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扬帆新时代 放歌桂林洋

移动版    时间:2018-04-26 20:04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也是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砥砺奋进、务实高效、发展创新、进步惠民的30年。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作为海南省“五大”省级开发区之一,属其省会城市海口市东海岸江东组团规划核心区域,开发区规划面积4130公顷,人口近10万,是一个由工业生活区、农业综合区、海滨旅游区、桂林洋高校区组成的综合型经济开发区。

  桂林洋

  56年的沧海桑田

  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前身为海南国营桂林洋农场,成立于1962年1月1日,至今55年的历程,期间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建场初期(1962~1966年);第二时期是1967~1976年,农场体制变更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77~1990年。这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农场经济开始呈现发展的时期。特别是1984年后,农业分场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工业企业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探索引进外资,开始引进第一个外来企业南丰珍珠企业有限公司,后来引进琼港摩托车厂(新大洲的前身),大大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综合开发,彻底摆脱了单一经营的落后状态。农场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处呈现出“五谷丰登”、“六业兴旺”的新景象;第四个时期是(1991~2011年)1991年省政府正式批准在桂林洋农场的基础上成立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第五个时期是2012年以后。在海南全力推进农垦改革大潮下,桂林洋首当其冲,作为农垦改革先驱从海南农垦整建制移交海口市属地化管理,并正式更名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

  大开发

  迈着改革步伐走向未来

  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桂林洋农场领导班子团结带领一帮桂林洋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大胆尝试、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充分发挥桂林洋人民的聪明才智,终于探索出一条符合桂林洋实际情况,能引导桂林洋走向兴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就是:坚持改革开放,走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道路。农场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初具规模、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桂林洋农场总产值从建省之初的2804万元,到2012年达到41.38亿元,年均递增22.8%。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2359元,到2012年达到18070元,年均递增10.2%,是1991年的8倍,这是开发区(农场)贯彻落实国家改革开放方针政策,落实省委省政府、农垦总局重大决策和开发区(农场)历届领导正确领导的成果。

  敢先为

  属地化管理试验田

  2012年属地化管理以来,可以说是开发区改革攻坚、转型提升、跨越突破的五年,面对农垦转制的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全区领导职工充分发挥“久久为功”精神作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理念,前后分别完成了新的园区产业规划等十多项发展规划,可以说桂林洋之所以能在移交后短短五年的时间内,辖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速度如此之迅猛,与“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精准规划好、实施好发展顶层设计是分不开的。总产值由2012年的41.38亿元,到2017年达到64.77亿元,年均递增9.4%。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18070元,到2017年达到26215元,年均递增7.7%。可以说,开发区的建设和属地管理,让桂林洋5年内焕发了新的活力,让农场职工真正收获到了大开发的果实。

  聚民心

  人居环境“节节升”

  在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后,为了更好的完善各种服务,结合“双创”工作和特色产业风情小镇建设,全面完善提升辖区市政道路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实现了开发区面貌和品位的切实改善提升。吸引了农业公园、教育科技产业园、万达文化旅游城等重大项目纷纷落地,项目招商优势越来越大,落地项目质量越来越高,园区经济发展比移交前迅速翻了一番;党政机关干部作风发生了巨大转变;企业服务更优质、效率更高了;居民群众生活舒适了、出行便捷了、休闲有地了、心情舒畅了,现在的开发区犹如一座焕发新生的城市大花园,辖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得到了全区居民、群众、学生以及各单位、各企业、各高校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也为桂林洋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作为海口“一江两‘岸’、东西双港驱动、南北协调发展”的重点发展区域以及“海澄文”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一环,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拥有着区位、产业和资源等明显的优势。

  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厅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申报国家农业高新区的工作。

  在省科技厅的具体指导和推动下,从2016年开始启动申报创建工作,目前由省科技厅委托编制的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已经完成,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也委托了相关单位正在编制开发区核心区的产业规划。

