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海南潭门港:自古远航耕深海

移动版    时间:2018-07-19 08:47

原标题:海南潭门港:自古远航耕深海

海南潭门港:自古远航耕深海

潭门镇草堂村,老船长卢业发保存的更路簿和罗盘。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海南潭门港:自古远航耕深海

潭门港渔民在码头装卸渔货。(资料片) 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海南潭门港:自古远航耕深海

潭门港,一艘小渔船正在回港。 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在海南众多的渔港之中,潭门港是很特别的,之所以说它特别,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海南大部分渔港的渔民都是从事近岸捕捞,而潭门港渔民是远航到西沙、南沙;其二,其他地方的渔民都是海上渔民,捕捞作业都是驾驶船只在海上完成,而潭门的渔民自称为“海底的渔民”,他们通过潜水到海底去捕捞各种海产。

七月的潭门渔港,港口内停放了数百艘船只。海浪一波又一波涌上港口防护堤,堤坝外侧,大海汹涌澎湃,堤坝内侧风平浪静。一个百年古港,就像母亲的怀抱,几百年来,迎来送往接泊无数船只。

南海先行开发者

“自大潭过东海,用乾撰驶到十二更,便半转回乾撰巳亥,约有十五更。” 在海南渔民手中流传的《更路簿》,开篇为此。

“更路簿”,也称“水路簿”“沙更簿”,是一种航海工具书,记录从潭门港到西沙、南沙的航海路线,类似于今日航海指南或海图一样的文字资料。

文中“自大潭过东海”,就是指船从潭门开往西沙,“东海”是潭门人以前对西沙的称谓,《更路簿》记录了航向和航程,还记录了西沙群岛的多个地名。

据广东省及海南行政区1977年和1982年两次调查,历史上经常前往南沙及西沙群岛进行生产活动的渔民,以海南岛的琼海和文昌两地最多,其次是陵水、万宁、临高和三亚。

琼海在1974年曾做过一次调查,在1824年(清道光时期)以前,该县青葛地区渔民吴坤俊和李泮松等人就已到西沙和南沙海域捕鱼。1871年,潭门上教村渔民何大丰等二十余人到南沙群岛捕捞作业。而据潭门一些老渔民介绍,潭门渔民去西沙南沙捕捞,年份更早于这些年代。潭门镇的老渔民卢裕钦说,他家的祖辈是明朝从福建远航而来,一直从事海上捕捞。

在那个年代,凡前往西沙南沙作业的海南渔船必备两样东西,一是罗盘,二是《更路簿》,《更路簿》上记载着从潭门出发到西沙南沙各主要岛礁的方位和航程。翻开《更路簿》,便可以知道渔船航行的速度和所处的位置。

南海研究专家王业隆接受采访时说:“《更路簿》是由特定的人(海南渔民),用特定的文字(海南方言字)和特殊的方式(文字地图),画出特定的区域(由海南至西沙、南沙各岛礁)的航海图,在世界上难以找到第二种,《更路簿》是海南渔民开发南沙群岛的重要见证。”

关于海南渔民对南沙更早的开发,潭门镇石宛村老渔民麦兴铣收藏的《麦氏家谱》有记载:“四十七世俞文次子声香妣王氏”:“考生,卯辛年十月十九日未时去东海(西沙)卒,咸丰五年四月初五卜葬港门坡与俞昌公同矿。”麦氏一门去南沙,至少已有240年的历史,比本文前面提到的吴坤俊和李泮松还要早得多。

身凭经验闯南海

琼海市的海岸线在东部市县里是最短的,只有40多公里,既比不上文昌270多公里的海岸线,也比不过万宁1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琼海4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有青葛港和潭门港两个主要渔港。海南大部分渔港的渔民都从事近岸捕捞,为什么潭门一带的渔民能远到西沙、南沙呢?

