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海南三個古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保住傳統文化的“根”與“魂”

移动版    时间:2018-06-12 04:53

原標題:保住傳統文化的“根”與“魂”

海南三個古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保住傳統文化的“根”與“魂”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及其衍生的社會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與魂。2012年以來,全國已有4157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住建部公布了“2018年第二批列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海南省三個村落入選,它們是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羅梧村、瓊海市中原鎮蓮塘村、瓊海市博鰲鎮留客村。本刊特別策劃本組專題,採訪入選村落,走訪專家學者和村民,為海南傳統村落和文化遺產保護探路。

——編者按

近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共同公布“2018年第二批列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海南省有三個村落入選: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羅梧村、瓊海市中原鎮蓮塘村和瓊海市博鰲鎮留客村。

海南省在推動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此前已經有47個村庄被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爭取到國家保護資金1.41億元。此次入選的羅梧村、蓮塘村和留客村三個傳統村落,有的保留近百年歷史的南洋風格老宅,有的傳承海南民間的傳統民俗,歷史文化底蘊豐厚。

海南三個古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保住傳統文化的“根”與“魂”

海口三江鎮羅梧村虎舞圖。(資料圖片)

羅梧村:神秘的“舞虎村”

你見過舞獅舞龍,可你見過虎舞嗎?在羅梧村,就有一支為紀念民族英雄冼夫人而組建的虎舞隊,該虎舞隊具有許多傳奇色彩及濃郁的鄉土氣息,至今已傳承三百多年。

虎舞因是三江鎮羅梧村所獨有,所以又稱“梧虎”。從海文高速公路三江口下來,改走通往羅梧村的鄉村水泥路,行駛幾公裡后便可到達此村。記者在村中採訪時,熱心村民給記者表演了一小段:兩隻老虎一會兒生氣地相互爭斗,仿佛將我們帶進了動物世界弱肉強食的畫面裡﹔一會兒,兩隻老虎又友好互舔,又讓我們想起了大自然的和諧……

村中老人馮爾訓介紹,虎舞表演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南宋時期流行於中原民間,到了明朝中后期隨移民流入海南,幾百年經久不衰。

虎舞以武術為基礎,表演時將舞蹈融入其中。虎舞內容大致分為布陣、開場、單人表演、雙人對打等部分。每隊人數多達二三十人,每隻虎由兩個人分別扮演虎頭虎尾,還有土地公、土地婆,其余人扮演兵勇手持長矛、長棍、短棍、雙刀、大刀、長劍,還有鐵耙、藤牌等兵器列隊擺陣,整個表演圍繞著“人虎搏斗、人虎共處”的主題展開,展現出人們為了平安美好的生活,以人類的智慧和高超的武藝征服老虎,然后與虎和睦相處的畫面。

美蘭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虎舞是為了紀念冼夫人,同時也為各家各戶祈禱五谷豐收、人畜平安、生意興隆、順心順意。

每年的“軍坡”節期間是虎舞活動的高峰期,從農歷二月初六至十二,虎舞隊環村游演,表演老虎騰翻、扑跌、跳躍、朝拜、登高等高難度的技巧出場顯威,同時上場的還有手持拐杖的土地公和手執蒲扇的土地婆,他們以類似於秧歌舞的舞步配以滑稽的表演動作跟隨其前后左右。老虎的敏捷、靈巧充分展示出老虎的凶殘與威猛,而搔痒、抖毛、舔臀等滑稽風趣的表演卻又惟妙惟肖,逗人喜愛。在緊密的鑼鼓聲中,扮演兵勇者搖旗吶喊,吹號助威,逐個上場以各種兵器與虎對打,整個虎舞氣勢雄偉,場面壯觀。

除了虎舞,村裡還有一座古老的“圍樓”。因“圍樓”位於羅梧村,村裡人習慣稱它為羅梧樓。

據介紹,羅梧樓建於1922年,距今已有90多年歷史,屬磚木結構建筑,西洋設計風格,坐北朝南,整座樓呈長方形,長約60米、寬約20米,建筑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主樓高二層十多米,原設計有72個房間。整座樓被一個巨大圍牆包圍,內有天井和庭院。

