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里外外看海南
■ 《人民日报》记者 闫旭
今年的海南,不可谓不“热”。无论是机场车站、旅游景点,还是政府会议、商务洽谈,很多人都在讨论全岛建设自贸区,探索中国特色自贸港……
从办特区到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南有了更多改革自主权,这些决策部署如何贯彻到位,来海南闯荡的创业者们有着自己的疑问:未来,如何谋发展?
现在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大家心气高劲头足,当地百姓也有自己的顾虑: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岛,海南人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
到海南去,干一番事业——这是1988年的一句流行语,曾点燃无数人的梦想。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30年过去,当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成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词,除了热情,追梦者还有更多冷静思考。
向里看: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近年来重点培育壮大旅游、热带农业、医疗健康等产业,201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2.5亿元,五年间迈上两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8.1%,接待游客6745万人次,是户籍人口近7倍。
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也让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人们共享着改革开放的果实。30年前,海南农村人口多达80%,85%的商品靠岛外调进,17%左右的人口未解决温饱,长期属于我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如今,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87年分别增长约30倍和25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2元,首次跨过万元大关。
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面对摆在眼前的重大举措,不少海南本地企业动了起来。
刘士波来琼多年,创办的互联网农业公司“小菜一篮”,正逐步把蔬菜配送、社区门店销售通过互联网结合起来。他认为,海南区位特殊、岛屿交通不便,全年尤其是夏季天气多变等使得当地长期受高菜价困扰,而这正是创业突破口。
刘士波对海南的政策优势很有信心,正筹划把“小菜一篮”开到重庆去。今年春节,几位重庆企业负责人在海南度假,看到他的项目便想投资。“有很多人来海南旅游,接触到各地投资方的机会不比其他一线城市少,要用好海南的环境优势。”
除了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也能享受优惠政策。在“多规合一”等制度改革下,海南正试点极简审批。省政务服务中心协调管理处副处长洪秀春介绍,项目落地审批环节由70个减少为4个,企业投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间由182个工作日缩至30个工作日。
“听到这些好消息,马上组织了企业界朋友来考察,想联手在总部经济方面做些事。”上岛咖啡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裕昌说。从上世纪90年代末在海南开设第一家咖啡店到门店遍全国,江裕昌看重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
不过,结合企业经历,江裕昌决定还是等政策细则落地后,再动手做项目。他认为,海南营商环境有待加强制度建设,避免新官不理旧账。此前,公司曾想延长产业链,但一块工厂用地历时8年未批。“心里想做事,怕错过机会,但也不敢盲目行动。”
向外看: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
海南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但现实中,长期偏居一岛,造成一些干部意识相对保守,喜欢跟过去比,认为海南发展比以前好多了,政策优势在强化,向外看、使劲闯的动力不那么足。
某县一家制作肉粽的企业负责人坦言,虽然产品有着悠久历史传统,许多游客慕名购买,但并没有走出岛的想法。曾有岛外公司来谈投资,把海南肉粽工艺作为传统文化品牌向全国推介。“我们与外面接触少,看不懂他们的新观念。”该企业负责人说,双方经营理念存在分歧,最后没能合作。
不少来琼投资的企业负责人也常能听到当地干部嘴边挂着一句话:能做成这样很不错了,海南都是这个样子。
近年来,海南与其他经济特区的发展差距有所拉大。1987年海南GDP比深圳高1.4亿元,到2016年仅为深圳的1/5左右;2016年海南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84.6%、95.8%,压力不可谓不大。如何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推进改革开放?
“站在世界角度看,海南是投资中国市场的前沿。”复兴城产业园投资管理公司负责人王喜欢说,海南正试点人才制度改革,允许境外技术技能人员按规定在海南就业、永久居留,这是吸引境外创业者的独特政策优势。“对境外创业者来讲,来海南创业的最终目标是全国市场。海南市场体积小,如果创业出现偏差,容易调整,给了他们提前适应国内市场的机会。”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近日在海南开设分所,有关负责人蔡晓颖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仅用一个月就在海口拿到营业执照;忧的是,招商引资缺乏项目管理。“招商工作不能打乱仗,哪个团队对接哪个项目、跟进哪个企业要十分明确。”
“海南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营商服务应敢于争全国头筹,不能片面把视野限制在岛内。”一位来琼调研投资文体类项目的企业负责人,正在进行招商对接时,发现当地干部的知识储备尚有欠缺,许多企业关心的问题答不上来,工作思路与其他特区比存在一定差距。
加油干:提升执行力和政策实施效果,引进人才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成就展上,橱窗里摆放着改革开放初期海南推出的政策原件,很多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灵活举措,问题导向很鲜明。但不少参观者表示,怎么一些政策最后没干起来?反而被别的省份学去做出了成效?其实,这也是海南正在思考的问题。
“在所有手续完备的情况下,一个林权证竟用了3年还没有办妥”“一家沉香花梨种植企业先后被偷盗45次,每次向公安部门反映并提供证据,但登记一下后就杳无音信”……近日,在提升全省执行力大会上,海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频频举例。干部执行力度弱、政策实施效果不佳,海南将攻克这些制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软肋提上日程。
招商会上谈成的项目能否落地,是来琼投资企业关注的热点。海南2017年招商引资签约396个项目,协议投资额6000多亿元。但有251个签约项目尚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仅270多亿元。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理解政府部门会遇到新问题,但应从服务企业的角度出发研判实际,主动寻找解决方案。
“真心想来的企业,看中的不是税收补贴,也不是招商口号,而是有没有稳定的发展方向、透明的法制环境和高效的公共服务。”刚进驻海南的一家乡村农旅企业负责人表示。
“如何迅速把中央的大政方针细化落实,惠及企业至关重要。”王喜欢认为,让创业者选择海南,政府要具体细化优势政策。
面对问题,海南努力找差距、学经验,从赴全国11个自贸区取经到召开多场恳谈会,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与企业界代表一起找痛点堵点。最近,推出提高政府执行力15条措施,针对10个方面问题下猛药。
海南大学教授王毅武认为,急需引进一批可以对自贸区(港)建设发展有影响的领导人才,激发本地干部提升干事办业务能力,形成鲇鱼效应。“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海南就曾通过选调方式成功引进了一批有能力的干部。现在仍可以借鉴这一成功经验。”
据了解,在中组部、有关部委和各自贸区支持下,海南开展了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其中,首批来琼的44名干部,已在各有关单位挂职。今年还将由省级统筹,招录1000名左右党政紧缺人才,包括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一批熟悉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高端特聘人才,面向中央国家机关、发达省份、国内自贸区等选调一批紧缺人才。
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从争取优惠政策过渡到落实开放自主权,海南正在进一步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朝着建设美好新海南、改革开放新样本奋进。
(原载2018年8月8日《人民日报》2版)
- 特朗普将受审(2023-04-04)
- 台积电掉进陷阱之后(2023-04-04)
- 北约出兵如果成真 中国必将“唇亡齿寒”(2023-04-04)
- 解放军将火炮和坦克搬上货轮搞演习(2023-04-03)
- 美国冻结白俄罗斯总统专机(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