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琼海人,我们一起拯救海南老宅!莫让传奇在我们手中谢幕!

移动版    时间:2018-07-06 16:04

琼海人,我们一起拯救海南老宅!莫让传奇在我们手中谢幕!

逐渐消失的琼海文昌老宅带

这里有10多座近百年的豪华老宅,在历经风雨后,很多损毁严重,有的甚至开始坍塌,对它们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迫切

琼海人,我们一起拯救海南老宅!莫让传奇在我们手中谢幕!

文昌市文城镇松树下村有百年历史的符家宅拱门。海南日报记者张茂 摄

“这些壁画,是用珊瑚石灰打底,矿物石做颜料,特意从泰国请来画师画的。”如今的韩家宅,尽管木门窗已经成了灰黑色,但是屋檐下方的壁画依旧鲜丽。走进韩家宅正厅,你会发现白色的墙壁已经从墙根处开始长青苔。

“海南的湿气太重,十多年没有人住了,生青苔很正常。”韩志元说,好在房子是用青砖砌成,否则早就倒了。1936年,泰国华侨韩钦准返乡,用时两年建成韩家宅。这座当年耗费韩家人大量金钱的豪宅,韩家人却没有怎么住过。为躲避战乱,1939年韩钦准带着家人离开海南,返回泰国,只留下原配云氏看守这座老宅。

由于疏于照看,韩家宅内一些木雕被盗。坐在右侧厢房内的长凳上,看着老宅,韩志元显得很无助,尽管回乡照料老宅已经快20年了,但是他一直苦于没有资金修缮老宅,就看着这个国家级文保单位一点点破败下去。

富宅村离文昌市区有近20公里的车程,通往老宅的水泥路很窄,两辆车会车时只能小心翼翼地通过。尽管在203省道旁边有一块指路牌,如果进入村中不问路,外地人是很难找到韩家宅的。正是因为位置相对偏僻,也导致这个国家级文物单位,参观者寥寥无几。

沿着203省道往文城镇方向返回,不到5公里就是松树下村,著名的“松下大屋”——符家宅就在该村。1915年建成的符家宅,占地面积逾8亩,楼上楼下一共有18间房屋,另外还有9间横屋、6个天井。如今,这座豪宅木质的楼板已经悉数腐朽脱落,当年奢华圆形拱顶上长满了杂草,原来主人用来乘凉的阳台早已荡然无存。

不仅是符家宅,同时期的文昌会文镇欧村林家宅,钢筋混凝土已经开始大量脱落,露出生锈的钢筋。

除了韩家宅、符家宅、林家宅外,文昌琼海一带,散落着10多座类似的老宅,比如文昌文城镇的王家和陈家老宅、铺前镇的林家老宅,琼海博鳌镇蔡家大院、覃家大院和中原镇的王家大屋、翁氏老宅、黄氏老宅。这些老宅的修建者都是当年下南洋的华侨。

但是不幸的是,因战争等多种原因,这些南洋华侨归国建成的大宅很多在一夜之间都成了空宅。在历经风雨之后,很多老宅损毁严重,有的甚至开始坍塌,老宅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迫切。

一个文化遗存融入乡村旅游的探索

跟同时期的南洋华侨归国建造的老宅相比,琼海蔡家大院无疑是幸运的,在各方的重视下,它得到修缮焕发生机,成为当地旅游新卖点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归国华侨兴建的住宅,因其建筑风格独具一格,被收入2014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汇编的《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中,成为海南十大民居之一,被命名为“南洋风格民居”。也正是因为具有独特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留存下来的这些老宅,绝大部分是省级文物,有的甚至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比如蔡家大院、韩家宅等。

