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非法拘禁后逃跑坠亡,法院怎可认定是“恶意逃债”? |新京报快评
海南人崔超因欠高利贷被债主非法拘禁后,从卫生间爬窗逃跑时坠楼身亡。2017年12月底,3名债主和1名“看守”均被琼海市法院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法院认为,被害人恶意逃债,跳窗逃生时忽视自身的人身安全,主观上具有一定过错。
判决后,琼海市检察院认为,该案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存在程序违法,一审判决量刑明显不当,决定抗诉。
琼海市法院的判决,琼海市检察院认为量刑不当,司法上专业性较强的争议,也无妨交给专业人士论证。但涉事法院所称的受害人“恶意逃债”,则牵涉某些常识性问题。
首先,逃离非法拘禁与逃债,有本质区别。任何人被非法拘禁,都会本能地选择逃离,这种逃离是对非法行为的抗争,对自己人身权利的争取,具有正当性。而认定公民逃离非法拘禁带有“恶意”性质,无异于在司法上“坐实”非法拘禁的某些“正当性”,这明显不妥。
受害人的确欠了被告人的债,但即便是欠债人赖账不还,也不能成为债主动用私刑拘禁欠债人的理由,非法拘禁并不受法律保护。
再者,受害人跳窗逃跑与“逃债”,二者间未必存在关联性关系。受害人跳窗逃跑,是争取人身自由,不表明受害人拒绝偿债。
此外,我们更不能抛开“高利贷”,来讨论欠债人未按时还债的问题。法律并不承认高利贷的合法性,不管是催讨高利贷,还是暴力讨债,合法性都站不住脚;因高利贷被非法拘禁后选择逃跑,也不应被说成“恶意”。
何况,受害人的父亲已经帮他偿还了几十万高利贷,后来不再还款是无力偿还。无力偿还与“恶意逃债”能是一回事吗?
司法只能保护合法的债权,而只有合法的债权债务问题上,才应该会出现“恶意逃债”概念,这是常识。不合法的高利贷、不合法的暴力讨债行为中,却能被“提炼”出某些合法或合理的权益,兴许是法理逻辑、价值取向上的混乱。
再退一步讲,即便是受法律保护的债权,也不可以用非法手段讨债;执法部门、司法机关面对非法拘禁问题时,应不问拘禁理由,无条件解救被拘禁者、认定非法拘禁侵权。这也是一个常识。
这种反常识的判定何以出现、会否纠正,目前琼海市检察院还在抗诉中,期待有个更完整的交代。
- 黄南州人社局三项举措加大社会保障卡制作发放工作(2024-12-31)
- 河南县全力推进五项社会保障工作确保贫困户应保尽保(2024-12-31)
- 樓盤國慶展銷會觀音橋步行街(2024-12-20)
- “十二五”期间黄南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24-12-15)
- 登封再添世界级名片 嵩山上榜首批"世界旅游名山"(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