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高层表态、技术成熟、市场教育业已完成的大环境下,数字医疗2018年在中国的爆发似乎看起来越来越顺理成章。
全文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如果本文对您有任何启发,欢迎点击文末评论。
16天的“全国两会”隆重落幕,因恰逢换届而备受关注:有人关注宪法修订,有人关注减费降税,很多人关注医疗医药三大主管机构重组,少数人如我还看到了另一个热词-数字中国。
卫健委,市监总局和医保局的成立,既展示了政府对医疗发展的决心,也暗示了新医改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的艰巨,不做大刀阔斧伤筋动骨的变革没戏。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慢性病负担加重,大家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医疗发展之间的深深矛盾已有充分共识,分歧只是在哪里改和怎么改。
医疗是全世界的难题:医疗技术创新多但医疗体制保守,医疗跟人人都切身相关因此难以人人满足,对医疗追求无上限但医疗预算很有限,心里想公益化身体又想市场化。所以从1994年“两江医改“开始,到现在的”医联体“,”分级诊疗“,”三医联动“,”医药分开“或”医生多点执业“,还没有哪个方法证明可以解决核心问题,倒是证明了医改的艰巨复杂。
医改难的核心就在于医疗费用增加永远追不上对医疗服务的升级需求,优化现有资源分配,动了谁的奶酪都会有强烈反对声音,这就是医疗存量改革的难题。因为没有利益受损方,医疗增量的改革就容易很多。
提到增量改革,大家容易想到增加的医疗投入,新的优惠政策或者新的药物器械。政府已经下狠心加大医疗投入,但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也只能达到GDP 7%左右;新优惠政策的空间也不大;除了HPV疫苗或CAR-T等少数突破性治疗,新药对公共卫生的提升是局部且缓慢的。但绝大多数人都低估了某种技术对医疗的革命性作用,那就是数字化!
说到医疗数字化,很多人会联想到HIS系统或者医患APP,认为它只不过是医疗辅助技术,重要性比不了“医保控费“甚至”公立医院混改“。我们已经很深刻地体会到数字化如何改造或者颠覆了中国大多数行业,从流通零售到文化娱乐,从金融到制造和交通。可以说现在最有活力的产业,都是数字化最深入的产业。数字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推手,传统产业不是消失就是被数字升级。轻视数字化的医疗人士,本质上跟15年前看不起电商的百货大楼员工一样。
有人会用医疗的特殊性来反驳这种类比,实际上除去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医疗服务和其它服务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美国近十年医疗效率提升主要就是依靠数字化,不然其3%的GDP增速根本无法支撑已经是天价的医疗支出。
以电子病历(EHR)为例,2009年起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HITECH法案(《卫生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和临床健康法案》) 和PPACA法案(《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投入200多亿美元在全美推广使用医疗信息技术,对不用电子病历的医院和医生巨额罚款。虽然经历了医生初期疯狂吐槽和反对,但现在美国已经普及电子病历。电子病历带来的医疗信息透明度和医疗数据共享性,提升了诊疗流程的规范化,减少了医疗差错,更别说降低医疗费用的浪费。没有电子病历,往小了说美国按绩效付费(pay by performance)的医疗政策执行不了,往大了说奥巴马医改的核心-“人人可负担得起的医疗保险“完全都落不了地。
看上去数字化只是医疗IT的进化,但这种进化已经强大到可以重塑医疗行为和生态:例如依托大数据的医疗资源配置决策,从网络患者社区挖掘流行病学数据和发现新药开发靶点,通过医保大数据规范诊疗行为,使用医疗数据发展商业健康险,利用移动医疗进行分诊和慢病管理等等。数字化程度高的医疗体系好比坐高铁复兴号,数字化程度低的医疗还是做绿皮火车。看上去都是旅行,但速度和感受完全是天上地下,但几亿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因为高铁而重大改变。
数字医疗在中国不是新概念,3-4年前就被热炒过。很多创业公司在热钱推动下,纷纷打着数字,移动或者互联的口号说要颠覆医疗,然后没两年自己先被负现金流给颠覆了。有些医院热衷于评上HIMSS7,也许只是把它当作医院上档次的一种标志,跟买台达芬奇机器人类似。数字医疗的作用并不明显,好多知名三甲医院的HIS系统都饱受医生埋怨,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更加看起来像性早熟的少年,看上去拉风,实际上幼稚。