随着我省全域旅游的开发,这些沉淀着历史的老宅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重视,部分老宅得到修缮并焕发出当年的生机。琼海的蔡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蔡家大院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从2013年开始,国家、省文物保护单位拨付1000多万元对其修缮。通过长达3年多的修复,蔡家大院目前已经基本恢复原貌。蔡家大院其实是一个南洋风格民居建筑群,一共有4栋建筑,占地面积最大的是蔡家森宅,另外3栋是其3兄弟住宅。如今,除一栋还处于修复期外,其他3栋已经完全修复。

不仅如此,其所在的留客村也被打造成美丽乡村。如今的蔡家大院,已经成为琼海当地一个新的旅游招牌。每年的节假日,留客村每日游客量可达2000人次。这些当年精致豪华的老宅,依旧是当地人的骄傲。

蔡家大院得到修缮,除了当地政府和国家文物部门重视之外,其实也离不开其后人的努力。上世纪90年代,蔡家森的长孙媳妇王普君带着两个儿子从印度尼西亚归国,开始投身到蔡家大院修复事业中。为了保护好蔡家大院,蔡家在印度尼西亚成立了蔡氏基金。王普君依托蔡氏基金,从清理老宅杂物开始,通过媒体呼吁相关部门重视老宅保护,再到多方奔走向各级政府申请保护资金,最终完成了蔡家大院修复。“我是背负着使命的,过程很艰难,但是我坚持下来了,所以才成功。”王普君说。

跟同时期的南洋华侨归国建造的老宅相比,蔡家大院无疑是幸运的。由于修缮的投入资金巨大,目前同时期建造的其他老宅仅停留在“维持现状”看护状态。“如何将其保护好并利用好,在我省还是一个待研究的课题。”海南大学教授杨定海说。

从保护上升到科学合理利用

我省正在开展普查工作,并将建立长效保护机制。老宅修缮和开发利用所需资金巨大,路在何方,需有更多探索

琼海人,我们一起拯救海南老宅!莫让传奇在我们手中谢幕!

文昌市会文镇欧村林家宅。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可喜的是,我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在2017年就已经开展。据了解,此次普查工作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掘地域文化,留住海南地域建筑“基因”,守住海南的文化根脉,为海南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文化灵魂。

根据工作计划,我省将用4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普查确定工作。除为历史建筑建立“一房一档一图册”名录外,还将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目前,由海南省规划委员会和雅克设计有限公司汇编的《海南省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工作报告》已基本完成,有望在年内出炉。根据2017年的普查工作统计,我省已发现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备选建筑762处,其中民国以前建筑8处,民国时期建筑359处,这些民国时期的建筑有相当一部分是南洋华侨返乡建设的。

“其实,广东沿海一带也有大量南洋华侨返乡建设的大宅。如今这些老宅大部分保护和利用得很好。”杨定海称,这些老宅之所以保护和利用得很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广东经济比较发达,老宅所属的村庄经济条件好。即使很多老宅的建造者去世,后代漂流海外,但是其留在本地的家族人口众多,通过合力一起保护老宅,再通过各种渠道对其开发利用。但是文昌琼海一带的老宅,所处的村庄经济相对不够发达,一旦遭遇同样的情况,由于其同族人经济实力等原因,根本无力看护和保护这些老宅。

“老宅修缮和开发利用,投入的资金是巨大的。”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刚称,老宅前期的破败,跟其后人看护不周有关系。而被列为文物之后,为何没有得到完整的修缮,这跟老宅修缮需要耗费巨大资金有关系。老宅修复工作遵循的是修旧如旧,修复比重建一座一模一样的老宅费用还高。

老宅保护不仅仅停留在“保”上,更要在合理利用中提升它的价值。刘刚表示,老宅保护修缮并不仅是恢复一座老宅,更要在使用中发挥其价值。例如有些城市会将老宅打造为客栈,将文化遗存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与旅游业相融合。

“应该让企业,特别是旅游企业参与到其中。”在刘刚看来,我省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机制,引导第三方资金参与到古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中来,最大化发挥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在保护与开发中,需要找到一根“巧线”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让它们成为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锁上3道锁,取来木棍卡死,韩志元将韩家宅大门合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72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