一有空闲就拿出来钻研。寒暑假回家,王榕宁就下到水稻田里,向农业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老农请教知识。当他的同学朋友徜徉美景悠闲度假的时候,年轻的王榕宁却整日守在稻田里,观察品种、收集经验,收获了一身黝黑的皮肤和丰富的一手种业资料。
大学毕业以后,王榕宁再次放弃家中安排的“坐办公室”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水稻育种行列中。平日穿的,无外乎跨栏背心、白大褂;每天吃的,无外乎榨菜泡面、咸鱼、稀饭;脚整天泡在泥水里,每天弯腰上千次;风吹、日晒、雨淋……但这都没有影响王榕宁儿时就有的育种梦:配组合、选品种、增产量、提抗性……一切只为选育更优质的种子。
“城里高材生回来做农民了!”周围人不解、嘲笑、埋怨,特别是王榕宁的父亲,看到儿子如此“不求上进”,气得说,“我没你这个儿子,以后再也不管你了!”几年后,当王榕宁带领团队获得第一个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时,父亲才真正认同了王榕宁的选择,并拍着他的肩膀说:“儿子,你比老爸有出息!”
(二)辛勤耕耘创佳绩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育种工作严谨而枯燥、琐碎而重复。
2004年刚进入中种三亚公司时,王榕宁是唯一的育种人员。为了育种,他孤身一人住在基地农场实验田旁一间自己搭建的小平房里。这间用简易建筑材料临时搭成的小屋,没有空调、没有窗户、唯一通风的地方就是那扇已快烂掉的门。
夏日,三亚的烈日直射小屋,不通风的房子顷刻间犹如火炉上的蒸笼,热气腾腾仿佛要将人蒸熟一般;晚上,蚊虫遍布,即使点了两盘蚊香,挂了蚊帐,也无法避免被叮得满身是包,恶劣的环境一般人根本无法入睡。但累了一天的王榕宁却难以顾及这些,沾床就睡,醒来后却发现全身衣服早已湿透,满身都是蚊虫“骚扰”的痕迹。
“地里老鼠很多,有的跟小猫一样大。”王榕宁晚饭后必须去田里放置鼠药,“老鼠一旦咬坏种植的科研材料,损失可就大了,几个月白干不说,研发进度更会被延后。”
除了老鼠,蛇也是试验田的“不速之客”。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围绕着试验地杀老鼠,田梗拐角处猛地窜出一条银环蛇,“咝咝”吐着信子。由于事出突然,吓得他呆在水田里。就在毒蛇进攻的一刻,他反应过来,及时丢掉药筒,跑开了。从那以后,王榕宁边做着实验,边提防着毒蛇,常常要停下来,听一听是否有蛇“咝咝”的声音。“现在地里一点点声音,我就知道是什么,毒蛇、毒虫啥的更不在话下。”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王榕宁已经了如指掌。
不了解育种的人可能认为:水稻育种家就是在田里一边观察水稻一边做记录,在炎炎烈日下收集水稻生长一线数据的人。实际上,育种是高生物技术含量的工作,一个品种的选育成功往往需要多门学科理论支持、较长的时间跨度和经历复杂的选育过程,并且还要有足够的好运气。
- 中共琼海市委政法委员会2023年度第三次全体(扩大)会(2023-10-26)
- 傅晟以“四不两直”方式暗访检查燃气安全工作时要求 (2023-10-15)
- 田志强到嘉积开展下访接访 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 依法(2023-10-15)
- 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2023-10-12)
- 傅晟到中原督导主题教育开展情况时强调 深学细照笃行 (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