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50年 他们之间最“浪漫”的事让人肃然起敬!
阅读本文之前,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老年日报点击关注后
您将免费得到一位夕阳助手
年长者的精神家园
你心中最浪漫的爱情是什么样子?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在制造的一件件零件中,他们在一天天的奉献中,他们在洒下的一滴滴汗水中,诠释了什么是浪漫爱情,什么是家国情怀……
60年前,我国在四川德阳建设了一个生产“国之重器”的秘密工厂。一万多建设者和技术工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它就是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我国如今的航母、大飞机、火箭、核电站等国之重器上的极限零件都是从这里制造出来的。李家楦和老伴谢纯利就是这个工厂的老工人,老两口携手走过50多年了,把自己的青春留给了这座神秘的工厂。
春节前,78岁的李家楦带着老伴,来拍一张结婚纪念照,今年是他们结婚50周年。
谢纯利:
今年正好结婚50年了。走嘛,拍照,拍照 !我这一辈子都没有化过妆。
李家楦:
这五十年,最想给老伴说一句,辛苦了!
大学毕业挥别爱人 一头扎进大西南
李家楦和谢纯利是重庆大学的同班同学,学习机械制造。大三的时候,李家楦好不容易追到了心爱的姑娘,却很快就迎来了感情的考验。
1958年,一份机密文件来到了德阳。随后,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涌向这片荒芜的土地,开始建设一个重型机械制造厂——西南重机厂,也就是如今的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二重”。
1965年,有近千名大学生被分配到了“二重”,包括从重庆大学毕业的李家楦。他挥别爱人,一头扎进大西南,很快他们就接到了一个大型保密科研项目“6170”,研制4米2轧机,生产军工特种钢。
按杂志照片设计 翻墙听外国专家交流
4米2轧机的设计工作需要大量的模型,可钢铁做模型,时间又长成本太高,技术人员就整天往山上跑,找木头加工模型。大家像捧个宝贝一样,捧着木头疙瘩研究。
当年没有专家指导,也没有设计资料和图纸。一张《德国工程师》杂志刊登的封面照片,就能让李家楦翻来覆去看上好几个礼拜。
各种外文杂志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多资料,为了方便收集阅读,短短几年,李家楦竟然学会了四门外语。
好不容易遇到一次出差,李家楦听说有外国专家在做交流,没收到邀请的他拉上同事,就直接翻墙进去听。
放弃回京机会 爱人来四川接受求婚
而这个时候,远在北京的恋人谢纯利,正千方百计在为李家楦找调回北京的门路。
“本来我去57干校,就可以带着对方一起回北京。结果我报名后,他不同意,害得我一个人到那里。”
谢纯利,李家楦的妻子
平日里温和的李家楦说什么也不肯调到北京,这让谢纯利非常意外。她来四川找到了爱人,也开始慢慢理解了爱人。
重型机械制造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每一点进步都会带动很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李家楦和同事们在用最大的热情奋力开拓着这个国之重器领域,谢纯利被深深打动了。1968年,她接受了爱人的求婚。
历经十几年 “功勋轧机”出生
经过十年努力,李家楦和他的同事如期完成了国家任务。20世纪70年代初,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4米2特种钢板轧机出生,这成为我们军工史上的历史时刻。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我国舰船、坦克、潜艇、高压锅炉、核电等领域的核心材料,4米2特种钢板轧机被授予“功勋轧机”称号。
此后,李家楦主持了多个和轧机相关的科研项目,参与了宝钢、鞍钢等大型钢铁厂的建设,成长为“二重”的总工程师。
两代人守护的“二重”
1971年,谢纯利从北京到了德阳的“二重”,也成了“三线人”。为纪念从北京到德阳的团聚,他们给第一个儿子起名叫李京德。如今老俩口都退休了,他们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在“二重”工作,是第二代“三线人”。
上图中的这台设备叫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模锻压机,对我国航空、航天、船舶、核电等重点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这台设备于2012年由“二重”自主设计、制造成功,它承载着几代“二重”人的期盼。李家楦那一代建设者提出设想,二代“三线人”李京德们完成了父辈的梦想。在“二重”,有近千个李家楦这样的“三线”家庭,父辈在这里度过激情岁月、洒下汗水,儿子、女儿、孙子依然眷恋、守护着这片土地,延续着“三线人”奉献与实干的精气神。
来源:央视新闻
- 擦亮“华夏药都”名片 打造“药香禹州”品牌(2024-09-30)
- 北京发布今年首个洪水预警(2024-07-31)
- 北京鼓励发展24小时药店 全市已有1244家(2024-07-31)
- 水利部慎终如始打好防御“格美”收官战(2024-07-31)
- 三大行动关爱孤独症儿童(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