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乡村野史:地震专业领域里的那些事

移动版    时间:2018-05-19 00:17

昨天在朋友圈里推荐了《思维简史》,这是我刚拿到的一本书。为让有兴趣的朋友了解一个大概,微信搜索了万维钢的《科学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万sir为《思维简史》写的中文版序言。



在万sir的序言后面,有很多粉丝留言,几乎个个都振振有词地批驳万sir,认为他对科学的定义太狭窄,说他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太过分,其心险恶,云云。一位朋友说他看了这些留言很难过,网友根本不知道老万在讲什么。还有一位朋友说,很多人其实根本就弄不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确实是这样。

关于科学和技术、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问题,笔友康老写过一篇《π节回答李约瑟难题》,发表在他的“康老的党八股”里,虽是旧文,但跟上面这个话题正好相配,所以也转发在了朋友圈里。

如果要我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描述科学和技术的区别,那就是:科学构建的是一个虚体完形,技术面对的是实体完形。正如康老举的例子:指南针可以全凭实践认识得到,对航海更重要的六分仪却要依靠我们对天体运行的认识,前者只是技术,后者需要科学,需要虚体思维,需要认识论的突破和理论完形的构建。

没有科学,人类一样能过日子,能应付日常生活所需,但没有科学做前沿,没有科学来完成重大的理论突破,技术一定走不远。

512日是汶川地震10周年,照例会看到一些相关文章。有一篇文章在过去的几年已看过N次,今年又看到了不止一次。早早的,就有学生发给我了。我笑笑。我知道,这种文章肯定能达到10+的阅读量,因为它符合大众口味、大众认知。

这篇文章题目是《汶川大地震预测真相:科学的悲歌》。文章后面就是一位粉丝的留言和作者(更准确讲是抄袭者)的反怼。

邓志国:地震不可预测是科学共识,这种妖言惑众,举报了

作者:介位施主,那还要地震局干嘛?科学是允许试错的,除了举报,你还能干啥?

抄袭者以《科学的悲歌》来命名,但从中我不仅听到了科学悲歌,也听到了民主悲歌。不同的是,科学悲歌就体现在作者理直气壮的“还要地震局干嘛?科学是允许试错的”;民主的悲歌则体现在留言者的“举报”里。一个根本不懂科学为何事,对地震这样专业领域一无所知,却侈谈科学。一个则以举报来对待一个正常的言论。


说到地震预测预报,其实我家就有一位专家,而且是国内最顶尖的地震预测预报专家,当年中科大毕业就进入地震系统,从一线监测做起,一级一级,凭实力和实绩,成为国内地震预测预报的领军人物。如果你把文中李有才的故事说给他听,他会问:他预测过多少次,对了多少次?

这有点像股市中的侯宁,从07年初3000点开始天天唱空,要暴跌要大熊,最终6124点后一举成名,成为网红。当6124点后的大熊成为事实后,人们纷纷追捧他,却根本不关心他是从何时开始看空、唱大熊、唱了多少次、有没有唱过多、看过涨。一句话,侯宁的惊人成功其实是天天唱空的犟种巧遇了大熊市,如此而已。

“所有的地震都是可预测预报的,我们每天都在准确地预测预报,有的只是记录在案,作为原始资料;有的会和国外同行交流,有的则需上报。比方说,过一会儿就会有人送实测数据来,因为马上在距我们800公里的地方会发生一次地震”。这是2000年夏天我去他那儿,发生的一次对话。当时我想尝试,能否把地震预测预报的一些方法和我的股市预测方法嫁接起来。