90多年的時光流逝,不同的時代在羅梧樓留下了不同的印記,走進羅梧樓,樓體的設計讓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海南三個古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保住傳統文化的“根”與“魂”

瓊海市中原鎮蓮塘村的“蓮峯呈瑞”門。鐘捷東 攝

蓮塘村:古色古風隨處可見

走進中原鎮仙寨村蓮塘村民小組,村前有一個荷塘,長200米,平均寬40米,宛如葵扇形狀。眼下正是盛夏時節,碧水如玉,荷花滿塘。

據史書記載,荷塘令人驚奇,幾次長出並蒂蓮,預示喜兆頭。民間歌謠曰:“嫁女要嫁仙寨村,又有蓮籽來煮粺,還有蓮花小仔耍,且有藕粉喂子肥。”

瓊海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荷塘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蓮塘村的村名由此而來。

荷塘岸邊就是古色古香的民居,最有代表性的是近百年的華僑古宅——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座落仙寨蓮塘村中央,是瓊海華僑四大院中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僑宅。

王家大院建於1927年,佔地面積980平方米,大院的主體為一列三堂縱進的磚木結構,三個廳堂各有不同的功能。廳堂的東側也是磚木建筑的橫宅,大院的門頭是玲瓏精致的樓閣,具有南洋騎樓的風格。王家大院由祖籍蓮塘村的馬來西亞富商王業珍出資建造,部分材料由國外運回。由於當時交通不便,歷時3年才建成。

站在王家大院門前,海南日報記者看到,如今的門樓牆面斑駁,苔痕繞牆,倍顯滄桑。

村裡還保留著一間“十柱屋”。明朝,仙寨村有“夜建九屋”的神奇傳說,一夜間齊建造九座十柱宅。

據了解,“十柱屋”就是用10根大木材柱子支撐起來的土木磚瓦結構房子,非常堅固。蓮塘村曾經有過9間“十柱屋”,由於種種原因,至今僅存1座。

走在村中,隨意間看到的一處景觀,都有可能是這個村的歷史見証。比如荷塘旁邊的活泉井,直徑1.2米,井深約4米,經年累月井水都是滿滿的。要不是井庭旁的石碑提醒,誰也想不到它是康熙甲申年(公元1680年)所建,至今已330多年。

仙寨村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陳雄介紹,其后雖經萬先公、元勳公和王蓀等后裔出資維修,改用水泥制井圈,至今仍保持完好使用,從來沒有干涸過。

村中至今保留著幾根栓馬柱。栓馬柱在鄉賢約軒公祖祠前庭兩側,用大理石鑿制而成,高160厘米(除基礎埋設部分),厚13厘米,寬53厘米,柱的雙面四周刻有淺線條裝飾,上方一處鑿有一個5厘米長的正方形小洞。

陳雄介紹,由於約軒公賜封“鄉賢”,后裔又出現了知縣,前來拜訪的官員、公卿眾多,為供官員、客人拴馬方便而設置,故稱“拴馬柱”。

現如今,村中賢人也有很多,比如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椰胡制作技藝傳承人王仕國。

王仕國原在樂會手工業社專修鐘表四十余年,八級技工,時下頗有名氣。平時愛吹吹拉拉,精通各種樂器,並發揮工藝技術特長,利用村地的椰子殼制作椰胡,多被行家使用收藏。2008年,他制作的2件椰胡被選送上海世博會海南館展出,深受好評。

海南三個古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保住傳統文化的“根”與“魂”

  瓊海博鰲留客村蔡家大院。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留客村:一座蔡家宅, 一部濃縮版的“下南洋”

在留客村,竹林掩映深處坐落著一棟南洋風格的宅子,這裡就是海南僑鄉第一宅——蔡家宅。與蔡家宅隔田相望的盧家大院等,構成了留客村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71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