关于这个问题,记者采访多位老渔民和海洋文化研究专家,请他们对此进行了分析。

其一,与海洋位置有关。文昌、万宁、陵水在自己的外海海域都有天然渔场,如文昌的铺前渔场,万宁的大洲岛渔场。此外,文昌有八门湾内海,万宁有小海内海、老爷海内海,陵水则拥有黎安港和新村港两个内海,而琼海,除了在博鳌有万泉河出海口,周边天然渔场不足,又无内海资源,这使得潭门渔民不得不到远海捕捞。

其二,与潭门附近海域状况有关。潭门海域是一片天然的珊瑚礁,潭门渔民从小就和这片珊瑚礁打交道,出海、游泳、潜水、摸螺。早年潭门的男孩刚刚学会走路,就开始了海上训练。五六岁的孩子就开始钓“甘龙”(小鱼);七八岁时开始潜水捕鱼;九岁十岁的时候,便开始出近海了;到十二三岁,便和大人出远海,闯南沙了。

其三,与早期琼海、文昌一带渔民下南洋有关系。在早期,西沙、南沙是海南下南洋的必经海域,琼海、文昌华侨多,闯海人多,路过西沙、南沙,带回来大量的信息传递给潭门周边渔民,不畏艰险的潭门渔民很早以前就不断尝试,为航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潭门的老渔民十分认可这种说法,老渔民苏成治说,潭门渔民长期在南海闯荡,他们对海洋、天文、地理和气象知识掌握得十分清楚。洋流、风向是确定抛锚位置的最基本因素,有时风向突变,锚的位置必须改变,否则缆绳绞在一起,休想开船。

过去没有导航,茫茫大海中,寻找岛礁是渔民的必修课。经验丰富的渔民可以根据海鸟早出晚归判别岛礁方位,胆大的渔民常爬到桅杆上远望岛礁,爬上桅杆可以看见15海里以外的灯塔,50海里以外的礁盘。

对于气象的判断,渔民们也有丰富的经验。“夜间星星一闪闪,不是台风就是雨”“要想知道明日天,太阳下海看红云”,渔民们能根据天象变化预测台风。

几百年来,潭门的渔民正是凭着丰富的经验行驶在广阔的南沙海域,“再大的浪,都从潭门渔民的船下过!”这是潭门渔民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潭门渔民的捕捞绝技

岛上各地渔民“做海”方式不同,灯光捕鱼、手钓、排钓、围捕、拖网,而潭门渔民有自己的捕捞方式——潜水捕捞和行盘。

潭门渔民长期活动在西沙、南沙,捕捞成本特别高,所以他们要捕捞珍贵的海产品,才能保证出海的成本和利益,一般的鱼虾蟹类潭门渔民不捕捞,他们最喜欢捕捞三种是:海参、马蹄螺和珍贵活鱼。

虽然捕捞的特产和方法各有不同,但都是潜水捕捞。潭门渔民自小练就的本领:不带氧气可潜到20米深处呆上三四分钟。

潭门老渔民苏承芬介绍说,在他年轻出海的时代,潜水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带着自制的潜水镜,为了能捕捞到海产品,有时甚至能潜到30米深,但潜到海底后上来一定要缓慢,否则强大的气压变化会使肺部出血。

苏承芬说,潭门渔民最喜欢捕捞海参,最贵的是白乳参,干货600多元一斤,比较常见的是梅花参。捕捞一些活鱼要讲究方法,苏眉鱼、乌眉鱼、老虎斑,这些珍贵海鲜价格不菲,潭门渔民要的都是活鱼,因为冰冻海鲜卖不上价,所以渔民在捕捞时特别讲究,有时鱼儿掉了一片鳞片,就会影响外观和价格。

潭门渔民潜水捕捞,掌握了各种技巧,俗话说,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鱼儿也不例外。天全黑时,一个个行船海上的潭门渔民开始拿着防水手电筒潜入海底,去寻找鱼儿。夜深人静,鱼儿此时也入眠,这时候,只要渔民发现乌眉鱼、苏眉鱼、老虎斑等,便把网兜罩在鱼儿前方,从后面轻轻一推,正在熟睡的鱼儿轻轻一动就会钻到网兜里面,一条活鱼便捕捞到手。

捕捞马蹄螺较简单,潜到海里礁盘周围或海底,拾起来,丢在身后的背篓里就行了。

潭门渔民还有一种捕捞方式,便是“行盘”了。“行盘”就是大海退潮后,在岛屿的附近浅海礁盘上边行走边收获海产品,近似于赶海。

赶上南沙海水退潮的时期,一般是农历初一和十五,渔民不必下深海作业,只须在海水退潮的时候,在浅海的礁盘上很休闲地一边行走一边捕捞,或在岛屿附近浅海中捕捞做业。(文\海南日报记者 于伟慧)

海南潭门港:自古远航耕深海

潭门镇草堂村,老船长卢业发保存的更路簿和罗盘。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海南潭门港:自古远航耕深海

潭门港渔民在码头装卸渔货。(资料片) 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海南潭门港:自古远航耕深海

潭门港,一艘小渔船正在回港。 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730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