  总体规划布局以“一核四园”进行区域布局。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着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热带和海洋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一核”: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为海南省“五大”省级开发区之一和第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4130公顷(高新区核心面积1260公顷),通过建设重大农业科研基础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和资源汇聚方式,引进国内外一流科研单位和企业、优秀团队等,积极发展“总部科技”、“总部经济”,努力打造中国领先、全球一流的热带农业高科技大本营。

  “四园”:分别为以南繁育种为主要特色的农高区三亚园、以热带水果和热作研究示范为主要特色的农高区儋州园、以海洋农业为主要特色的农高区文昌园、以综合设施和垂直农业为主要特色的农高区陵水园。

 

  加强辖区重点项目建设

 

  打造农业科技桂林洋

 

  1、国家热带农业公园

 

  2015年12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作出实施“八八”战略(重点发展八大产业、加快建设八大园区)的重大部署。其中,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被列为“八大园区”之首。2015年12月31日,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开工建设,2018年2月8日,公园正式对外部分开园。

  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项目规划面积约770公顷,总体定位为“立足海口、辐射海南、服务全国、对接国际”,按照“省市共建、党政推动、内引外联、企业运作”的开发建设运营模式推进,建设目标为“三区一中心”。

 

  2、国家大学科技园

 

  海师大科技园于2014年9月被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系全国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近两年先后被认定为省中小微企业服务基地、省创业孵化基地、省众创空间、首批海口市众创空间、“中国大学科技园双创服务联盟”理事单位、粤桂琼生产力促进服务联盟海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并列入全国69家税收优惠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

  园区着力构建“科研+产业+资本+教育”四位一体创新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于我省区域经济和十二大重点发展产业。建园两年多来,入孵企业163家,帮助入园企业转化技术成果27项,申请知识产权共80项,2017年企业总产值1.5亿元,2018年企业总产值预计达3.5亿元。园区创新团队近两年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省赛、国赛,均斩获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3、国家农业高新区申报

 

  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厅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桂林洋开发区为核心申报国家农业高新区的工作。在省科技厅的具体指导和推动下,从2016年开始启动申报创建工作,目前由省科技厅委托编制的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已经完成,桂林洋开发区也委托了相关单位正在编制开发区核心区的产业规划。总体规划布局以“一核四园”进行区域布局。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着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热带和海洋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4、特色风情小镇建设

  桂林洋特色风情小镇改造项目位于桂林洋开发区场部核心区,分为在建项目(市政府配套资金部分,共6个项目,建设资金1.82亿元)和新建项目(省扶持资金部分,建设资金6000万元)两部分。建设内容为桂林洋大道街景立面改造、市政配套及园林绿化工程和污水管网贯通及清淤修复工程等。项目于2016年12月完工,成效显著。

 

  5、城市配套日趋完善

 

  以“双创”为抓手,坚持为民、惠民、便民、靠民,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设立开发区12345服务办公室和“双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热线成为服务职工群众的平台,成为推动落实工作、考核干部工作绩效的有力抓手,确保职工群众诉求的各项问题及时解决、落实到位。

 

  6、产业加工初具规模

 

  位于桂林洋经济开发区西部罗牛山产业加工区,规划面积296公顷,依托全省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配套设施最完善的海口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扩容建设。集农产品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器、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仓储及物流配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等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已建成项目主要有力神咖啡厂、生猪屠宰及深加工厂、出口型调味品加工厂、冷链物流园、罗牛山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心、电商大厦;重大规划建设项目有农产品孵化加工产业园、现代科技环保食品包装厂等。

 

  数字速度

 

  2012年-2017年,引进和在建的重大项目有海口经济学院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罗牛山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开维生态城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桂林洋农业公园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等,加上其它项目,这6年项目共完成投资162亿元,年均完成投资27亿元。2017年开发区实现总产值64.7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51亿元;第二产业28.66亿元,其中工业17.37亿元;第三产业32.59亿元),同比增长7.7%;国内生产总值(GDP)20.18亿元(其中:一产1.79亿元,二产7.22亿元,三产11.17亿元),同比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34亿元,同比增长38.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15元,同比增长7.4%;公共财政收入2.3亿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69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