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脑金属”——脑营养(3)

移动版    时间:2018-03-09 12:02

除了碘之外,脑的发展与工作中不可或缺、而陆地食物链中又往往不足的还有这些金属元素:铁、硒、铜、锌、钴、钠。

无论是血液中运输氧的血红蛋白,还是线粒体内电子传递链上的细胞色素,都需要铁——于是缺铁会影响全身的能量供应——而作为耗能大户的脑,对缺铁的容忍度最低。

铁还是脑内GABA和多巴胺受体的辅因子,因此缺铁也会直接影响认知能力——尤其会影响儿童认知能力(比如视觉注意力、概念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缺铁还会降低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通过对80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的80%)的调查,在2002年的报道中说:缺铁会让儿童的智商下降5~7点(缺碘会下降13点)

而另一方面,处于“现代生活”中的人,却往往会有血液铁水平过高的问题……这并非因为铁的摄入过多(比如“肉吃多了”):人体有完善的铁代谢机制,在体内的铁充足时会减少吸收,增加排出——然而果糖会打破这一平衡:在饮食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增加果糖摄入(即使是通过吃“健康”的水果、果汁,而不是添加的蔗糖),就能让血液内的铁水平提升2~3倍!

除了果糖之外,乳酸也可能会打破铁的体内平衡。

硒参与构成各种“硒蛋白”,其中许多都有抗氧化的功能,尤其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这种酶可以保护细胞膜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受氧化,并修复受损的细胞膜——而富含细胞膜和DHA的人脑,也离不开硒的庇护。

尤其在脑的早期发育阶段,缺硒使得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的水平和活性偏低,从而会大大降低某些中间神经元的存活率,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硒与碘还有重要的合作关系:在用碘合成甲状腺素的过程中会形成过氧化氢,而各种硒蛋白(主要还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可以保护甲状腺细胞不受后者的伤害;另外,各种甲状腺素脱碘酶(比如将T4转化为T3的1型脱碘酶和2型脱碘酶,将T3转化为T2、将T4转化为反T3的3型脱碘酶)也都需要硒来激活,从而能从甲状腺素中释放出可以抗氧化的碘离子——脑中的2型脱碘酶非常活跃,这也是脑需要硒的原因之一。

硒蛋白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还可以修复受损的DNA,抑制基因突变。

硒蛋白中的硒虽然也可以被硫取代,但是活性会大大降低。

硒还会参与血红素的合成,从而与铁也有合作关系。

已知至少有3种与神经递质有关的酶需要铜来做辅因子:酪氨酸羟化酶(将酪氨酸转化为多巴胺)、多巴胺β羟化酶(将多巴胺转化成去甲肾上腺素)、单胺氧化酶(将单胺类的神经递质去活,比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在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也需要铜——而神经细胞对能量的需求最多。

铜参与合成髓鞘中的脂类——于是缺铜时,髓鞘的生成会受到抑制,从而学习能力会下降。

在人脑的进化中,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从而越来越需要能调节神经递质的酶的活动,因此也越来越需要铜;另外,神经细胞对能量和髓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也都需要越来越多的铜。

由于基因问题不能正常吸收铜的门克斯症患者,会逐渐出现智力障碍、体温过低、癫痫等症状,甚至夭亡。

果糖摄入也会引起缺铜。

锌能帮助脑啡肽与其受体结合,帮助脑生产去甲肾上腺素。

锌也在脑内参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尤其是AA的合成和利用。

锌集中于脑部,尤其是在海马体的苔状纤维中。

植物种子里的植酸会抑制锌的吸收,以谷物为主食的地区往往都有锌不足的问题。

人体内的果糖水平与锌水平呈负相关——果糖摄入很可能也会引起缺锌。

(事实上,果糖会影响许多微量元素的内平衡,不止是铁、铜、锌……)

对地球生命来说,钴的主要存在形式就是维生素B12(钴胺素)——这是唯一含有金属元素的,也是人体唯一会主动保存的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2参与维护髓鞘——而人脑内的髓鞘量远远大于其他动物脑的……

要在人体内激活叶酸也需要维生素B12。

神经细胞比身体内的其他细胞都更需要钠——在平时,神经细胞需要将大量的钠离子保持在细胞膜外(为此需要花费大量的能量),以维持细胞内外的电势差;当要产生神经信号(电流)时,细胞膜上的通道就会打开,让细胞外的钠离子涌入,从而在细胞内形成正电——因此都可以说,我们是用钠来思考的。

神经活动越多,需要的钠就越多——现代人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食盐这种“食品添加剂”了。

脑中的钠水平往往是体内其他组织中的2倍甚至更多——除了一直在过滤钠的肾脏之外。

钠还是脑内红藻氨酸受体的独立开关。

在没有批量供应的食盐之前,人类怎样能在“不够咸”的陆地食物链中,演化出远超其他陆兽的、复杂又活跃的脑?还让自己全身布满了汗腺(因此会迅速、大量流失钠)

“脑金属”

铁、硒、铜、锌、钴、钠——要发展出智慧的脑,除了碘之外,还要有这些“脑金属”的稳定供应。

这只有在富含矿物质的滨海地带,尤其是潮汐带才好做到——而贫瘠的陆地食物链,也就只能是智慧的锁链。

在大约30~50万年前,挣脱了这一锁链的人类开始在潮汐带采集食物——主要应该是贝类(也会有少量的蟹、虾、小鱼、海藻,也可能有海星、海葵之类……)——从而开始稳定地获得丰富的“脑金属”,进行脑灰质的最后扩展……

粗略算来:

海洋贝类的含铁水平大约是陆兽的6倍,硒水平是后者的10倍,铜是其10倍,锌是5倍,钠3倍,钴(维生素B12)8倍——碘更有大约50倍以上……

每天只需要900g的海贝(可食用部分),就能满足人类对碘和“脑金属”的需求——而如果是蛋类的话就需要2500g,鱼肉要3500g,兽肉5000g,坚果5500g,水果9300g,牛奶47000g……

作为也许最高贵的生物组织,人脑绝非“寒门贵子”——它“出身富裕”,早已不能随遇而安——安于脑营养的贫穷。

哪怕每天只是吃些加碘的氯化钠呢——那也是没落贵族最后的讲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67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