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钱给别人养孩子、不生孩子多交税,这些怪论怎么来的?
这几天,关于生孩子的争论走向新一波高潮。
先是新华日报刊文建议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建议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
央视网发文质疑设立生育基金制度的建议
网友们对这个建议还没吐槽完,今天,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的建议又火上浇油:未来不仅可以设立生育基金制度来鼓励生育,还要对丁克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
他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逐步形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文化,“生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载体,首先从文化上,我们要进行鼓励”。
他举例称,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如果一个家族中的男性没有孩子,是进不了祠堂的。
这些建议遭到了网友们的无情吐槽。面对质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也做出回应:自己说的设立生育基金来鼓励生育,是由原先国家征收的那么多年的社会抚养费来设立,不能再由老百姓出钱;由于丁克家庭在年老后需要别人家的孩子来抚养,不应当鼓励和提倡。
不过,一些网友仍旧不买账,把这些建议理解为掏钱给别人养孩子、不生孩子要多交税。他们认为,生不生孩子是个人的自由,凭什么不生孩子就要多交钱?又为什么要自己交钱给别人养孩子?
//////////
人口前景不乐观,鼓励生育政策未达预期
出现这些刺激生育的“怪论”,和我国人口前景不乐观密不可分。
国家统计局今年初公布,2017年中国大陆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比上一年减少了63万。
更糟的是,按照2010年的普查数据,未来十年内我国的生育旺盛期妇女将减少约40%。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张车伟表示,中国生育率下降太快,老龄化速度全世界最快。
出生率下降,将造成人口结构不断老化,经济活力持续下降,而这些反过来可能进一步抑制生育水平。
人口学者姚美雄判断,中国未来人口将呈现严重少子化叠加快速老龄化、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结构扭曲状态,这将导致劳动力供应减少、消费和创新能力减弱、养老压力加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可见,人们生不生孩子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发展前景。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发文《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鼓励政策不能画饼充饥》。文章提出,中国依靠庞大的人口红利实现了大发展,而面对低生育率,政府应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事实上,在鼓励生育上,中央的政策一直在跟进,释放的信号也越来越清晰。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前几日中央提出将制定计划生育扶助保障补助国家标准。
不过戏剧化的是,顶层设计频频表态放开生育,仍旧有地方在执行限制生育的措施。日前,河南柘城县称开征三孩社会抚养费,征收人群主要面向三孩以及以上家庭,征收标准为夫妻双方上一年度纯收入的三倍。
尽管政策不断解绑,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各地卫计委披露,2018年上半年的新生儿人数同比下降了约15%-20%。这意味着,2018年的出生人口比2017年还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
人们到底为什么不想生孩子了?
首先是,人们结婚的意愿没那么强了。民政部统计,去年全国结婚登记率下降了7%,已经是连续第4年下降。婚都不想结了,想生孩子的自然更少了。
究其原因,居高不下的房价自然是脱不了干系。据报道,银川重点小学附近房价都已经飚至每平米10000元。80后、90后的年轻人买不起房子,享受不了学区教育资源、医疗配套资源,自然就会影响生育意愿。
还要考虑的,是孩子抚养的成本问题。前几天,一篇《半年工资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文章刷屏,孩子一个暑假的各种游学、兴趣班、补习班费用竟然高达近3万元。很多人都忍不住转发配上一句:“真的是养不起!”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个家庭在暑期内为孩子花费万把块钱已经是常态。
除了这些经济原因,研究显示,女性教育程度的提升,女性经济地位的独立和提高,和提高生育率是矛盾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越倾向于生育更少的孩子。
//////////
争论点的转变:
该不该生、如何鼓励、鼓励的钱怎么出
生孩子的事儿争来争去,焦点变了几轮。从前几年要不要放开生育二孩,到之后要不要全面放开二孩,再到现在,要不要全面放开生育也进入了舆论场。
只不过,现在更胶着的争论点在于,面对宽松政策下仍旧低迷的生育率,要怎么用经济手段提振。而用于提振的钱又从哪里来?是动用现有的国家财政、还是让公民们“众筹”来养儿?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日报
更多新闻
●
●
- 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2022-11-20)
-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2022-11-20)
- 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是否要隔离?权威回应来了(2022-11-20)
- 新华社评论员:既要整治层层加码,也要防止放松防控(2022-11-20)
- 习近平同泰国总理举行会谈(2022-11-20)