做过上百家数字医疗公司的访谈研究,我认识到问题不出在数字医疗上,而出在我们对它的认识上:急于求成,急于发财变现,忽视了医疗体系的复杂,忽视了数字医疗底层架构的建立,比如医疗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法和数据结构化的国家标准。热衷数字医疗的是中小企业,它之前不是医改的中心任务,三甲医院和拥有大量数据的医保机构只是旁观,财力和技术雄厚的药企和器械公司也只把它当作营销渠道去试水。这种情况下,数字医疗叫好不叫座太正常了。
2018年我们有信心迎来对数字医疗的真正启动,不仅是因为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要加快“数字医疗”建设,实施大数据发展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让优质医疗资源普惠更多基层群众。更重要的是,数字医疗发展的大环境已经成熟。
·高层表态解决了数字医疗发展需要的政策瓶颈,数字中国已经是国家战略方向,医疗又是其中主战场。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公开批评绝大部分医院电子病历还在0级,谈何“互联网+”?因此国家去年4月1日起施行新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规定,将全国通报医院电子病历应用评级。
·新医改的主要政策需要数字化助力:没有远程会诊,电子病历和影像云,医联体无法运行;没有大数据,医保控费反欺诈无法实现;没有网络平台,家庭医生下不了家庭;
·数字医疗需要的技术已经成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医疗和人工智能,都已经大量出现于医疗场景;
·数字化的群众基础被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已经充分教育,手机问诊,远程会诊和可穿戴硬件市场规模是三四年前的几十倍;
·大医疗机构和医保局已经开始入场,都认识到了信息化就是生产力;
·数字医疗创业创新的泡沫期已过,活下来的公司都已经有明确业务模式;
可能还有人认为数字医疗在中国还为时过早,这是一种“近视眼”思维。中国医改目的是“少花钱多办事”,中国的数字化意识和互联网应用水平在全球排名比中国医疗体系的排名要高得多,在医疗资源极不均衡的中国,搞数字医疗带来的增量比美国单纯的控费价值更大。有这个意识的不仅是我们本土做数字医疗创业的,近日跨国企业CEO和政府高管云集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诺华制药新CEO万思瀚大声疾呼的第一条就是加强医疗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助力中国医改。
数字医疗离我们一点都不远,例如我知道的复旦大学做的一个医疗大数据项目,收集了参保人员和医疗机构加医护人员地理分布数据,精准测算出上海2188个基层医疗服务圈中缺少的1.4万基层医生都在哪里,以及具体的保资金使用率,给政府制定医保定点机构和药店规划拿出了科学的指导。
2018年的数字医疗玩法当然也要升级,政府要做的不是发几个基金给点优惠政策扶持几家企业,更要紧的是设计完善的医疗数据监管体系,鼓励医疗和医保机构做数据收集,开放共享和利用同时明确隐私保护责任,向公众说明数据的使用规则和好处,避免规则不清造成该来的不来,胆大的乱来现象。鼓励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应用,建立国家统一标准,根据医疗机构使用情况进行补贴或罚款。
作为传统的医药及器械企业,可以利用医疗大数据发现临床需求和疾病趋势,证实产品的临床效果和经济性;作为数字医疗创业公司,则需要把握医改方向去开发自己的独有技术,切入核心诊疗行为去增效控费,而不是简单效仿互联网公司搞补贴,做运营和卖流量。
除了总理在两会多次提到数字医疗,我还注意到这次两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也在大谈数字医疗,而且他还花了十几亿美元真金白银去投资相关公司,领军公司如微医和平安好医生也在酝酿大规模上市。大佬们已经看到机会并行动,专业的医疗人还有什么好迟疑呢?
要知道,最糟糕的不就是春花已经烂漫,你还裹着冬衣宅在家里吗?
本文首发于财新健康点caixin-life;
联系作者微信:drugmagic;
投稿方式:healthpoint@caixin.com;
汤晨|责编
热门阅读:
我们坚持并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授权请联络健康点管理员Jack;
工作微信号:Jackzhao360
商务合作:
北京 Fiona 18612891987
上海 Leslee 1360124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