最难的不是对地震的预测,他说,而是对烈度——也就是对破坏程度的预测!烈度和震级不是一回事,震级差1级,其破坏性又呈几何级的变化。不同的震级有不同的烈度,同一个震级烈度又不同。除此之外,还有哪一个点的问题,你可以预测到哪一个区域可能会发生多少级地震,但你无法精确到点。即使你能精确到点,你也无法精确到时——哪一个时间。震级-烈度-具体地点-发生时间,只要它们无法精准到必然性的程度,那么,地震的预测就无法转化为实际的预报。所以,即使地震预测水平最强的日本,往往只能事先准备,事后施救,无法把预测结果转化为实际的预报。

这跟我们预测股市走势很相像。指标超卖了,我们可以预测后市会反弹,但10次超卖可能只有一次会形成有赚钱效应的行情。还有一种可能是:指标根本没超卖,后面的行情却出乎意料地大!股市的走势还是明的,看得见的;地震完全是暗的。明的、可天天看得见的尚且如此,何况震级、烈度、地震点、发生时间上的预测?


股市操作,错了可马上退出,大多情况下都不会有损失,但一次错误的地震预报你知道会造成多大损失?75年我们在海城搞过一次预演,当时就是想做一个尝试:通过准确预报、事先防范,把地震损失降到最低。但连续几个月,把整个海城地区搞得鸡飞狗跳、草木皆兵,最后关头,百万民众露宿田野,最后是震了,而且震级也预测准了,但只震倒了一些草棚棚,地震没造成多少损失,为预防地震的损失却高达数十亿元。

这是在海城,如果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地区,结果会怎样?如果这种事经常发生,结果又会怎样?地震是可预测的,每年,我们都会有几次高度紧张的时刻,严密地监视着那些可能发生的大地震,但最后总是虚惊一场,大多数情况是震级比我们预想得小很多,有时震级侧准了,但烈度却大大低于我们的预计。如果每次都按预测来防范,那整个社会的生活秩序和经济秩序就彻底乱了,由此造成的损失将不知比遭遇一次破坏性地震高出多少倍,所以,“严密监测,然后听天由命”就成为一个全球性共识。


既然如此,要地震局干嘛呢?地震局的工作,一是为重要工程提供安全建议,进行地质安全性和地震可能性考察;二是全天候监测地质地震活动,做好预测预报,为一些可能的大地震,做好前期的物质和思想准备,这当然是在高度保密状态中进行的;三是地震发生时,及时形成判断,提供震情,供上面决策,以便在第一时间投入救灾工作。

汶川地震,四川省地震局最值得诟病的是:光根据震中位置,将它命名为汶川地震,没有考虑到龙门山断裂带的存在,可能会使北川成为遭灾最严重的地区,没有把这个考虑及时报告给决策部门,导致大量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奔向了震灾不是很严重的汶川,使北川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这种判断的做出,一是跟平时的准备有关,要把下面的地质情况摸得很清楚,想好各种可能;二是跟地震预测预报负责人以及属地地震局一把手是否敢担当有关!因为在地震发生的最初阶段,只能靠盲测来推断北川是遭灾最严重的地方,对与错负责人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不敢担当者,一句震中在汶川也没错。但敢于担当者就该写上北川可能是受灾最严重地区。

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那就是向日本地震局学习,能在地震发生的5分钟内,通过短信等各种通讯工具,把这一消息迅速发到每一个人手里,这样伤亡人数会大幅度减少。

一句“要地震局干嘛”,问得理直气壮。理直气壮的背后,是缺知少识。至于“科学是允许试错的”,更是一种无知表现。科学可以证伪,可以演绎,可以推理,在构建理论的过程中,所有的错都是探索的一部分。但一旦走出实验室,变成一种公众产品,就不再是科学,而是“工程”。工程允许试错吗?你能允许一架根本无法安全飞行的飞机投入商业运营以试错吗?你可以建一条试错性的高铁线路进行商业运行吗?

抵制X货,不如抵制蠢货”,一点没错。但蠢货也有2种,一种是没文化的,还有一种是有文化的。有文化的蠢货其实比没文化的蠢货更蠢。

今天还在朋友圈里发了一种照片,加了一段评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70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